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号街坊老邻居,有一种乡愁挥之不去

大平

<p>有一种思念萦绕于怀,有一种乡愁挥之不去。几十年前朝夕相处的老街坊,老邻居,如今虽已云散四方,却依然相互掂记,渴望一次团聚,畅舒岁月不能磨灭的邻里情愫。</p><p> 5.1节前夕,在香港城社区活动中心,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烈的茶话会。参加都都是涧西区原8号街坊33、34憧的老街坊老邻居,相隔近40年的团聚,欢乐多多,回忆悠长。</p><p> 涧西,是洛阳市的很特别的一个区,当年一拖等几个大𠂆在这里建设,随之也盖起了成片的家属区,大多是3层的苏式楼房,也有不少的平房。这些老街坊以数字冠名,从0号街坊到43号街坊依次排列,8号街坊是其中之一,居住的都是一拖的职工和家属。在这些街坊里成长起来的大厂二代子弟,现如今也大都步入老年,怀念老街坊里的温馨时光,渴望老邻居们能够相聚共诉衷肠。</p><p> 为了组织这次团聚,符香玲(溪流)颇费周折。当年的8号街坊是平房区,现已不复存在了。曾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大已搬往他处,仍住8号的没几户了。符香玲就先找到有联系的6户老邻居,再通过他们分头联络,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找到了32人,年龄最大的沈春明已72岁了,年龄最小的也是年过半百。当晚,这些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发小,老同学,老邻居就集结在一个微信群中,群名就定为“8号33、34老街坊"。</p><p> 在茶话会上,多年未见的老8号们,相见相拥,互致问候,唱歌赋诗,场面热烈。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老街坊的平房间。1953出生的刘福生感慨万分,他说道:1981年年底8号街坊平房拆迁,老邻居各居东西,方圆不过十公里,大多数却是几十年未曾谋面。左看右看38年前有缘一个厨房撩烟火的邻家女孩妞妞(当时惯称)小红,真真是有女初长成,38年后仿佛3D打印,妞妞还是那么俊俏,小红依然清纯。样子还是脑海里的记忆,还是38年前的录音。只是年龄显得格外张狂,细皮嫩肉的、顽皮依旧的怎么就50、60、70岁了……</p><p> 沈春明也已年近7旬,上世纪50年代8岁时随父母从湖南支援洛阳建设来到涧西,一家6口住在一间平房内,虽然拥挤,但生活无忧无虑,邻里亲如一家,孩子们吃东家饭,串西家门,十分快乐。</p><p> 最有意思的是王玉英的回忆,她说初期8号平房内有一个托儿所,她在里边很不安分,老是翻窗户跑出去,不多远就到家了,虽然父母都在𠂆里上班,但街坊里怎么跑也丢不了。大家听后都会心地笑了。</p><p> 而张美洁是这样描述当年的邻里关系的:偶尔也会有争吵,但更多的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大一点的姐姐哥哥带着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家长真叫一个省心,感觉几栋平房宛如一个大家庭,那时的温暖片刻偶尔会出现在我的梦里。</p><p> 炎热的三伏天,邻居的兄弟姐妹们各自带着竹条席一个挨着一个的铺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像个大通铺,大家借着月光哼着小曲,谈天说地,可开心了。国庆所说的这段经历,烙印出多少涧西老街坊人的陈年旧境。</p><p> 从26户人家共用一个长长的水泥池子,并排5个大水龙头,洗菜刷锅,洗脸刷牙都要排队;到家家户户门口都垒有一个小平台,中饭晚餐,一家老小,大人孩童,围坐一起吃饭,几多温馨,溢满祥和。那时8号街坊就是一个大家庭,就是一个大四合院,家家的门都是敞开的,户户的饭香都能闻得到,孩子们谁没吃过百家饭,谁没进过百家门。房前屋头,踢键跳绳,拍面包弹玻璃球,玩得格外开心。上学时你叫我,我唤他,一群孩子结伴而行……老街坊,遥远的时光重新浮现,埋藏在心底的记忆翻江倒海。虽说那时的生活条件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那时的居住环境远不如今天舒适,但有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热爱国家,凝聚集体的精神是应该薪火相传的。</p><p> 看,茶话会上,能唱的亮开了歌喉,能跳的炫起了舞姿,会弹的奏响了琴弦,会写的朗吟着诗篇。老邻居们阔别几十年后的团聚,仿佛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童心又漾溢在了脸庞。</p><p> 当年的8号街坊,就是一个开放的大家庭,共忆儿时的欢乐时光,老邻居们的心同频共震,老街坊的情地久天长。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符香玲表示,期盼今后能联络到更多的8号老邻居,再次欢聚,延续那种纯朴,信任,互敬互助,甜密的邻里友情。</p> <h3>右边是符香玲,这次聚会的发起人。</h3> <h3>久别重逢,相见恨晚,茶话会开始前,先合个影。</h3> <h3>茶话会简洁清新,情浓温馨。</h3> <h3>握一握手,问一声好!当年的发小,街坊里的邻居,如今发鬓染霜,见面又现童心。。</h3> <h3>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住一排房,同在一个院,上学时结伴而行的快乐仿佛仍在眼前。</h3> <h3>向老邻居们问一声好!</h3> <h3>儿时的好朋友,小伙伴,往事依稀,今日重温。</h3> <h3>说一说老街坊的往事:</h3> <h3>美英:记得小时候,我家有白面馍馍吃了,但是馍馍泡了,下面有很多浓不及及,我放学回来饿了,就把下面浓的给切掉了扔到撮箕里了,我哥哥放学回来看见,非命令我捡起来吃,我哭着真的都吃了。</h3><h3> 我家姊妹们多,生活困难,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放学回家后肚子很饿,没有吃的,就到处在家找东西吃,我妈妈把馒头用篮子挂在房顶上,不到吃饭时间不让吃,我就踩着小板凳上去偷吃了一个,晚上挨了一顿打。现在觉得可笑,那时白面馍馍都很金贵的</h3> <h3>符香玲:12.3岁时,看到我妈给我做的裤子是她的裤子给我改改瘦叫我穿,我不穿,一看里面用缝纫机砸了厚厚的宽布,穿上腿可难受。硌得慌,邻居阿姨说,你妈的裤子,拿布来,我再给你做一条,合适你的,可是,回家给妈说,妈说人家逗你玩。没钱买布。</h3> <h3>张美洁:咱们院子里养的有鸡鸭兔猫狗鸽子,与人们友好相处,晨跑的时候有只哈巴狗跟我跑一次,第一次就跑在前面为我领路,晨跑因为那只可爱狗狗的陪伴而变得有趣。</h3><h3> 我觉得那时候的水龙头特别大,每次我都看看周围没人的话就站上去,提着裙子洗脚踩水玩,之后搬到高层后还想念那开闸似的水龙头。</h3> <h3>那时候,我们每家门口外面都各自垒了小石台,每天中午,晚上吃饭都在外面小石台上,吃完了都端着在公共水房洗,天在冷也是这样,那时候也没有感觉水很凉</h3><h3>我们家家户户的大门常常是敞开的,串门更是家常,谁家自制腌菜好吃,谁家自制豆瓣酱好吃,谁家做的煎饼好吃,都相互品尝,我们都是吃着百家饭,游戏都是在蓝天白云下跳皮筋、玩面包、跳格子、打沙包等一系列户外活动中长大</h3> <h3>赵燕:告诉你们个秘密哈,晚上时候,我带着街坊里的小姐妹们玩仙女摘蟠桃,带上圆珠笔芯做的耳环,飘带宽松衣服,一声定,大家各种姿势停下。</h3><h3>最怀念的是五山头,打沙包,打四圈,跳大绳,跳格子,玩到满头大汗爽歪歪,天黑了被家里人叫着才回家。</h3> <h3>国庆:那时买煤虽然凭煤票但也要排长队,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去排队,中午和哥哥轮流回去吃饭,下午终于买到了煤,苦也快乐着。</h3> <h3>刘福生参军时,全家在8号街坊内合影,温馨幸福。</h3> <h3>当年的小朋友在家门口骑小三轮。裸露的青砖墙,斑驳的墙面,简陋水泥台阶,这就是那时住的平房。</h3> <h3>国庆和妹妹赵俠,背景是她们家的平房门口。现在看起来十分杂乱陈旧,但对于当年住在街坊里的人来说,屋里有电灯,门外有自来水池,优越感很强的。</h3> <h3>国庆的全家福</h3> <h3>符香玲17岁下乡当知青前和两个弟弟的合影。。</h3> <h3>符香铃和父母在一起,其乐融融。</h3> <h3>刘福生的四个妹妹,美兰,美荣,美英,美香。人美,名子也美。</h3> <h3>王玉英姊妹4人。那时候几乎每家都是5到6个孩子,这也是老街坊的一大特色。街坊里孩子们多,玩伴也多,房前屋后,蹦跳撒欢,无拘无束,无忧无悉,成长在快乐生活轨迹上。</h3> <h3>都是拖𠂆子弟,在𠂆门口留个影,太自然不过了。</h3> <h3>一本正经地读书,背景的老房子,散逸着岁月的沧桑感!</h3> <h3>赵斌小时候的两张照片,是不是很帅。在街坊内,坐在28自行车的后座上,一幅得意的表情。那年月,谁家有辆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就像现在开宝马,“土豪”级别呢!真个是乡愁浓郁,童心张扬,充滿时代感的岁月再现。。</h3> <h3>美篇制作:冯平 网名大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