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远市博物馆穿越到清末民初领略末代榜眼朱汝珍风采

瑶瑶

<h3>对于清远人来说,最出名的古代清远名人非朱汝珍莫属!要想全方位了解这位清远古代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榜眼的生平事迹,见证他金榜题名的文物,欣赏他的书法……市民可在五一假期到清远市博物馆认真观赏、细细品味,穿越到清末民初,领略末代榜眼朱汝珍的风采。</h3> <h3><h3>朱汝珍(1870—1943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h3></h3><h3><br></h3><h3><br></h3> <h3>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为了体现公平公正,考试的试室每人一个单间,以防作弊,真正体现考生的真才实料!</h3> <h3>这是116年前的清朝科举考试准考证,是不是像我们上世纪六七年代的粮票。</h3> <h3>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h3><h3>人生最荣耀的事莫过于金榜题名,在展馆你可以看到金色的印有皇上玉玺印的放榜书,这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当年清光绪朝朱汝珍喜中榜眼,一举成名,十分荣耀!</h3> <h3>在全国科举考试中,能够考上榜眼,难能可贵,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从这张金光闪闪的牌匾,可见当年的荣耀。</h3> <h3>据说朱汝珍的那次科举考试颇为传奇。原来,朱汝珍本应是清代末期的状元,但由于其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失之交臂。根据惯例,甲辰(1904年)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排好名次,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朱汝珍的试卷,只见文字畅顺华丽,字体却为粗笔楷书,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只因慈禧太后平素偏爱疏淡清新的字体。当她看到朱汝珍的籍贯为广东时,心中又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广东是她痛恨的地方,是叛逆的代名词,那里出了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等。朱汝珍名中的“珍”字,又让老佛爷想起被其逼死、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珍妃,“朱”者“诛”也,“朱汝珍”三个字一下子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因此状元之门就对这位满腹经纶的倒霉才子关上了。同时,慈禧看到榜眼刘春霖这个名字,他又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她认为此名有吉祥之兆,“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当年恰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肃宁地处京畿一带,于是,老佛爷大笔一圈,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成了头名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h3> <h3>朱汝珍还是一个“海归”,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要成为“海归”,非富则贵。</h3><h3>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朱汝珍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被朝廷赏识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法律,两年后学成归国。</h3><h3>制定商法是晚清修律的重要任务之一,朱汝珍于宣统元年(1909年)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法律馆纂修,前往各地商埠调查情况。</h3> <h3>科举考试制度要求文字书写能力强,书法艺术高度,在展馆里,我们可以欣赏到朱汝珍的书法,从他的书法作品,可见其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之深厚。<br></h3> <h3>朱汝珍热心社会公益,博学多才,而且十分有骨气,看看他的生平经历可见一斑。</h3><h3>民国18年(1929年),朱汝珍移居香港,港创办隘园学院,自任院长;任香港清远工商总会会长,把会名改作“清远公会”,注册为慈善机构.</h3><h3>民国20年 (1931年),朱汝珍 应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聘请,曾经短暂出任哲学及文词两科教习和香港学海书楼主讲。</h3><h3>民国21年,在日本关东军操纵下,伪“满洲国”成立,已废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捧上台,朱汝珍曾前往长春“觐见”(他是溥仪的老师),溥仪示意他再事“皇朝”,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婉言谢绝,旋即回港。</h3><h3>民国22年(1933年),朱汝珍任香港孔教学院第二任院长兼附中校长。</h3><h3>抗日期间,朱汝珍积极配合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募捐、义演等活动,并接济抗日战士。</h3><h3>民国30年 (1941年底)香港沦陷。朱汝珍与居港同乡黄文根等人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协助同乡3万多人疏散返乡。</h3> <h3>末代榜眼朱汝珍展览在清远市博物馆一直展出</h3><h3>到2019年5月24日,每天8:30-12:00;14:30-17:30免费开放,欢迎市民前来博物馆,穿越到清末民初,亲身领略朱汝珍的风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