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感也是很重要的人生体验

奇奇漫悦读

<h3>01</h3><br><h3>前两天,我去某学院看望了一个远房表妹。</h3><br><h3>表妹今年19岁,在某专科学校读大三。</h3><br><h3>她所在的学校是一个二本院校的分校,校址是这两年新建的,在一个很荒凉的后山上。校园很小 ,只有几座教学楼和一个在山里挖坑建的操场,校门口连一条像样的街道都没有。</h3><br><h3>孩子们若是想出去转转,只能周末坐20分钟的公交车去市区。然而,因为校址太偏僻,学校怕出安全问题,要求每个学生晚7点之前必须归寝。这样严格的时间限定,使得孩子们周末想出去转转,也不能太尽兴。</h3><br><h3>同时,学校因为学生太少,也很少搞文体活动。</h3><br><h3><strong>这真是我见识过的最单调乏味的大学生活,简直和劳动改造差不多。</strong></h3><br><h3>但是我表妹,我真的佩服她——</h3><br><h3>表妹的大学寝室里有几位舍友,家庭条都件不错,大概是那种高中时代就不爱学习的小孩。</h3><br><h3>来到僻远无聊的大学,几个女孩就开始变着花样地为自己找乐子。比如:结交社会上的纹身男友,抽烟,逃课,挂科,夜不归宿等等。</h3><br><h3>那几个女孩经常性的无视校规,令学校管理者都束手无策。</h3><br><h3>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表妹依然能做到每天按时上课,每天独自去图书馆上自习,绝不跟风谈恋爱,保证每门功课都拿到一个相对优异的分数……</h3><br><h3>她就像一个执着而孤独的苦行僧,旁若无人地行走在自己的轨道上。</h3><br><h3>我好奇,她怎么能有如此定力和如此超越年龄的成熟?</h3><br><h3>她很淡然地笑了笑,说也没有什么,不过是每每想起家中还在辛苦劳作的父母,就觉得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不该被荒废。</h3><br><h3>反观,她那几个家境富裕的女舍友,最常说的口头禅就是“我以后还上什么班啊?我现在名下就有三套房了”“找工作我才不愁,家里人肯定会帮我搞定喽”“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我爸的公司”……</h3><br><h3><strong>这几个孩子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没有匮乏感,也没有危机感。</strong></h3><br><h3><strong>然而,物质的充盈并未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满足;相反,他们变得空虚、浅薄、浮躁。</strong></h3><br><h3>对生命价值的憧憬、人生的规划以及属于年轻人的蓬勃的奋斗欲,都被丰沛的物质阉割掉了。</h3><h3></h3> <h3>02</h3><br><h3>我在做英语家教的时候,发现很多家庭条件好,但父母又不懂得引导的小孩,往往都缺乏上进心和对人生的憧憬。</h3><br><h3>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你问他将来有什么理想,他只会用一双茫然的眼睛望着你,仿佛人生只要有吃有喝有游戏玩,就足够了。</h3><br><h3>至于,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往后离开父母的庇佑,他们是否还能再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是不会考虑的,好像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理所应当。</h3><br><h3>现在,很多育儿文章都鼓励父母要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不要让孩子产生匮乏感,进而产生穷人思维。</h3><br><h3>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但万事万物过犹不及。</h3><br><h3><strong>如今的孩子,其成长的环境已经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长在物质丰沛的环境里(即使父母的工资不高,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也会尽量满足),匮乏感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稀缺的人生体验。</strong></h3><br><h3>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的童年应该算是物质比较匮乏的。</h3><br><h3>记忆里,我大概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捡我妈的旧衣服穿。在少女最爱美的时期,我却穿着老气横秋的西装裤,滑稽的高跟鞋……以至于,班主任都看不下去了,她把我叫到班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xx,你能不能回去好好跟你爸妈好好谈谈,叫他们给你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别天天把你打扮得跟个小老太太似的?”</h3><br><h3>那一刻,饶是再坚强,说没有一点自卑感也是假的。</h3><br><h3>尤其是,我们班有好几个女生长得很漂亮,家境也好,他们穿的那些洋气大方的少女装,让我很羡慕。</h3><br><h3>这个社会很现实,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那几个家境好的女孩彼此关系很要好。而我,则天天跟穷孩子厮混在一起。</h3><br><h3>是物质层次,自然地区分了我们的社交——有钱女孩们谈论的匡威、肯德基和暑期健身卡,对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别笑,在90年代五线小城,这些都是有钱人的标配。)</h3><br><h3><strong>我必须承认,匮乏感带来的自卑是很深刻的,深刻到我现在回忆起那种辛酸,都觉得历久弥新。</strong></h3><br><h3><strong>那确实不是一种甜蜜轻松的体验。</strong></h3><br><h3>但是,除了网上常讨论的那些负面影响,匮乏感对于人品格的塑造,就没有一点好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h3><br><h3>恰恰相反,我认为匮乏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成长。</h3><br><h3><strong>曾在一本心理书上看过:促使人进步的重要心理因素并不是自信,而是自卑。</strong></h3><br><h3>比如,一个对长相自卑的小孩,便只有拼命学习,以获得父母的青睐。</h3><br><h3>很多贫穷的小孩,拼命学习,其实也不过是用优异的成绩弥补匮乏所带来的自卑。</h3><br><h3>成年之后,匮乏感依然会鞭策我们不断地奋斗,以获取所需的一切。正是在奋斗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找到自己所擅长,所热爱的,并感受到人生的价值。</h3><br><h3>除了自卑,匮乏感带来的适度危机感,也是奋斗动力的一个源泉。</h3><br><h3><strong>“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学会奔跑”,跑着跑着,你就从一个羸弱的小孩成长为一个长腿健腰,能抵御风雨和惊涛骇浪的强者。</strong></h3><br><h3>只有经历过匮乏,才能真正懂得满足。</h3><br><h3>童年期的匮乏体验,让成年后的我对幸福的感受更加敏锐,也更加强烈。</h3><br><h3>举个例子,不需要通过买奢侈品、蹦极或者吸毒、抽大麻等极端的体验来进行自我刺激,经济自立后,只是去超市自由地无需看价格地选购一大包所需的日用品,就能让我感觉很爽很幸福。(小时候,从没有跟父母去超市购过物,偶尔看见超市里提着大包小包商品出来的人,就觉得超级羡慕。)</h3><br><h3>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去新开的餐厅品尝美食,去想去的地方旅行,拥有一份体面节制的生活,已经足够让我觉得足够幸福,并想要去珍惜。</h3><br><h3>03</h3><br><h3><strong>要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除了感受爱、满足和愉悦等正向体验,那些黑暗的、沉重的、辛酸的体验也必不可少。</strong></h3><br><h3><strong>正是这些负面的体验,使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更加立体、更加深刻,也对生命多一份敬畏。</strong></h3><br><h3>再举个例子:比起天天沉浸在童话故事中的天真孩童,那些有幸参加过亲人葬礼的孩子,一定更能明白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宝贵。</h3><br><h3>基于这样的认知,在育儿过程中,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让女儿体验匮乏感。</h3><br><h3>比如,她想要的玩具,哪怕只要五块钱,我也会适度地予以拒绝。</h3><br><h3>无他,我只是希望她能学会珍惜手头拥有的,学会享受现有的物质。学会克制欲望,而不是无限地喂养欲望。</h3><br><h3>我希望她能体验匮乏感,经历被拒绝,并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消化和承担这些负面的心理感受。</h3><br><h3>我希望她能明白,她拥的任何物质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哪怕只是一个五块钱的玻璃弹珠,也是父母通过有尊严的劳动换来的。而她,也应该用自己良好的表现去换取所需的物质。</h3><br><h3><strong>当然,匮乏感也不仅限于对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比如爱,赞扬和陪伴等等。</strong></h3><br><h3>为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应该让他们体验适度的匮乏感(注意,一定是适度的)。</h3><br><h3>所以,下一次,在非常疲惫的时候,与其逼迫自己对孩子强颜欢笑,不如坦然地告诉孩子:“对不起,今天真的太累了,不能给你讲故事了。”</h3><br><h3>比起无限制的给予爱,有时候合理的拒绝更能让孩子明白爱的珍贵,以及对爱所应有的感恩。</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