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踏寻先祖进士碑

孙长明

<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16日清晨,我踏上开往北京的高速列车,怀揣着对先祖鹏越公的仰慕之情,专程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孔庙探访嘉庆四年进士碑。</p><p class="ql-block"> 孔庙和国子监两院相邻且相通,坐北朝南,孔庙居左国子监居右。</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中国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p><p class="ql-block">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p><p class="ql-block"> 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太学府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家谱记载十一世祖其宜公、十二世祖鹏起公、十三世祖壮图公都是太学生出身。我站在三代先祖就读过的太学府门前深感自豪,更为有这样祖先而骄傲!</p> <h3> 三门四柱七顶的琉璃坊,位于二门以里避雍殿前。三个拱门左文右武,中间是皇帝行走的御门也叫龙门。每届金榜提名的状元皇帝会奖赏一次经过御门的机会,正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龙门”。</h3><h3> 牌坊正面“圜桥教泽”、背面“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h3> <p class="ql-block">避雍殿</p><p class="ql-block"> 避雍殿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当时的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避雍殿矗立在国子监的中心位置,四周环有回廊和水池,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池上架有四座石桥分别通向避雍四门,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p><p class="ql-block"> 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清康熙皇帝亲题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p><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金榜题名的状元都是在彝伦堂前这座桥上由皇帝给装束状元服的,顺便我也站在这里感受了一下。</p> <h3>敬一亭</h3><h3>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是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h3>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国子监经过持敬门我来到孔庙,在大成门前的进士碑录里查阅得知154号就是嘉庆四年进士碑。沿着指示牌的方向我很快找到位于大成殿左前方亭子里的154号。目测进士碑,高约2.5米左右,宽约0.8米,厚约0.3米,其中碑的底座高约0.5米,碑头高约0.5米,碑身高1.5米左右。整个石碑看上去很沧桑,碑座已毁,现用水泥筑成,碑身上部折断用锯钉修复,正面下方还有明显的划痕。</p> <p class="ql-block"> 进士碑的碑头为阳雕祥云,祥云以左上右形式三面环绕“已未科提名碑”六字碑题,碑题为篆字阴刻,字体约8公分见方。</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内容: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庆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史致俨等二百二十名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故兹告示 嘉庆四年十月 日(日期看不清)。全体进士按甲第顺序从右至左依次排名,上下共分七行,前六行每行32人(含甲第标题3个),第七行31人,鹏越公位于第四行右数第十六位;刻录字体为楷体阴刻,姓名的字体大小约三公分见方,记录籍贯的字体约1.5公分见方。石碑因风雨侵蚀,字迹稍有模糊。由于字迹小整体拍照看不清楚,所以面对先祖的名讳我拍了一张特写。</p> <p class="ql-block"> 我十二世祖鹏越公于1786(丙午)年摘得解元(举人第一名),1799(已未)年又高中进士。原选福建汀州府清流县知县,改补山西蒲州府荣河县知县。两次同考试官,有治声,捐修书院,广集生童,厚给薪膏,延名儒掌教,公余,集诸名士立文社,唱和赋诗,为晋省贤载之最,著有论文十六条《绿萝诗集》行世。</p><p class="ql-block"> 虽说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弊端,但先人们那份求知奋进孜孜以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望着已未科提名碑,我不禁联想到这些先贤夜以继日挑灯苦读时的艰辛;想到他们冒雨赶考、号舍作答的疲惫;想到他们皇榜及第时为家人们带来的那份欣喜与自豪;想到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面对已未科提名碑,你会对这二百二十位翰墨飘逸的贤士们油然而生敬意……当然,对先祖鹏越公我也是越发的尊崇了~因为他已名留青史。他的学识、他的事迹令其后裔乃至整个宗族都感到荣耀,这份荣耀是不朽的,它将永久的载入孙氏家族的史册且光照子孙万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