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对上海知青的承诺

文峰志愿者协会

<h3> “知青”这个词在老一辈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在大多数九零后零零后的映像中却是全然不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文革结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从城市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疆土。</h3><h3> 他们强忍着吃不饱,睡不暖,力不足的困难,深深的扎根于此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令人钦佩。</h3><h3> </h3> <h3>  上了年纪的老者都留有印象,中国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对有一批知识青年。也特指那时授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br></h3><h3> </h3><h3><br></h3><h3><br></h3> <h3>4月30日下午,文峰志愿者们在安义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冬英沈会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知青老人的家。给她带来温暖与爱。</h3><h3><br></h3><h3><br></h3> <h3>  范雪珍,原户籍所在地上海徐家汇,是一名老知青。在五十年前,还不满19岁的她响应了党的号召,一个人从上海下放到南昌安义乔岭插队落户,开始了她那漫长的“知青”生涯。</h3><h3> 这个懵懂的花季少女怎么也不会想到从那以后,她的命运就和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在众多知青纷纷寻出路返城时,她没有后退,也没有抱怨,她一待就是50年。成为了大山里的最后一个知青。</h3><h3><br></h3><h3> 也许对于回城了的知青来说,上山下乡是历史、是痛苦,亦或是美好青春的回忆,可对于她来说,这是命运,是她的一辈子。</h3><h3> </h3><h3> 她为安义,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h3> <h3>  她嫁给了安义本地人,丈夫是个务农,孕育了一个孩子,智障儿,40多岁终生未娶。</h3><h3> 可叹,天有不测风云,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唯一的儿子也在近几年去世离开了他们。</h3><h3> 现如今,却只余他们夫妻二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的生活在这深山老林中,无人问津。<br></h3><h3> 她的双眼,亦接近失明。</h3> <h3>志愿者们安静的听着老人家回忆着这50年的知青岁月,那些艰苦困难的知青生涯,那些磨难从未真正令她倒下,而她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人来看望她,她感到很孤独。</h3><h3>可今日,我们志愿者的到来,如同一束阳光,照亮了她灰暗孤独的心,温暖了她。</h3><h3>当她见到我们时,似乎想要快步走向我们靠近我们,那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啊!如鲠在喉,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模样,那沧桑的面容上是她小心翼翼又带了点期盼的紧张感,她说:终于有人来看我,真好。</h3> <h3>满怀爱心的沈会长,告诉知青老人,今日她会带她见到她的家人。</h3> <h3>  感念于知青老人的付出,沈会长特地为知青老人联系上了她的家人。相隔615公里的距离,几十年未曾见过面的母女,终于在这一刻,见面了。我们默默的在她的身后看着,不愿去打扰此刻家人的团聚。</h3> <h3>我们愿意做你的儿女,请把我们当做你的孩子,不再孤单,因为有我们,温暖你。我们承诺,定会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你。</h3> <h3>志愿者为知青老人理发。</h3> <h3>  针对此次乡间走访知青活动情况,文峰志愿者协会在此承诺,将会密切关注知青老人的动态,给予老人生活方面的帮助,积极跟进老人的心理变化,并安排志愿者进行实时服务,响应党的号召,跟进党的思想,弘扬党的文化,传播知青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青精神。<br></h3><h3><br></h3><h3>文峰志愿者协会欢迎你的加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