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谁堪伯仲间(上)

围城

<h3>  公元2005年,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了一部“世界最长家谱”,这部家谱传承到现在,时间跨度已逾2500年,全谱更是长达惊人的2500余万字,涵盖了约200万的族人。囊括了无数奇人奇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每年都会有后来者居上的挑战者,一次次将记录刷新,但这部“世界最长家谱”足以让全世界人民望而却步,无人可撼动其地位,它就是源远流长的孔子世家。</h3><h3> 严格来说,这部家谱基本上只记载了自孔子而后七十余代子嗣的情况,若然从孔子往前追溯,自其父叔梁纥至孔父嘉,又自孔父嘉上溯至宋微子,更自微子上溯至商汤,自汤上溯至契,再自契至帝喾,自帝喾至颛顼,自颛顼至黄帝,自黄帝直至少典,如此可稽可考者又有2500余年。钱穆大师在《孔子传》中说,孔子一家自上至下乃有四千年谱谍,历代递禅而不辍,实可为世界人类独特仅有之一例。事实上,四千年只是个保守数字,孔子一家至少见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演变,所以,中华历史往小了说,其实就是孔子一家的发展史,放眼世界,这样的情况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从统计学角度而言,绝对可以直接划入小概率事件,要知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便一次战争,随便一次特大地震,随便一次山洪暴发,随便一次致命疾病的流行等等,都可以让一个家族断代绝后。在极其幸运地避开所有偶然与必然的不利因素后,孔家从原始社会一直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五千年来,孔家人才辈出,但最耀眼的那颗星无疑是至圣先师孔丘老师。对于孔老师,我很赞同司马迁先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谓是一代伟人,万世师表。</h3><h3><b>出生</b></h3><h3>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h3><h3>地点:山东曲阜。</h3><h3>天气:不详。</h3><h3>产妇:颜徵在,时年15岁。</h3><h3>产妇丈夫:姓子,孔氏,名纥,字叔梁,人称叔梁纥,鉴于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你也可以叫他孔纥,音同恐吓。职业,鲁邑大夫;特长,力气大,武功高强;人生追求,生儿子;时年66岁。</h3><h3> 像这样老夫少妻的结合并不鲜见,如果女方心甘情愿,放到现在还可以叫做黄昏恋,比如杨振宁和翁帆。如果女方不情愿,多半会被人戳脊梁骨骂老家伙坑蒙拐骗。不过,无论愿意与否,都会有个更响亮的称号:老牛吃嫩草。老孔和颜徵在这种年龄相差悬殊的结合放到现在肯定不行,因为小颜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即便时间再往年推2500年,原则上那也是不行的,一句话,不合乎礼。然而,此时的大周王朝已经处于礼崩乐坏的萎靡状态,所以66岁的叔梁纥抓住机遇,俗称钻空子,还是娶到了小她51岁的颜徵在,因为他想要生儿子。可是,即便钻了空子,史书上仍然将这一次的结合赤裸裸地定义为——野合。</h3><h3> 对于生儿子这件事,应该是老孔内心深处最不愿提及的痛,虽然他几十年如一日,努力耕耘,原配妻子也很配合,从年纪轻轻的小施一直生育到韶华尽逝的老施,一口气接连生了9个孩子,可惜都是女娃,如此规模,即便拉去组个女排队,轻轻松松都能预留出3个候补,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老孔自然不会甘心,也正是他的不甘心,最终防止了孔氏家族的中道断绝。</h3><h3> 为了生下儿子,延续香火,老孔毅然决定再接再厉,纳妾再生。这次算是苍天睁眼,他终于成功了,可不知道是不是苍天睁眼时正赶上刮大风,沙子入了眼,睁眼睁到一半,居然又闭上了,儿子算是有了,老孔也给孩子搜肠刮肚地起好了名字——孟皮,可小孟皮身有残疾,脚不行,算是个废人。当一个人在某件事上连续受挫时,他就会陷入墨菲定律的怪圈,怕啥来啥,求子之路异常坎坷的老孔也犯迷糊了,是不是我得罪了上天?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天呐,我不能让老孔家绝后啊!天呐,天呐!</h3><h3> 痛定思痛的老孔依然不甘心,他决定再娶个老婆,试一试。有了前车之鉴,老孔吸取经验教训,利用鲁邑大夫的职务便利,多方打听排查,制定了严格的纳妾标准,估计多半是朝着只会生女儿的妻子与只能生残疾儿子的小妾反方向去挑选的,最终选中了14岁的颜徵在。 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选择,不仅保住了老孔家的血脉,更直接改写了中国历史。</h3><h3> 2500年后的我们自然知道颜徵在生下的儿子正是千年一出的孔圣人,但忧心忡忡的老孔并不知道。为了顺利生下儿子,老孔带着颜徵在前往曲阜的尼丘山虔诚的祭天拜地,磕头如捣蒜的他恨不得将尼丘山磕个遍,无非是希望神明能赐予福祉。</h3><h3> 常年习武的老孔身强力壮,如果以他做成语孔武有力的典故出处,真是恰如其分,如今他仍然以65岁的高龄,在勤勤恳恳的播种,估计老天爷也被他这种不生儿子不罢休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终于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随着一声男婴的啼哭,老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当心愿得偿的他抱起得来不易的儿子时却惊奇的发现,这娃头顶居然凹陷下去了,乍一看跟离家不远的尼丘山似的,此情此景,不禁让老孔又想起了残疾的孟皮。老孔到底还是认命服老了,就连一年前的雄风也荡然无存,就这样吧,他眼带笑意地看着怀中的儿子,总算四肢健全,没有大毛病,我已经是风烛残年,知足吧,最起码老孔家的香火不会断送在自己手里了。此时的他,该杀鸡就杀鸡,该杀猪就杀猪,少不了对尼丘山的神祇千恩万谢,以还当日许下的愿。为表真心,他又将山名尼丘一分为二,给儿子取名为丘,又因小丘是家中的第二个男丁,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故取字仲尼。老孔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儿子小丘会成为万世景仰,神一样的男人。</h3><h3> 按照我国史书的传统,但凡圣人、帝王出生时总免不了怪力乱神的描述,但对于孔老师的出生记载,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客观的,天上没有出现五彩祥云,母亲也没有梦到送子神仙,他和所有孩子一样,经过母亲含辛茹苦的十月怀胎,在难以忍受的疼痛中一朝分娩。不过回头仔细去想时,你就会发现,孔老师的出生也极其特别,特别到他能够来人间走一遭真的也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老孔为生儿子用力过猛,纵欲过度导致英年早逝……如果当老孔面对9个女儿,心灰意冷不再娶妾繁衍……如果当孟皮出生后,看到孩子天残脚的老孔被当场气死……如果颜徵因年龄太小,导致难产死亡……如果那个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太多的如果,但只要满足一条,只怕孔老师就得修行无数个轮回,再看是否能有机会投胎做人。</h3><h3> 作为掌柜老孔的心头肉,大娘二娘和亲娘的重点照顾对象,9个姐姐和1个哥哥的同父异母弟弟,幼年的孔小丘肯定有类似贾宝玉的区别性待遇,区别于谁呢?自然是他的姐姐哥哥们。这样真的好吗?实在是一点也不好,这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利与弊只取决于老孔的生与死,因为从根本上讲无疑是个拉仇恨的事。孔小丘是你的孩子,难道其他十个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不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正房施太太和偏房孟皮母自然心有怨言,只不过敢怒不敢言而已。所以,老孔生则家安宁,老孔一死势必鸡飞狗跳,乱成一锅粥。天真的小颜以为丈夫虽然年迈,但再熬个十年八载应该还不成问题,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阎王让你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不久后,幸福了三年的孔小丘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变故。</h3><h3> 古往今来,所有的大圣大贤在天将降大任之前,总少不了先苦其心志,这是天道,也是历史规律。怎样算苦其心志,不外乎幼年丧父,中年丧子。果不其然,老孔还没来得及给3岁牙牙学语的小丘传授功夫便即与世长辞,临走前,他看着一屋子的孤儿寡母,肯定会有太多的眷恋与不舍,老来得子的他看着小丘,眼里噙满泪水,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后的慈爱与告别,而此时的小丘根本不知死为何物,这份痛苦留给了时间,也留给了逐渐懂事的孔丘。他会问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去哪儿了?是不是我小时候不乖,爸爸不要我了?<br></h3><h3> 我想,那时的颜徵在应该没工夫耐心解答小丘的疑问,因为拉下的仇恨要反攻倒算,他们母子被升任一家之主的施太太赶出了家门。可悲,可叹,真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葬于防山的老孔身体还没凉透,家里便已四分五裂,鸡飞狗上墙。那时的古人是不进行墓祭的,一般逢过年时只在家里祭拜,而且坟墓没有封土堆,不种树,以至于孔小丘长大后想去对父亲诉说心事,可连坟头在哪都不知道,母亲颜徵在对此也是模棱两可。</h3><h3> 不知道也无妨,还请含笑吧,叔梁纥,你的儿子,最终会超越一切帝王将相,光大你的门楣。<br></h3> <h3><b>少年</b></h3><h3> 老话说,一岁看大,三岁至老,的确是有些根据的。我对李连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祖》印象颇深,影片的开头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经典镜头,被人出卖的洪熙官家破人亡,在一番生死拼杀后只有儿子洪文定幸免于难,但被朝廷列为通缉要犯的洪熙官不想让儿子跟着他东躲西藏,四处遭罪,于是用一把木马和一柄刀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抓周,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时候,他的天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兴趣所在的。若小洪选了木马,大洪就要送她去见妈妈,若小洪选了快刀,大洪就带着他浪迹天涯,后来选了快刀的小洪随父习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爸爸的耍酷与功夫,机缘巧合下还成了少林五祖的小师父。</h3><h3> 这个故事同样可以用于孔小丘身上,当别的小朋友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孔小丘却玩出了新意,经常摆放着各种孔氏假冒伪劣的祭器,学大人做祭祀的礼仪动作,这场面,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高中时班主任对一位同学的评价——你跟个老巴成似的(天水话)。</h3><h3> 15岁前的孔小丘,生活记录一片空白,被搬上史书的也就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事虽小,却反映出了孔丘的爱好,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一爱好做成了事业,并坚持了一辈子。</h3><h3> 15岁前的孔丘,从师何人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我们无从得知,他有过怎么快乐,有过怎么的伤悲,又有过怎样的遭遇,都已淹没无闻。不过,从他后来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此贱非彼贱,贫贱的贱,意思是说,我幼年丧父,家里穷困潦倒,为了生存,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这也无可厚非,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活下去,干些所谓的鄙事再正常不过,即便是现在,仍然有不少为了生存的可怜人,用掏粪、捡垃圾的手握着馒头啃,当年捉襟见肘,经济状况频繁亮红灯的孔丘,未必能比这些人好多少。为了有书读,有学上,孔小丘应该也干过类似于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勾当。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孔小丘应该也干过类似于牛角挂书,悬梁刺股的事。他的学习热情我们不用怀疑,后来的他为了学习《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晚年研究《周易》更是韦编三绝。</h3><h3> 除此之外,从两年后危在旦夕的鲁国大夫孟釐子的临终遗言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自知来日无多的孟釐子竟然再三叮嘱13岁的儿子孟懿子一定要跟随孔丘认真学习礼仪。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17岁的孔丘已经学有所成,至少在鲁国的小范围内打响了知名度,否则,堂堂鲁国大夫家的公子,凭什么跟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学习!那么,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17岁就能以学识闻名于当地,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要达到这种程度,勤奋固然不可缺少,但天赋更是至关重要。</h3><h3>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往往只有上文没有下文,所以直接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思维误区。譬如曾经激励过无数小孩以及大人的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每当这时候,有些老师总要拿出李白同学的顿悟经历说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搞得我们这些天资平庸的人,真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下一个李白。后来,当我看到充满精髓与重点的后半句话,瞬间豁然开朗——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这就是真相,当年老师不告诉我,估计也是怕打击小孩子的自信心,可如果时至如今还执迷不悟那就有问题了,须知盲目的勤奋并不能让你变得优秀,反而很有可能让你严重跑偏。目标太高不切合实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九牛二虎之力使错了方向。17岁的孔丘和资质平平的我们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有那1%的天分,同时也付出了99%的汗水,年少就能成名的他,我们不能不服。</h3><h3> 15岁,对于孔丘而言是个转折点,也是认知的分水岭。用他自己的话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了不起,真的了不起,很多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完成这个转变,但15岁的孔丘做到了,思想的变与不变在乎于心,与年龄、性别、家世、背景统统无关,化用唐代韩愈《师说》中的精辟论断:老子不必贤于小子,小子不必不如老子,开窍有先后,天赋有高低,如是而已。需要注意的是,孔丘十五志于学,这个学不是狭义的小人之儒,六艺之学,而是像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学问,他志于学的是恪守道义的君子之儒。人生关键处就那几步,走对了前途无量,走错了,回家种土豆没得商量。对于孔丘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他一生的觉悟,他将用尽一生,去追求与践行心目中的君子之儒。</h3> <h3><b>成年</b></h3><h3> 自从确立了志向,半工半读的孔丘又苦学了两年,他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打击,享年32岁的母亲颜徵在去世了,那个用无尽母爱弥补父爱的妈妈永远的睡着了,就算苍山压来,江海袭来,她也不会苏醒了。哭,似乎是人类宣泄悲伤情感的共同途径,如果说年幼丧父时,他还不懂人间的生离死别,但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他已经非常清楚死意味着什么,死就是一切归无,而一切归无的直观表现就是他从此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没娘的孩子像颗草,而没爹娘的孩子简直就是一叶浮萍,草最起码还有扎根之地,浮萍却没个安身之处。孔丘,不要哭,上天终会连本带利补偿给你的。</h3><h3> “丘,我和你父亲已经分开14年了。”</h3><h3> “母亲。”孔丘如鲠在喉。</h3><h3> “我知道他也等我14年了。”</h3><h3> 孔丘知道,母亲想和父亲死后同穴。但是父亲具体葬于何处,他也茫无所知。为了让母亲入土为安,孔丘先将她浅葬于五父之卫,经多方打听,最后在当年参与父亲下葬事宜的邹曼父的母亲口中得知墓址具体所在,这才将双亲合葬于防山。</h3><h3> 守丧期间的孔丘听说鲁国的公卿贵族季孙氏设宴款待名士,孔丘脱下孝服不请自来,可是一只脚还没跨进大门就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提溜了出来:“你小子怎么回事,这是你能进去的地方吗?”被鲁国大夫看得起的孔丘,在鲁国公卿这里结结实实的吃了一回闭门羹,面对阳虎的冷嘲热讽,孔丘也只好灰溜溜地打道回府。</h3><h3> 谁碰到这种事都会尴而尬之,但此处很值得思考,季孙氏请客吃饭,不在邀请之列的孔丘为什么执意要去,他难道就是想蹭那一顿饭吗?显然不是,他想蹭的是许许多多顿饭,最好能蹭到一份铁饭碗的公家饭。宴客,名士,季孙氏,当这些联系到一起时,敏锐的孔丘察觉到了一件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机遇。宴客时融洽而愉悦的气氛会让季孙氏高兴,高兴的季孙氏没准会让赴宴的名士做点歌功颂德的文章唱和一番,此时的他再自我推荐,凭借自己多年的所知所学,没准会让季孙氏刮目相看,当即一拍桌子给个编制,收入门下混个差事。但这一切美好愿望得以实现最基础的前提是,你得想办法先进季孙氏家大门才可以,如果连门都进不去,那不扯谈了。</h3><h3> 办法倒不是没想,不过他有个先天优势决定一试,若干年后,当孔老师在诸国流浪,途经匡地时,由于他与欺负了匡地人的阳虎长的太像,居然被当地人错认为阳虎,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孔老师被拘留了五天。原本可以鱼目混珠的孔丘,不成想六耳猕猴碰见了孙大圣,真阳虎不留情面地赶走了假阳虎。</h3><h3> 尽管孔丘的如意算盘被阳虎搅黄,可我们还是能够在这次看似冒冒失失的赴宴事件中看出孔丘的另一个性格特点——脸皮厚。脸皮薄的人做不出这事。公元1912年,四川自贡市的怪才李宗吾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厚黑学》,提出核心论点,古往今来,但凡功勋卓著的帝王将相们,靠的就是脸皮厚心肠黑而已。不明其中奥秘的人千万要注意,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面厚心黑只是成就事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能成就事业的人一般都面厚心黑,但面厚心黑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就事业,所以切忌为了有所成就而冒然练习厚黑学,若练习不当,导致走火入魔,弄不好你得先去监狱每日唱《铁窗泪》化解内伤。孔丘的心肠黑与不黑,暂且存而不论,但脸皮还是挺厚的。从他的实际行动来看,他早就知道,脸皮厚的人机遇要比脸皮薄的人多很多,你去试,成功的希望再小也是个小概率事件,你不去试,成功就是不可能事件,失败就是必然事件。年轻人要务实并认识现状与自我,这世上就只有一个诸葛亮让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去请。你我皆凡人,不要过于好高骛远,否则丢了西瓜,也未必能捡到芝麻,这句话送给17岁的孔丘,也送给我自己。</h3><h3> 这是孔丘的17岁,一个父母双亡,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靠着兼职,打零工聊以为生,为了讨一份糊口差事,受人冷眼,被人拒之门外的年轻人。阳虎,我还会再来的,一定。看着身高九尺有余,傻大个似的孔丘,阳虎估计在想,小子,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br></h3><h3>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鲁国19岁的大好青年孔丘发展了一段跨国婚姻,娶了从宋国迁徙到鲁国的亓官氏做老婆,在生儿子这方面他确实比老孔强,隔年就生下了孔伯鱼。为了让小伯鱼吃饱饭,孔丘重操旧业,疯狂做兼职,然而到处打杂的孔丘,有强烈的上进心,哪怕打杂,也要打最大的杂。机会终于来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遇到了钓鱼娱乐的鲁昭公,政治嗅觉敏锐的孔丘怎么会放过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殷勤的跑前跑后,鱼没来就偷偷撒点鱼食做饵,鱼上钩了就帮鲁昭公扯鱼线,一番热情礼貌又谦恭得当的操作后,鲁昭公很高兴,临行前给孔丘送了一条钓来的鲤鱼,这可不像明朝时玩得鬼哭神嚎的朱厚照,送给大臣们他钓来的鱼,先别高兴,因为他会以高出市场价N多倍的价格强卖给你。好在鲁昭公并没有这样做,当然即便他想卖,孔丘也买不起。为了纪念这有意义的一天,孔丘给孔伯鱼起了新名字,鲤。好在这天鲁昭公不是打猎,万一打到野猪送给孔丘怎么办!</h3><h3> 孔伯鱼有了新的名字孔鲤,多年后人们还以孝顺的孔鲤创造了一个成语——叨陪鲤对,鲤对指的就是对父亲温顺孝敬的他。荣升奶爸的孔丘也因这次的机遇结识了鲁昭公,有了这层关系,孔丘又去季孙氏家中应聘,这次终于堂堂正正的踏入了大门,并与阳虎成了同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季孙氏家当仓库管理员,主管会计出纳,因表现优异被提拔为和孙大圣一样的弼畜温,不同的是,孙大圣弼的是马,而孔大圣弼的种类多一点,估计除了牛,还会有猪,羊,鸡等等。虽然也是鄙事,但总算吃上公粮了,不干,难道让小孔鲤喝西北风,还是吃鱼食。作为一个年轻的父亲,有担当的丈夫,孔大圣你就再委屈几年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