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大院士(原创)

张全生(蒹葭苍苍)

<p>一群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崔乡人,都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自愿的在微信上联系起来,谈起了故乡的人和事。谈起了崔乡的三宝、关爷庙的传说、郎老密的传说、谈起了“一京二卫三崔乡”,谈起了崔乡村的烈士、英模、老革命、老干部。年长的人从抗日战争谈起,后来大家谈到解放战争,谈到了土地改革,谈到了农业集体化,谈到了文化大革命,一直谈到了改革开放。</p><p>谈兴越来越浓,从家乡的方言到日常琐事、服装的变化、大辫子的消失、婚俗丧葬制度的变革,从前的贫困,现在的幸福,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p><p>有心的文化人赵金山把这些整理出来,竟然上了《光明日报》的头条。这一下,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决意要找一个能够再上头条的内容,最后集思广益编撰成书。</p><p>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金山在百度上一查,崔乡村竟然有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张兴钤院士。</p><p>他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是我国爆轰物理、放化测量、核试验、特殊材料冶金和加工的顶级专家、奠基人。</p><p>他是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p><p>村子里的老年人说,这个人小名叫栋。因此人的价值高,是国家不惜代价,用抗美援朝战争俘获的美国战俘换回来的;还有的说,栋是造原子弹的专家;还有的说栋是生产钢铁的专家,等等。</p><p>村子的另一个有心人张书站则通过在北京航天科学院的儿子张中秀,找到了这个村子的名人,并且专程做了拜访。给他带去了家乡人对他的问候,同时也带回了这位年近百岁老科学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p><p>院士确实是出生在崔乡村的大地主家庭,但属于庶出,小家庭在大家族中低下的地位,他得到的仅是一份沉重的悲凉,母亲郁郁早逝,促使他从小就立志靠读书改变命运。一路奋斗,从国内读到国外。</p><p>1952年他获得美国麻省物理冶金博士学位,同年在周总理的筹划下,与大批科学家一道,放弃了在科研条件优越的美国从事他已有显著成就的专业研究,回来报效祖国。</p><p>回国后,他兢兢业业,不计名利、不怕困苦、历经磨难、做教授、当领导、攻难关,在工作中,带出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讷于言而敏于行,回首往事时,他不经意间冒出的一句话:“对我们来讲,爱国是很自然的事情”,这虽然不是豪言壮语,但也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p><p>他本身科学著作等身,更有不少弟子得他教诲,受益终生。打开网页,赞誉之词铺天盖地。</p><p>正如赵金山所说:“早上,我用百度搜索了张兴钤的资料。这一搜可不得了。洋洋洒洒,几万字的资料扑面而来!我如获至宝赶紧下载下来。看了资料,立即被张兴钤的事迹震撼了。原来他是两弹一星的功臣,我国科学界泰斗一级的人物,在崔乡村甚至在武邑县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大科学家。这里,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汇来赞美张兴钤。编辑《崔乡纪事》,有张兴钤一人的事迹,这个《纪事》就够辉煌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