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伊朗

二月兰

<h1><font color="#167efb"><b>  伊朗是个文明古国,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勤劳、勇敢的波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br>  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伊朗的经济实力位居亚洲第七位(次于中、日、印、韩、印尼、沙特)。伊朗盛产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石油是伊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br>  伊朗奉行政教合一的体制,神权统治至高无上。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中,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统治,爆发了美国大使馆人质被扣留事件,两国关系恶化,进而中断外交关系,美启动对伊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制裁,伊被美列入“邪恶軸心国”,伊朗被描绘成神秘可怕的邪恶之国而远离了国际社会。特朗普上台后退出伊核协议,收回从伊朗购买石油的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豁免权,企图卡死伊朗赖以生存的石油生命线,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威胁。</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b>出于了解这个曾经影响世界、并占据世界版图三分之一文明古国的愿望,也出于了解这一地处中东,与世界许多大事热点发生密切相关国家的想法,我们于四月九日出发伊朗行,17天的深度游,我们亲历了一个真实的伊朗,现将此行所见所闻分享与大家。</b></font></h1> <h1>  我们在伊的旅行线路。</h1><h3></h3> <h1>  伊朗导游告诉我们,伊朗有五宝:美女、波斯地毯、藏红花、绿松石、鱼子酱。</h1><h1> 五宝之一——伊朗美女名不虚传。</h1><h3></h3> <h1>  我们的伊朗美女导游很喜欢中国,德黑兰大学四年旅游专业毕业,第二外语学的中文,她喜欢唱中国歌曲《小芳》,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小芳,这是她来北京穿旗袍照的像,美吧?</h1> <h1>  小芳曾为伊朗原总统内贾德和李长春会见做中文翻译。</h1><h3></h3> <h1>  这美女也是绝了,把小鸭当宠物玩儿。</h1><h3></h3> <h1>  古村里的伊朗美女。</h1><h3></h3> <h1>  伊朗五宝之一——波斯地毯。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业之一,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优良的质地、古朴雅致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受到世人的喜爱。据考证,其编织和生产的历史至少已经有2500年。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从天然植物和矿石中提取,染色经久不褪不变,以抽象的植物、伊斯兰文字和几何图案进行构图。</h1> <h1>  </h1> <h1>  伊朗五宝之一——伊朗藏红花。藏红花,原名番红花,又称西红花,原产地在西班牙,希腊、小亚细亚、波斯等地,《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即番红花,译名泊夫兰或撒法郎,产于天方国。”“天方国”即指波斯等国家。番红花是经印度传入西藏,由西藏再传入中国内地。所以,人们把由西藏运往内地的番红花,误认为西藏所产,称做“藏红花”。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国,产自伊朗的藏红花也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藏红花,马什哈德更是伊朗藏红花的主产地,品质最佳。</h1> <h1>  伊朗产的藏红花根据品质分级,价格大约每克几美元不等,相较国内便宜不少。</h1> <h1>  藏红花冰淇淋好吃不贵,这种只有一半藏红花的冰淇淋卖2万里亚尔/支(相当于人民币一元/支)。</h1> <h1>  伊朗五宝之一——绿松石,又称“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英文名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图片来自网络)</h1> <h1>  五宝之一的伊朗鱼子酱,almas鱼子酱的价格系常人难以企及——32盎司的售价高达23308美元,而为了配合其不凡身价,用作包装的罐子由真材实料的24K黄金打造。(图片来自网络)</h1> <h1>  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宗教领袖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统帅,国家总统位居其次。在伊朗,随处都立着原宗教领袖霍梅尼和现任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的画像。</h1> <h1>  伊朗的清真寺都是由军队守卫,凳子上放着捐款箱。</h1><h3></h3> <h1>  路边一处为清真寺的募捐,据说这个募款箱不一会儿就会装得满满的,正是并不宽裕的穆斯林信徒们虔诚的捐献,才造就了各处金碧辉煌的清真寺。</h1><h3></h3> <h1>  伊朗设有宗教警察,手拿鸡毛掸子,有谁如头巾滑落、不许照像处举起了相机、非穆斯林人进入了祷告厅等等违反了宗教法规的行为,就等着鸡毛掸子敲上头吧!这是马什哈德清真寺门前手持毛掸子的宗教警察。</h1><h3></h3> <h1>  伊朗阿什法罕的一处道德警察局,从侧面拍到里面着警服的警察。</h1><h3></h3> <h1>  门外停着道德警察的执法车。</h1><h3></h3> <h1>  伊朗没有卡拉OK厅,女人不能在公共场所唱歌跳舞,伊朗人不允许喝酒,抽烟,伊朗人的娱乐活动就是和家人朋友聚会聊天。</h1> <h1>  聚会喝红茶。</h1><h3></h3> <h1>  男人们抽水烟,年轻的女孩也时常突破禁忌。</h1><h3></h3> <h1>  伊朗法律规定,女孩儿满七岁就要包头巾。眼前这个稚气未脱可爱的小女孩,从头到身都被裹着,看着她那懵懂童真的眼神,虽然还不可能理解,但却不得不顺从这世俗的裹挟,还真令人心疼。</h1><h3></h3> <h1>  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政府颁布法令,所有女性都必须在公共场合佩戴“斗牛士”(chador),包括电视上的新闻主播。拒绝的女性可能会面临公开的鞭打和监禁。</h1> <h1>  在亚兹德飞往马什哈德的飞机上,我们遇见这样一个伊朗女人,聊天中得知她在德国读书定居已十多年,回国探亲的她一副欧化的衣着打扮,表示出她对现行严苛教规的藐视。<br>  其实,伊朗现在对妇女的很多宗教限制是自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后实行的,使得伊朗妇女相对于巴列维时代的开放和西化,失去了相当多的权利。我们伊朗导游告诉我们,她妈妈年轻时穿过很短的衣服,也不用包头,她不明白她父母亲那一代为什么要革命?</h1><h1> 霍梅尼1989年去世后,一些最严格的法律解释被取消了,女性,尤其是那些在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中年轻的女性、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女性,开始对这类法律大胆表示抵触,也不佩戴“斗牛士”(chador),而是用一束头巾(勉强)遮住她们的头发和妆容,甚至在某些小范围的公共场合勇敢地摘下头巾。<br> 我们的女导游在和我们告别时说,希望你们再过几年来伊朗,能看到女人们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的美丽。<br></h1><h3></h3> <h1>  我们在伊朗住酒店时发现,下榻的房间顶部、或窗框处、或过道处,你总会找见一个箭头,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原来箭头指向的是麦加方向,方便穆斯林人做祷告时找准方位。</h1><h3></h3> <h1>  伊朗公交车上,男女必须前后车厢分开坐。</h1><h3></h3> <h1>  相对公路交通,伊朗铁路运输并不发达,铁路网主要只覆盖了几个大城市,目前还没有高铁。</h1><h1> 我们从马什哈德坐火车到德黑兰,926公里耗时约11个小时。火车是从中国进口的,采用封闭空调包厢式,有四人或六人包厢,但男女必须分厢乘坐。列车员服务不错,只是不到5点就响起宣礼塔的祷告声,且有列车员在过道上吆喝乘客起来做祷告,让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意识到身处伊斯兰国家的现实。</h1><h3><br></h3><h3></h3> <h1>  伊朗马什哈德—德黑兰的火车,四人卧铺车厢设施还是不错,有电视、充电插座、小桌板、茶瓶、早餐提供红茶大饼。</h1><h3></h3> <h1>  伊朗乘坐飞机时,男女也是分通道进行安检。</h1><h3></h3> <h1>  马什哈德机场。</h1><h3></h3> <h1>  乘亚兹德—马什哈德的内陆飞机,看看哪些物品限带?我们随身背的饮水瓶没限带喔!是为沙漠行游客着想?</h1><h3></h3> <h1>  伊朗的各大城市堵车都很严重,这是我没想到的,可能是汽油成本太低之故吧!。看了看街上跑的汽车,除了国产的之外,最多的是产自法国、德国、韩国的汽车,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就能理解在美国制裁伊朗时的一些现象了,利益决定态度。也能看到不多的中国产比亚迪汽车和少量的日本汽车。</h1><h1> 在伊朗,行人过街必须小心,车抢道不让人,交通还是比较混乱。</h1><h3></h3> <h1>  伊朗的休息驿站修得不错,里面餐饮、购物店都有,外环境建成花园,因伊朗不准饮酒、娱乐,休息驿站也成为伊朗人携家郊游的一个去处。</h1><h3></h3> <h1>  驿站的厕所建得很漂亮。伊朗的厕所大多数不收费,我们仅遇到两处收费公厕,0.5元/人,和欧洲入厕比已经很温柔了。伊朗的厕所一般没有卫生纸,但都有冲PP的水管。</h1><h3></h3> <h1>  伊朗酒店的网速较慢,一般在2-3个G,酒店的WIFI也不是很好。机场有一处售手机卡的,旅行社贴心为我们办了张5美元5个G流量的伊朗手机卡,一是方便上网,二来也是以备万一的联系之需。伊朗网络谷歌搜索可用,微软翻译出错较多,百度乱码,高德无用。</h1><h3></h3> <h1>  伊朗老城的很多酒店都是古宅改建,大门外观其貌不扬(上图),走进去别有一番天地(下图)。这就是我们在亚兹德入住的酒店。</h1><h3></h3> <h1>  上图:酒店的院子不大,中间一个泳池,围泳池一周就是客房,而且每一间房都各不相同;下图:布置精致的餐厅。</h1><h3></h3> <h1>  我们在卡尚入住的酒店,导游卖了个关子说很有特色。摸黑走进一条又深又窄的小巷,酒店大门外倒没看出什么特别,七拐八拐进到里面,总台(上图)和大堂都不大,但古朴而别致的风格让人心生喜欢。</h1><h3></h3> <h1>  第二天早上,推窗看见这座古宅美丽的真容,改建的酒店院子,小巧而极具波斯风格的设计布置,真是很有特色,很美。</h1><h3></h3> <h1>  伊朗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十八岁享受免费教育。</h1> <h1>  伊朗的校车。</h1><h3></h3> <h1>  德黑兰大学校门。德黑兰大学是伊朗最古老,也是规模最大的大学,被誉为“伊朗大学之母”。德黑兰大学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实行免费教育。</h1><h3></h3> <h1>  我们乘坐的大巴是中国的“宇通客车”。</h1> <h1>  我们在和一位中国援伊铁路项目援建者聊天时他告诉我们,他1998年就来伊朗了,中国援建德黑兰7条地铁,已交付五条,这五条由中国设计建设的地铁线,不论距离远近票价2万里亚尔(约一元人民币)。因为美国制裁的原因结不了汇,尚未建项目现已暂停。另,2016年习近平签署中国援伊的马什哈德——德黑兰的高铁(尚未启动)和伊什法罕——德黑兰(已建成一半)两条高铁也都已暂停。可见美国制裁对伊朗各方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h1> <h1>  伊朗人对外国游客很友好,见到外国人都会问:Where are you from?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后,他们会惊喜地说:Qin?(波斯语中,伊朗称呼我们中国人不是Chinese,而是Qin,与“秦”发音相似,可见中国与波斯的交往,是延续了数千年)他们还很喜欢和外国人拍照。</h1> <h1>  </h1> <h1>  我们在马什哈德的一家阿拉伯餐馆进餐,此人求一张人民币留作纪念,同行团友送他一张面值十元的人民币。在他请求下,团友们与他在餐馆门前合影。</h1><h3></h3> <h1>  伊朗人一般不拒绝被拍,还喜欢找上门来让你拍,哪怕照片不属于自己也没关系啦!</h1><h3></h3> <h1>  有时看见镜头对着他们,他们还会很友好的摆出姿势配合我们拍照。</h1><h3></h3> <h1>  伊朗人还是很渴望和外界交流的,在我们住的酒店,这个和家人同来酒店喝茶度周末的伊朗人,主动过来作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位教师,并和我们团友友好交谈。</h1><h3></h3> <h1>  在马什哈德街头,我们遇到母女三人,边走边聊中,母亲让这个十三岁的女儿好好学习中文,今后找个中国丈夫。😄😄这位母亲不失时机的“早教”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同时,也为伊朗人对中国人的认可崇拜感动。最后,母亲推着这对儿女和我们团友合影。</h1><h3></h3> <h1>  伊朗餐基本就是老一套:烤鱼、烤羊肉、烤牛肉、烤鸡肉、一盘生蔬菜、一盘藏红花米饭外加一盘大饼。要说也不难吃,但顿顿没变化的餐,不是有自带的老干妈、榨菜、辣椒面改善下口味,十多天吃下来真要腻了。</h1> <h1>  吃了一顿伊朗特色餐,牛肉烧鹰嘴豆用上铁镦窝,捣烂后合着米饭、大饼吃。</h1> <h1>  在德黑兰,旅行社列外为我们安排了两顿中餐,由于伊朗的中餐馆很少,价格比伊朗餐贵很多,首都德黑兰也仅两三家,我们的一顿中餐安排在这家没有对外营业招牌,中国援建德黑兰地铁修建人员住的公寓楼里。做中餐的厨师是伊朗人,味道还算地道。据说他们的师傅是中国人,后来都回国了,可能来伊朗旅游的中国团队太少的缘故吧!</h1> <h1>  临别德黑兰的当天,我们在这家中餐厅用餐。</h1><h3></h3> <h1>  伊朗人热情好客,动辄邀请去他们家作客,在亚兹德,我们遇到这几个同住一个酒店来自伊朗北部的客人,他们热情邀请我们一行到他们家的别墅去作客,吃海鲜。</h1><h3></h3> <h1>  在亚兹德广场,这两兄弟主动上来和我们攀谈。弟弟(右)告诉我们说,他正在学中文,还没去过中国,哥哥是做生意的,他们一家人都很喜欢中国,他们母亲家在设拉子,家中接待了北京、上海来伊朗旅游的客人,他给我们看了手机里北京客人在他家作客的照片(下图),还说来车接我们去到300公里外他们设拉子的家中作客。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刚从设拉子来亚兹德,他们兄弟俩略表遗憾地再三邀请:那下次再来伊朗,一定要去他家作客。</h1> <h1>  我们游览亚兹德老城时,路过这户人家门口,屋主人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h1><h3></h3> <h1>  参观屋主的卧室。</h1><h3></h3> <h1>  临别时,主人热情地摘下一朵院子里种的月季花送给我们团友。</h1><h3></h3> <h1>  街头搽车玻璃挣钱的少年。</h1><h3></h3> <h1>  伊朗银行自动取款机是这样式的。</h1><h3></h3> <h1>  伊朗的货币为里亚尔或土曼(10里亚尔=1土曼),区别在于计价额不同。所以,购物时对于货物标价你必须要问清楚,是里亚尔还是土曼?导游告诉我们,由于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去年一美元兑5万里亚尔,今年我们去伊朗的当天,在机场一美元可兑换13.8万元里亚尔,我们秒变千万富翁。伊朗里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市场汇率波动很大,反映出伊朗的经济受美制裁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h1> <h1>  两伊战争中,伊朗牺牲了300多万人,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带国家影响和人民的伤痛是永久的。在伊朗,不论是城市街头、烈士的家乡、公路两旁,到处都立着两伊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和无辜被炸身亡人的妇女儿童的照片牌,要人们记住他们。我们的伊朗导游小芳是80年生人,她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枪炮声和流血牺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她告诉我们,她看着许多亲人和身边熟悉的人被战争夺走生命,战争太残酷了,我们不希望战争。</h1> <h1>  马什哈德有很多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人,在一家阿拉伯餐厅,旁桌坐着三个伊拉克人,想到这是打了八年仗,死伤那么多人的两个国家,问起两伊现在的关系,我们伊朗导游说:我们两国现在关系非常好。(可能现在两国都是什叶派执政有关系吧!)</h1><h3></h3> <h1>  伊朗商铺有个很特别的经营时间,早上10点钟开门,中午天气最热时店铺全关门,下午四点至夜里十点店铺又开门迎客,这种情况我在卡塔尔也遇到过,可能这是地处中东的一些商家应对炎热气候的通行做法吧!</h1><h3></h3> <h1>  伊朗潮人!</h1><h3></h3> <h1>  伊朗是石油输出大国,加油站显示的油价,折合人民币0.15元/升,是不是很羡慕?</h1> <h1>  我们在马什哈德的那天,正赶上第八世伊玛目诞辰日的伊朗节日,伊朗放假一天。街头、清真寺前不时会有免费食品发放,这是众人纷拥抢取的场景。</h1><h3></h3> <h1>  卡尚到伊斯法罕的路上,进入沙漠地带,看到山边仍遗留有储藏食物的土窖洞,这是伊朗人应对沙漠高温炎热气候的土法杰作。</h1><h3></h3> <h1>  美国驻伊朗原大使馆,1979年11月4日,伊斯兰革命后,这里发生了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劫持了52名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以强迫美国引渡在美国治病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美国回绝了伊朗的要求,这次达444天的人质事件导致了严重的伊美关系危机。在外交努力失败后,美国转而对伊朗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从1979年11月12日起,美国先后宣布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资产,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交,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4月24日,美国派飞机前往伊朗,企图武装营救人质,结果以失败告终。获2013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逃离德黑兰》,就是以此事件为背景拍摄的。</h1><h1>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现已成为伊朗军队驻地)是德黑兰最独特的著名景点。</h1> <h1>  原美国大使馆前的一面墙全画上涂鸦。</h1> <h1>  这就是那幅最有名的“邪恶女神”涂鸦画,美国的自由女神变身骷髅。</h1> <h1>  黄底蓝字上写着“伊朗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h1> <h1>  以色列国旗上的大卫星成为美国国旗里的一颗星。</h1> <h1>  伊朗国旗为背景的霍梅尼大幅画像。</h1><h3></h3> <h1>  手枪披上🇺🇸指向阿拉伯国家。</h1> <h1>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伊朗的反美情绪比较大。我们出发的前一天,美国宣布将伊朗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4月22日,又宣布终止给予八个国家180天的从伊朗进口的豁免。面临战争风险的美伊关系,我问伊朗导游你们怎么看?她淡淡而坚定地说:“我们作好了准备,美国制裁我们几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不希望战争,但我们不怕美国。”这也许也是大多数伊朗人的想法吧!</h1><h3></h3> <h1>  原美国大使馆对面墙上,一幅反映1979年,在霍梅尼领导的伊朗革命中,伊朗人占领美国大使馆,扣留美国大使馆外交人员的宣传画。</h1> <h1>  原美国大使对面墙上,一幅反映2016年伊朗军队在霍尔木兹海峡截获美海军舰艇的宣传画。</h1> <h1>  菲尔多西斯被称为伊朗的“荷马”,这是用波斯文书书写的他诗歌,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幅带韵律的画。</h1><h3></h3> <h1>  德黑兰,雪山下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任何地方,几乎都能看到这座让人印象深刻的雪山,这就是那座四季都有着皑皑白雪,海拔高度超过3,730米的厄尔布尔士山脉,这是德黑兰为之骄傲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城市与大雪山相依的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德黑兰每个街区的大道,小路旁都有一条明水渠,水渠常年流淌着从雪山流下的雪水,这些清凉的雪水,既灌溉了街旁的参天大树,又滋润了德黑兰干燥的空气。</h1><h1> 四月底的德黑兰,天空中突然飘起了雪花,让我们一阵惊喜,过不多久天又放晴了,真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h1><h3></h3> <h1>  美伊虽说交恶几十年,但你细心发现还是能找到一些美国符号的。在德黑兰街头,我发现一家苹果手机店,不是美国制裁伊朗吗?怎么会有苹果手机售卖?伊朗怎么会容忍销售最大敌人的商品?导游告诉我们:都是黑市店。黑市店还那么大张旗鼓?手机和零部件怎么进来的?所以,任何都没有绝对的对立,但这要是华为的手机销售店,又会成为美制裁的证据了。</h1><h3></h3> <h1>  在一家餐厅的门口,我又看到一个做摆设的美国钟,可能是伊朗革命前的老物件吧?</h1><h3></h3> <h1>  在伊朗,看见很多美女的鼻梁上贴着胶布,一问才知道她们是做了削鼻梁的美容手术。我们中国人嫌鼻梁低,做美容是垫高鼻梁,而伊朗人的鼻梁普遍都很高,我们的美女导游说她就是花了一千美元把高鼻梁给削低了的。</h1><h3></h3> <h1>  当我们夸赞这几位美女时,她们毫不避讳地大笑着说:她(右边那位)刚做了嘴唇加厚手术。看来波斯美女和国人的审美观还是有差异哈!</h1><h3></h3> <h1>  我们在卡尚游览时,塔巴塔巴花园门外一家书店老板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时,拿出手机,翻出中央视四频道来伊朗曾报道过他的视频给我们看。他家售书摊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大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等中国政治类书籍摆在醒目位置。真不明白他这些书是卖给谁?中国游客需要不远万里买了带回去吗?伊朗人看得懂中文吗?</h1> <h1>  伊朗城市街头立着的公益募捐箱。</h1><h3></h3> <h1>  我们出发去伊朗前不久,伊朗许多城市刚遭受了一场特大洪水灾害,用我们导游的话说,伊朗地处沙漠,干燥炎热,在这个季节下这么大的雨,还造成洪涝灾害,真是百年难遇的奇怪事。</h1><h1> 伊朗街上和清真寺都能见到有关互相救助,互相温暖的公益广告。</h1><h3></h3> <h1>  伊朗有很多阿富汗难民,这对姐弟就是来自阿富汗的难民,我们参观星期五清真寺时一直跟在身后,团友们纷纷拿出糖果点心给姐弟俩,有位团友还专为姐弟俩买了藏红花冰淇淋送给姐弟俩。</h1><h3></h3> <h1>  路边一幅警示妇女吸烟有害胎儿的公益广告。</h1><h3></h3> <h1>  伊斯法罕,一幅古波斯人与龙形象的街头画,说明两国交往源远流长。</h1><h3></h3> <h1></h1><h1> 到了伊朗才知道,伊朗是世界上唯一不用公元纪年的国家,今年是波斯历年号的1398年。波斯年历的算法,要追溯到公元622年,那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行到麦迪娜,始为波斯历纪元元年,并以春分为每年的第一天,且指定月名和每个月的天数。1925年3月31日,波斯议会立法采用了波斯历,沿袭至今。</h1><h1><br></h1><h3></h3> <h1>  对照时钟认识波斯文的数字,看你能否准确读出汽车牌照?</h1><h3></h3> <h1>  到伊朗旅游大家最耽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被美国制裁,仿佛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伊朗被美国列为邪恶国家之一,甚至去美国的签证都会受到拒签,不为外界所知的伊朗被蒙上神秘可怕的色彩,成为大多数旅游者不敢涉足的目的地。导游告诉我们说:在伊朗的中文导游不超过十个,以前她每年接待中国旅行团稍多些,这两年特朗普上台后,来伊旅游的中国人少多了,她们每人每年接待大约5-6个中国团。中国人怕不安全,美国人不敢来,相反我们看到欧洲团去的比较多。</h1><h1> 其实,去到伊朗你才知道,只要不发生外部战争,在伊朗旅游有多安全。当我们看到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中国旅行团在国外被盗被抢的报道时,我们真正感受到在伊朗旅游的放松,你从不会耽心住酒店不安全,从不耽心走在路上手机、相机、钱包会被抢,从不耽心东西放在车上会有问题,从不耽心背包背在身后会被偷盗,从不耽心夜里外出会出意外。所以,我想以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伊朗旅游安全不是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放松身心,放慢脚步去认识感受这个古老美丽而又貌似神秘的国家。</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