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之我是红小兵(附部分读者点评)

春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年记忆之我是红小兵】</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h3><h3> 红小兵,这个按今天的说法听起来有点萌的称呼,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十年,不过现在已经在书本里、媒体上、甚至人们的记忆中几乎消失殆尽了。光听名字,红小兵似乎类似国外的童子军,但其起因、功能及组织结构却完全不同,它的成立带有强烈的政治背景,与其几乎同时期诞生和消亡的是其鼎鼎大名的“兄长”红卫兵。虽然从总人数上看二者相差不大,可是由于红小兵均是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并无什么真正的力量,所以在当时社会上的存在感极低。除了北京市中关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黄帅被人利用引发的全国性反潮流、反师道尊严外,红小兵就从来没有做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相反,在那个荒唐的十年特殊时期,红卫兵们却以贴大字报、大串联、破四旧、批斗当权派、武斗、受领袖接见等,大刷存在感。有一个统计数据可以间接说明二者在知名度上的巨大差距,在网上百度“红卫兵”可产生820万个结果,而“红小兵”仅只有96万。不过,现在回望这段历史,红卫兵主导参加的这些活动多半都是闹剧,甚至是悲剧。所以,对于我的60后同龄人而言,或许应该庆幸晚生了几年,才能阴差阳错地避开了那些政治风暴,少做了不少荒唐事。然而,我们当红小兵的几年毕竟也恰好是那十年的最后阶段,其间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想,也必然地变成人生的一个段落,长存于我们的记忆中。</h3><h3><br></h3><h3> 尽管红小兵不如红卫兵那么叱咤风云,但在那个年代想完全置身事外也是绝无可能。我1972年开始上小学,学校名字就颇为应时地叫“防修小学”,而当上红小兵大约是在二年级左右。那时的红小兵的标志,也如现在的少先队员一样是戴红领巾的,而红卫兵则戴印有“红卫兵”三字的红袖章。1973年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1974年出了反潮流的黄帅,中小学的教学秩序被搅得十分混乱。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简单的语文、算术外,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极少,一般在课间或是下午放学后半小时内在学校就完成了。那么,红小兵们在充裕的课外时间都干些什么学校鼓励的事情呢?我记得有学校偶尔组织的种树、给烈士陵园扫墓、开忆苦思甜会等,平常还有个人自发的积肥和拾金不昧。所谓积肥,就是同学们不定期从家里往学校带柴灰(具有钾肥功效),然后学校积攒到一定数量后统一送给农村,支援农业建设。而拾金不昧则是学习雷锋的表现,是在做好人好事。但事实上,家里的柴灰产生速率根本赶不上学校积肥的要求,这时同学们就只好去搜刮邻居或亲戚家的炉灶了,甚至到垃圾堆去捡。本来灶膛里留些柴灰,还可以用来在烧火后利用余热烤红薯,现在却因被小家伙们清理得干干净净而难以如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对于拾金不昧,每天哪有那么多人在路上丢钱呢?即使有人丢了钱,又怎么恰好给你撞见了呢?于是,就有人弄虚作假,把从家长那里要来的几分钱零花钱交给老师,谎称是路上捡的,从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当然,对那几个经常能拾金不昧的同学,大概老师也是心知肚明,并不揭穿罢了。</h3><h3><br></h3><h3> </h3><h3> 那时还有一件荒唐事,就是让我们批林批孔。我后来上网考证了一下,批林批孔运动始发于1974年初。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家乘飞机外逃,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坠机而亡。约两年半后,江青等人利用一次领袖讲话借题发挥,掀起了全国性的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那年我们正好上小学三年级,也被老师要求写文章、开班会批林批孔。现在想想,当时大人们对于正在发生的国家大事也基本没搞懂,却要求十岁左右的我们去弄清楚两千多年前的所谓儒法斗争、孔子复辟,真也是脑洞大开了。不过似乎也有例外,记得班上有一位从宜宾转学来读了一两学期的杜姓同学,在批林批孔时就可以侃侃而谈,让我心里无比佩服,觉得“大城市”来的就是不一样。其他同学怎么办呢?唯一的招数就是抄抄“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了。我当时也是到父亲单位去抄报纸,拼凑着写作文的。有一次从杂志上看到一个漫画故事,讲鲁国少正卯变法,最后被孔子当权后残酷镇压了,当然是当作后者反动的铁证的。这个故事我大致看明白了,可能后来到班会上讲过,过后还不知怎么被班主任老师选上,到学校的大会上照本宣科一番。那次发言应该是我第一次上那么大的讲台,现在已记不清是怎么稀里糊涂地度过的。</h3><h3><br></h3><h3> 说到写作文,我真是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每当读到如今的小学生写的像模像样的作文,就不免为当年的我们感到可惜。我们那时到处抄大批判文章,基本就没有训练到如何正确地写作文。我记得小学几年,写作文就学会了两招,一是开头写两句口号,比如“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上究竟谁怕谁”,或者“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然后就写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这些全是从报上看来的大批判文章的套路。另一招是结尾,最好能用上破折号,比如“为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诸如此类的套话。至于文章中间,才可能说到一点实质性内容。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充斥着大话空话,何以能展现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呢?所以,没把它们保存下来,我丝毫不觉得可惜。不过,稍觉惋惜的是,我有一篇不是老师布置的作文,可能还有一定保存价值,但也同样丢失了。</h3><h3><br></h3><h3> 那是一封感谢信。大约是我小学四年级时,过年走亲戚时我到宜宾的舅婆家玩几天。舅婆家在城东,离大观楼不远。那几天我白天到大观楼和人民公园附近的街上转耍,感受一些比我老家南溪县城更大的宜宾城的过年气氛。其中有一天,当我回到舅婆家时,发现钱包不知何时搞丢了。尽管是纸折的钱包,里面也只有两三元钱左右,但还是很心疼,毕竟当时的两元钱对我就是不少的“财富”了。幸运的是,当日我二孃下班回家时说,看到居委会门口贴出失物招领。我赶紧去认领,果然就是那个钱包。居委会的阿姨告诉我们,说是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男孩捡到送来的,让我很是感激。回舅婆家以后,三表叔建议我写封感谢信。我立即动笔,很快就写好了。信的具体内容我早就忘了,但其中有个意思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在表达了对那个拾金不昧的男孩的感谢之后,我在信的结尾部分还表示要代表南溪的红小兵向宜宾的红小兵学习。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和自信,觉得自己可以代表南溪的红小兵们。几个长辈看了这封信后,纷纷夸我聪明,说我将来必有出息。可能这是第一次听到亲戚们对我正儿八经的认可,而且是来自“大城市”的他们。这些夸奖无形中给了我强烈的心理暗示和激励,忽然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笨,长大后可不要辜负了他们的判断。至于那封感谢信,也被三表叔用毛笔抄在一张大红纸上,贴到了居委会的门口。实际上,三表叔后来的自身经历,也是一个励志故事。他因家庭出身不好没能上大学,让我写感谢信时他还是工人。但他酷爱书法,后来渐渐出名,成为书法家,八十年代初被成都一所大学从宜宾调去,破格当上了副教授。</h3><h3><br></h3><h3> 如果说我们小学语文所学很少的话,但我当红小兵时在学校的另一项团体活动中却收获良多。那就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跨年级合唱团,排练《长征组歌》。负责的老师音乐水平很高,将我们几十个小学生分成了高低音部,再按男声女声、领唱重唱、轮唱齐唱等分别学唱《长征组歌》的十首歌。排练了几个月后,我们不仅在学校表演,而且还参加了全县汇演,站到代表县里最高艺术水平的川剧团舞台上演出。参加这项活动,真的就是练就了我们唱歌的童子功,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其中的大多数歌我还能张口就来。这十首由亲身参加过长征的老艺术家肖华及其伙伴们精心创作的组歌,歌词精炼,旋律优美,无愧于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其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其开始部分民乐风格的曲调,与近些年创作的另一首合唱曲《瑶山夜歌》就很相似。当时对我们小学生而言,不仅是演唱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无形中也受到了文学熏陶。歌词中有不少对长征途中事件和场景的精彩描写:“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仅仅读着这些文字都是享受。因此,那些年的文艺导向虽然泛政治化,能传世的作品也极有限,但也绝非一无所有。</h3><h3><br></h3><h3> 谈到有限的文艺精品,难免不提及当时的电影。后来有一种说法,文革十年,八亿人民只能看八部样板戏,其实并不准确。比如电影,就还有号称“三战片”的《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这几部电影,父母他们开会发票,我们到电影院看了好多遍。其中的经典台词和配乐,很多都耳熟能详了。象《地道战》中的一段配乐,我们就配上一句歌词来唱:“老钟~快跑~,后面鬼子来追你”;而对《地雷战》,看后津津乐道的有“鬼子踩着我的粑粑啦”;至于《南征北战》,则对台词“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快来拉兄弟一把”反复学舌,也不知道我们当时的关注点为何如此奇葩。当然,样板戏也没少看,广播里也天天放,耳濡目染之下,一些经典桥段我们也基本都会唱了。</h3><h3><br></h3><h3> </h3><h3>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记忆就像车辙,当时光之车缓缓而坚定地驶至眼前时,来路上必然留下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记,永难擦除。盖因如此,每当听到长征组歌的旋律,我就会想起自己和小伙伴们曾经佩戴着红领巾的纯真岁月,慨叹光阴似箭。</h3><h3><br></h3><h3> 难忘童年,致敬童年。</h3><h3> </h3><h3><br></h3><h3> </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4月30日于合肥</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后记】</h3><p style="text-align: left;">1)春节回乡探亲,与同学杰闲聊到我小时候在宜宾丢失钱包的经历,他说应该写出来,于是干脆添油加醋,扩写成这篇啰嗦忆文。</h3><p style="text-align: left;">2)文中所述对于当时“三战片”的关注点,仅限于男生,而女生的关注点应有不同。:</h3> <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部分读者点评】</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春华:感谢你为大家呈现又一童年力作。40多年了,过去的事情弥足珍贵,记忆犹新。对你的超凡记忆、细腻的文笔、怀旧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百忙之中的陈教授还是一个跨界作家!不过,我强烈建议你还是不要去敲专业作家的饭碗,给他们留一席生存之地,拜托!(西)</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春华 写得真好!带我们回到了昨日时光!点赞点赞[强][强][强](娟)</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这小孩子,好可爱![捂脸](萍)</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春华 写得太好了!那个宜宾同学叫杜ML,他舅舅在桂花街住,他住舅舅家。我给他最好,整个夏天假期都和他在一起捕知鸟。那时候,防修小学的树子我们是爬完了的。(昆)</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我记得有学校偶尔组织的种树、给烈士陵园扫墓、开忆苦思甜会等,"…不是偶尔,我记得好像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学校都要安排扫墓,每学期都有一次拉练,还有忆苦思甜活动,吃忆苦饭;到春季开展积肥活动,秋季有支农活动,初中生到田间拾麦穗呢。[微笑]说的是学军学农,现在的小学生没这样活动了。回想起来,这些活动的为我们那个物资匮乏年代少年时光增添很多美好的回忆![玫瑰][玫瑰](萍)</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那时的口号是:我们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偷笑][偷笑][偷笑]去过一次阜鸣公社的一个村,好像是割麦子。(昆)</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陈老师的萌照就是当年红小兵的样子吧[呲牙](燕)</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当过红小兵,毕业的那年改为了少先队。扎过武装带,扛过红缨枪,斗过地富反坏右。写过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作文。那时写作文,开头总是祖国形势一片大好,结果多半是喊万岁,中间最常见的就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不吃二遍苦不受二茬罪。(军)</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当过红小兵,拿过红缨枪,打倒过刘少奇,反击过右倾翻案风,批过林孔。还学过大寨。赶上了郭沫若的科学春天。于是,才开始读书。(才)</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年少时就帅[强](平)</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写得真好[强][强][强](Jeannje)</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这美篇的配乐很耳熟,这歌也能找到[强](红)</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一直不理解炯炯有神这个词,原来就是红小兵的眼睛[愉快]。拾金不昧也是我们小时候期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行为[呲牙](英)</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春华老师,语言质朴,自然清新,令我感动!往事如烟如云,勾起我童年的记忆,是遥远的又是切近的,是苦难的又是幸福的,是贫瘠的又是富有的,是过往的又是挥之不去的,是不希望再有的又是心生向往的……啊,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明)</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记得当年第一篇作文就是写叛徒林彪孔老二,穿一条连裆裤什么的(忠)</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喜欢春华朴实的散文,确实让我们回想起从前的生活。(勇)<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你的文章让我们又回到了小学时代。(记得一年级时我们教室好象在原来进修校那个地方,一年级有个袁老师当了一段时间班主任,后来到防修小学那边才是李老师当班主任。)文章细腻,生动的描写让那个年代的生活浮现在眼前。@春华 [强](贤)</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