老家的陈年往事

铃之闪

<p class="ql-block">父亲提出四月下旬陪他回一趟老家。</p><p class="ql-block">我问:是扫墓吗?</p><p class="ql-block">他说:到老家转转,也到坟上看看,清明早过了,不一定非要用“扫墓”这个词嘛。</p><p class="ql-block">我说:可以。</p> <p class="ql-block">当搭乘的高铁停靠在江西上饶站时,下车就恍惚觉得已经回到老家了。堂弟来接站,上了他的车,经过20分钟到了广丰城区,似乎又有了点老家的感觉。车至大南镇石桥村的樟坞,见到村口那棵大樟树,老家的感觉顿时又多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贵州贵阳,工作生活也一直在贵州贵阳,不能说自己的老家不是贵州贵阳,但也不能说自己的老家一定不是江西上饶,这就是文化——中华文化。老家也许是很老的家,也许不是。身份证有清晰地标明你的住址,户口本则专门有“籍贯”一栏,你必须把“江西上饶”填写上去,这就是传统——汉民族传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自然村,现居住有两百多户人家。土地肥沃,绿水青山。樟坞这地名估计与村头的大樟树和当地所谓的坞堰桥有关。(我瞎猜的哈)</p><p class="ql-block"> 大樟树下,清香扑鼻。长时间望着粗壮的主干和弯曲着大小不一的树枝以及数也数不清的树叶,你可能会走神,以为自己就是无数树叶中的这一片或那一片……坞堰桥也叫桥么?此岸到彼岸感觉就是一步之遥。</p> <h3>原先村里居住的就是两个大家:一个周姓;一个汤姓。三个池塘形成天然的分界线,将周、汤百余户人家一分为二。几百年来,周、汤始终坚持相互友好、互不冲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建设和维护这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h3> <p class="ql-block">透过旧墙,依稀可见曾经的周家“大院”。据说,墙内原建有两层木质房屋——是所谓“精致、气派”的那种。那年鬼子进村,一把火将这新建不久的房屋烧了个精光,还故意把屎屙在饭锅里……</p><p class="ql-block"> 老父曾警告说:不要跟我提什么日本旅游,八抬大轿请我也坚决不会去的。</p> <h3>听说汤家当年的房屋普遍稍逊于周家,但汤家祠堂相比周家的要“高大上”很多。汤日新的住处被政府没收后曾改为学校,我6岁时在此混了一个学期。原址上的房屋现已面目全非,年轻的一辈长年外出打工,大门紧锁。</h3> <h3>汤日新何许人也?百度有文这样介绍。</h3> <h3>汤在绍兴当县长时,据说口碑不错,最大的政绩是修建秋瑾烈士纪念碑。</h3> <p class="ql-block">进出樟坞,一路都能看见他的墓碑。墓碑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他的子女修建的,不知为何立在田土中,而不是山上。</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风吹雨淋,墓碑上的文字已不再完整,成了“新同志之墓”,始终没引起重视,也没有谁在意过。</p> <h3>汤日新有一女儿,嫁给了也是广丰人的俞百巍,俞曾是赣东地下党的负责人。在贵州工作期间,俞百巍曾受到不公正的审查和待遇,但他仍潜心创作,剧作有《秦娘美》、《奢香夫人》等。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贵州省文化厅厅长。有资料介绍俞百巍,第一句就说他是俞应麓的儿子。</h3> <p class="ql-block">曾在《南方周末》读到一篇长文,讲述俞百巍为其父恢复政治名誉的申诉历程。印象很深的是文中附有俞应麓和孙中山一起北上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周家没有汤家的那些风云变幻和风云人物,但故事好像也不算很平淡。那些年,走出樟坞的周家人大约有两位。</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堂兄曾就读黄埔军校(17期),也算是抗日老战士了,后来随国民党的军队去了台湾;父亲则随共产党的军队西进到了贵州,在省总工会一待就是一辈子。2010年,兄弟二人终于在台北见面,估计他们当时除了感慨万千就是万千感慨。</p> <p>到坟上看看是回老家的主题活动。</p><p>当年,父亲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员,大概是因为家里的田多了几亩,土改时被划成地主。地主就地主呗,干嘛把人抓了起来?……然后就突发重病,死于关押期间。如果说,历史是这样了又那样,那样了又这样;现实就是:这样了那样又怎样?!</p> <h3>老家这个概念的外延理所当然可扩展至整个上饶,回到老家,去上饶各地走走看看顺理成章。三年前曾去了三清山,饱览了秀丽风光。这次,决定驱车前往婺源等地,见识一下人文景观。</h3> <h3>去婺源的路上,发现与三清山紧密相连的竟是怀玉山。这不得不令人想起了方志敏,想起方志敏和他的红军战士们当年在此陷入绝境,最后被白军俘虏。那场景,不知该用壮烈还是惨烈来形容和描述。现在已没多少人知道方志敏、知道赣东北根据地、知道怀玉山、知道《可爱的中国》和《清贫》了。就算知道,他们还是直奔三清山直奔婺源。</h3> <p class="ql-block">在婺源,重点游览了篁岭和江湾。</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篁岭的梯田虽美,聚居地不过是半山腰上很普通的一个村落。走进去后才发现,并不普通也很不一般。徽式建筑保存完好,沿街的商铺多为前店后坊。旅游开发后,做生意的外来人不少,免不了对店铺进行化妆,但建筑物看不出整容或美颜过。民居成梯状错落排布,周边有不少古树。篁岭,让我唤起对从江加榜和习水土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篁岭的樟树远不如樟坞的那棵粗壮和高大,但标注牌上的树龄则要多出好几百年。旅游成了“业”后,不知是树出了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p> <h3>虽然都以徽派古建筑为特征,相比篁岭,江湾似乎多了些江南韵味。萧江祠堂宏伟壮观气派,似乎还感觉到了震慑力。祠堂是2000年前后重建的,不要问原来的到底什么模样,也不要问是谁重建的。一定要问,导游只会笑而不答,且笑得很甜很可爱的样子。然后告诉大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曾对时任江西省长的吴官正说,他的祖籍在婺源。还说,萧江祠堂的“永思堂”是重要的历史见证……2001年5月30日,江泽民视察了婺源并来到江湾……</h3> <p class="ql-block">离开婺源,一路向南。</p><p class="ql-block"> 三省交界处竖有明显的指路牌,看见路标上的“闽浙赣”,又想起了方志敏——当年闽浙赣苏维埃主席兼红军总司令;也想起云贵川交界处有个“鸡鸣三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往东就是浙江的江山了,前晚曾做过功课,知晓不远处有戴笠的故居。只是没有对老人说我们要去,而老人对去哪里基本不关心,也没有具体的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来戴笠故居的游客还真不少,大家充满了好奇。只是父亲的表情多少表现出了惊讶——那个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视剧中,阴险、狡诈、凶残、口口声声“校长校长”的军统特务头子……不是一直说他是“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鲜血”的刽子手恶魔么?弄个“故居”发展旅游是不是有些不严肃呀?</p><p class="ql-block"> 我拿起戴笠办公室的旧式电话机,想给姓戴和不姓戴的朋友打个电话,结果没打通……世间哪有那么多的一本正经哟。</p> <h3>回到广丰境内,一行五人专程去了铜拔山。他们都曾来过,认为景色一般般。我感觉很不错,并即刻制作短视频。配乐时,想起了岩井俊二编导的《情书》中那声嘶力竭、声情并茂、山鸣谷应、余音袅袅的“你好吗?”——当然是没有翻译过来的日语发音。</h3> <p class="ql-block">想起岩井俊二,又忽然想起了宫崎骏,想起《龙猫》中“那是樟树”和“那是樟树樟树”……宫崎骏见过樟坞村头的大樟树吗?如果将《老家的陈年往事》拍成电影,情感丰富细腻的日本导演们会怎样去处理当年放火烧房、拉屎在锅里的情节和镜头?算了,还是请中国导演吧。演员我都想好了——周杰伦周星驰周润发,当然还有汤唯和汤灿。方便的话,把汤姆也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