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一我的摄影日记(一)

阡陌

<h3>1988年春天,大学里开设了摄影课程,我们学校很负责,竞然每名学生发了一台相机,当周安民老师把我生命中第一台相机送到我手上时,没有想到它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31年过去了,至今我仍然清晰记得那是一台华夏841相机,从那天开始,摄影走进了我的生活,我走进了摄影。</h3> <h3>1988摄于昆明,拿到相机回家就拍了一张,没有想到,这张图片成为多年后家的变化最早的一张。当时的住房是外走廊,邻居一大排,在一个绳上晾晒衣物,大家很亲切。</h3> <h3>1989年摄于昆明。摄影课程的习作,自已冲胶卷,自己放大照片,从光影、构图开始,爱上摄影。</h3> <h3>1990年摄于昆明。参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用第一个月工资,在典当行用25元买了一部牡丹120旧相机,虽然使用时间很短,但它至今仍放在我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h3> <h3>1990年摄于昆明大板桥农贸市场。当时带镜子的大衣柜是农村的奢侈品。</h3> <h3>1990年摄于昆明翠湖。自1985年秋季以来,昆明每年冬天都有上万只红嘴鸥在市区内的翠湖公园,盘龙江、滇池等地觅食,形成昆明的特色风景,至今已有34年了。</h3> <h3>1991年摄于昆明。在父亲资助下,很快我有了一台单反相机一一理光xR7,用这台机器我拍摄了大量昆明90年代的照片,这台机器还在1996年搬家时,被搬家工人顺便搬回了自己家,当时这部机器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到派出所报案后,没有想到办案民警是我一位影友的儿子,他很负责,居然把相机找回来了,据说那个搬家工人还判了刑,为此我还写了一封长长的表扬信,送到派出所。</h3> <h3>1991年摄于昆明,粗放的交通管理现在看起来有些滑稽。</h3> <h3>1991年摄于昆明,家俱市场阴阳兼顾。</h3> <h3>1992年摄于昆明,蜂窝煤是日常必须品。</h3> <h3>1992年摄于昆明禄劝,摩托车是农村拍照的新鲜物件。</h3> <h3>1992年摄于昆明路南,使用洗衣机要多人学习。</h3> <h3>1993年摄于昆明,福利彩票盛行一时,拥有一部汽车成为大众的梦想。</h3> <h3>1993年摄于昆明,博彩激活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欲望。</h3> <h3>1993年摄于昆明,彩票造就了一夜暴富,无数人为之狂热。</h3> <h3>1994年摄于昆明嵩明,农村标语的时代性。</h3> <h3>1995年摄于昆明禄劝,农村赶街兴盛不衰。</h3> <h3>1995年摄于昆明官渡区,赶街。</h3> <h3>1995年摄于昆明嵩明,村委会选举尚在起步中。</h3> <h3>1995年摄于昆明嵩明,选举村委会。</h3> <h3>1996年摄于昆明百货大楼,昆明开始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h3> <h3>1996年摄于昆明,武成路拆迁触动市民利益。</h3> <h3>1996年摄于昆明,武成路拆迁。</h3> <h3>1996年摄于昆明,最后的武成路。</h3> <h3>1997年摄于玉溪新平,保龄球在山村流行。</h3> <h3>1997年摄于玉溪新平,西装成为农村的时尚。</h3> <h3>1998年摄于昆明。女朋友知我爱影如命,这一年我收到一台梦寐以求的尼康FM2,摄影如虎添翼。</h3> <h3>1998年摄于昆明,用新相机试拍了与女朋友的自拍合影,此图被我1999年选进了自己的婚纱摄影集,并题记:今生,我们坐在了同一条长凳上,就成了一家人,失去对方就会失去平衡,距离有岁月来拉近,空间却要用理解、信任和爱才能填满。</h3> <h3>1999年摄于昆明巫家坝机场,或许只有在昆明可以拍到这样的片子,各种交通工具出现在同一画面。</h3> <h3>1999年摄于成都,有趣的构图。</h3> <h3>1999年摄于云南丽江,红太阳广场正在举办福利彩票活动。</h3> <h3>1999年摄于昆明巫家坝机场,至今仍然喜欢这幅图片,那样的年代和人物。</h3> <h3>1999年摄于云南保山,改革开放20年,社区需要心理咨询。</h3> <h3>1999年摄于昆明,对于摄影者来说,媳妇的婚纱照自然由我亲自摄拍。</h3> <h3>1999年摄于昆明,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家。</h3> <h3>1999年摄于昆明,我结婚了!之后,婚礼成为我的拍摄题材。</h3> <h3>2000年摄于昆明,准备迎娶的新郎。</h3> <h3>2000年摄于昆明,背新娘上街。</h3> <h3>2000年摄于昆明,闹房。</h3> <h3>2000年摄于昆明,儿子的出生让我的摄影有了鲜活的记忆。</h3> <h3>2000年摄于北京,文化衫流行。</h3> <h3>2000年摄于北京,圆明园的石雕。</h3> <h3>2001年摄于云南建水,循规蹈矩的人们。</h3> <h3>2001年摄于云南丽江,古城的清晨。</h3> <h3>2001年摄于云南建水,那时候村子里还有古董。</h3> <h3>2001年摄于昆明,儿子和他的爷爷。</h3> <h3>2002年摄于香港,高楼林立的住宅区。</h3> <h3>2002年摄于香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h3> <h3>2002年摄于云南丽江,奶奶仙逝。</h3> <h3>2002年摄于江西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始流行。</h3> <h3>2002年摄于陕西延安,红色旅游开始流行。</h3> <h3>2002年摄于江西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始流行。</h3> <h3>2002年摄于昆明,孩子们的装扮。</h3> <h3>2002年摄于保山,套汽车游戏。</h3> <h3>2002年摄于昆明,玩具。</h3> <h3>2003年摄于广西桂林,同老虎照像。</h3> <h3>2003年摄于昆明,幼儿园的老师通知儿子发烧,要求尽快送医院,并有2名老师亲自陪同。那一年中国非典爆发,死了284人。</h3> <h3>2003年摄于昆明,街头嘻戏。</h3> <h3>2003年摄于昆明禄劝,一位农民对手里的50元人民币疑心重重。</h3> <h3>2003年摄于昆明,唱卡拉OK。</h3> <h3>2003年摄于昆明,传说建于1953年的昆明动物园要搬迁,为动物拍照成为我摄影新题材。</h3> <h3>2003年摄于昆明动物园,为动物拍照。</h3> <h3>2003年摄于昆明动物园,为动物拍照。</h3> <h3>2003年摄于昆明动物园,为动物拍照。</h3> <h3>2003年摄于浙江普陀山,烧高香的游客络绎不绝。</h3> <h3>2003年摄于昆明,贝克汉姆首次到昆。</h3> <h3>2003年摄于昆明,人体彩绘吸引着男人们。</h3> <h3>2003年摄于昆明,汽车开始进入家庭。</h3> <h3>2004年摄于昆明,诱惑孩子们的肯德基。</h3> <h3>2004年摄于昆明,赶街的人。</h3> <h3>2005年摄于昆明,我们的家庭有了第一部汽车。</h3> <h3>2005年摄于昆明禄劝,农村教堂日益热闹。</h3> <h3>2005年摄于昆明关上,大众理发。</h3> <h3>2005年摄于昆明,手机开始了。</h3> <h3>2006年摄于昆明石林,游戏的孩子。</h3> <h3>2006年摄于云南弥勒,民族节日。</h3> <h3>2006年摄于昆明,旅游越来越热,云南民族村穿民族服装拍照的游客。</h3> <h3>2006年摄于上海,旅游越来越热,上海的国际化。</h3> <h3>2006年摄于昆明,喜爱中国太极拳的老外在公园炼习。</h3> <h3>2006年摄于昆明石林,在一户农家乐玩耍的孩子们。</h3> <h3>2007年摄于四川成都,峨眉山讨食的猴子与窘迫的游客。</h3> <h3>2007年摄于四川成都,旅游越来越热,疲惫的游客。</h3> <h3>2007年摄于四川成都,与乐山大佛合影的游客。</h3> <h3>2008年摄于上海,拥有一部莱卡相机是每一个纪实摄影师的终极梦想,这一年多年梦想终于成真,在上海淘到一台二手莱卡MP相机。</h3> <h3>2008年摄于昆明,这一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到云南。</h3> <h3>2008年摄于上海,外滩的清晨。</h3> <h3>2008年摄于昆明,收购废旧书报的儿童。</h3> <h3>2008年摄于昆明动物园,为动物拍照。</h3> <h3>2009年摄于昆明,昆明开始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名噪一时的螺蛳湾即将搬迁。</h3> <h3>2009年摄于昆明,最后的螺蛳湾。</h3> <h3>2009年摄于昆明,最后的城中村。</h3> <h3>2009年摄于昆明,最后的城中村。</h3> <h3>2009年摄于昆明,昆明举办首届性文化博览会。</h3> <h3>2009年摄于昆明,昆明举办首届性文化博览会。</h3> <h3>2010年摄于昆明,建设中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h3> <h3>2010年摄于广西南宁,街头乞丐警惕的眼神。</h3> <h3>2010年摄于云南临苍,节日广场的临时卫生间。</h3> <h3>2010年摄于昆明官渡古镇,乞讨者花样繁多。</h3> <h3>2010年摄于昆明呈贡,昆明呈贡新城建设:如火如荼。</h3> <h3>2010年摄于云南蒙自,云南边陲的一个小火车站,没有想到8年后,因为电影《芳华》走红,现如今已是旅游景区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