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昆明春,昆明春,春池岸古春流新。4月26—28日,我与实验小学杨宁宁老师、福惠小学柳春兰主任,共同参加了主题为“思维发展与素养生成”的全国小学数学展示会议。</h3><h3>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对数学探究活动的创新,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在数学空间里助力个性与潜能的拓展,从而实现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发展,人人获得可能的最优发展。</h3><h3> </h3> 抽象与直观 <h3> 特级教师俞正强执教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俞老师先用圆形纸片代替一个饼,用半圆代替半个饼,后面依次出现小半个饼、小小半个饼…以此唤醒学生以往经验。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表示各种饼,整个过程始终以“它是怎么得来的?”作为核心问题出现,一步步的引导出分数的意义。</h3><h3> 俞老师不断的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饼的大小,由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方法迁移到本节课的分数表示方法,唤醒了学生用“数”表达的经验,感受用”分数”表达的必要性。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自然的找到了分数概念与经验的最佳契合点,大大缩短了起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也就自然生成,水到渠成。</h3> 推理与运算 <h3> 杭州特级教师刘松老师执教的《玩转三角形》。首先提出问题:沿直接三角形的两条一条直角边分别旋转一周,能得到什么图形?接着难度增加,如果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得到什么图形呢?学生通过画斜边上的高,将这个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两个圆锥体。难度继续加大,以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边为轴旋转一周,又能得到什么?那如果把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剪掉,旋转一周后又得到了什么图形呢?</h3><h3> 这节课中,学生玩得不亦乐乎,通过不断的画高,反复体验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二维到三维的提升!整堂课刘老师风趣幽默的提问,恰到好处的评价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h3> <h3> 浙江特级教师朱国荣执教的《角的度量》。朱老师先是回顾了线段的度量工具及方法,然后引出角有大有小,介绍了量角器及角的度量单位等知识。通过量指定角的度数,熟悉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总结出“两重一读法”,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读出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度数。</h3><h3> 整个课堂,看似简单,却能在简单中见心思,尤其是练习,颇见功底。朱老师没有简单的让学生量角、画角,而是让学生判断几个角中哪个是大约80度的角;还有一个练习是给出三种坡度的滑梯,让学生选择哪个滑梯设计得最合理,并说明理由,不仅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由二维到三维的迁移。</h3> <h3> 昆明春城小学的邹洁老师执教了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邹老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感受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紧接着适时提问:用什么才能测出它的面积呢?以此进行图形标准、大小的探究。新授的第二方面是介绍认识面积单位,结合实物和生活实际建立表象,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印象。</h3><h3> 邹老师语言犹如春风拂面,非常贴近学生,给学生以亲近感。在学生深入理解测量面积的方法时,培养了孩子们质疑、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体验了数学与各个学科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了知识间的迁移、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h3> <h3> 罗明亮老师从“口诀为什么只编到九”开始了《口算乘法》一课。当老师出示20*3=( )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这里罗老师设计的环节是“我会说”;接着又出示了200*3=( ),胖同桌先交流,再说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也就是罗老师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我会听”。20*3可以把20看做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200*3可以把200看做2个百乘3,得到六个百,即600。不管是哪一个算式,都会用到“二三得六”这句口诀。接下来罗老师安排了第三环节“我会想”,让同学们静静思考21*3=( )。最后一环是“我真棒”,通过完成一组组灵活多变的习题,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h3><h3> 罗大师上课语言幽默风趣,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整堂课充满了数学思考,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另外,罗老师的几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话少些,再少些,省出时间还给学生;问少些,有质些,完整思考留给学生;面广些,多等些,表达机会抛给学生。</h3> <h3> 来自台湾的“超脑麦斯”数学课程总监洪雪芬老师,带来了一节《观察物体—叠叠乐》。整节课以数学侦探为主线,通过每次给出不同的线索提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拼摆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h3><h3> 洪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不比速度,慢慢来”,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让数学课堂慢下来”最好佐证。通过拼摆让学生感受到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同学们在“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的系列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的方法,提高了思维的能力。</h3> 建模与分析 <h3> 被誉为“全国小数界最佳逗哏奖”的天津特级教师徐长青,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朴素的《百分数的意义》。通过观看新闻联播引出话题:如果人生画在A4纸上,该如何画呢?新授时,徐老师结合几组年龄数据,以及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情况,引领学生逐步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另外徐老师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组百分数数据,通过分析、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h3><h3> 徐老师的“简”课堂,给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环境,课堂充满童趣、乐趣,理性而又严谨,灵动不失智慧,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的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就是对这节课的最好的评价。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h3><h3><br></h3> <h3> 江苏江阴的强震球老师执教了一节《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强老师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例题:五元和二元共10张,总计32元,两种人民币各有几张?通过学生猜想假设,找出不合适的原因;再进行调整,总结解题思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采用列举法、列表法等方法,逐一假设,最终得出正确结论。</h3><h3> 本节课强老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学会了运用假设与调整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不断感受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实际价值,学生因此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了学好数学的信心。</h3> 思维与表达 <h3> 来自云南师大附小本校的邹丹老师,演绎了一节《推理》。课是从学生猜古诗开始的,邹老师逐步给出提示,学生根据不完全的提示,会用到“可能”是哪首古诗,当提示完整后,会用到“肯定”是这首古诗。有了前期的预热,学生在接下来的闯关游戏中,合理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结合排除法,顺利闯关。</h3><h3> 整节课,邹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了一些推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观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h3> <h3> 浙江杭州特级教师唐彩斌为我们执教的是《让画出的图形转起来》。通过播放微课短视频,沟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接着老师提出任务:任意一个长方形,沿长边和短边旋转一周,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一样吗?为什么?再将这个长方形分成大小一样的两部分,再旋转一周,得到的体积还一样吗?沿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旋转一周,旋转后的图形体积是不是也一样呢……</h3><h3> 唐老师借住强大的AR技术,将原本的抽象知识直观化,感受平面旋转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增强了二维与三维间的转换迁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h3> <h3> 昆明东华小学的魏龙娟老师执教的是《沏茶问题》。课堂以小明沏茶的全过程导入,由于过程步骤多而杂,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将沏茶全过程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简化记录方式,最后得出“流程图”。教师继续引导:有些事可以同时进行,从而缩短所用时间,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就是我们数学里所说的“统筹方法”,并向学生介绍华罗庚。</h3><h3> 魏老师开始让同学观察沏茶多而杂的全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理出现的必要性。在完善流程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感受优化思想和统筹方法。</h3> <h3> </h3> <h3> </h3> <h3> 短短三天的学习时间,带给我太多的震撼。11位数学大师的课堂,自然中流露着激情生动,生成中启迪着智慧睿智,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需要我们去提炼、消化、反思……</h3><h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愿我们与最前沿的专家一路同行,一起追寻朴素灵动、反璞归真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在钟爱的教学沃土上一直坚持行且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