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灰背鸫(学名:Turdus hortulorum)是中型鸟类,体长20-23厘米,体重量50-73克。上体石板灰色,颏、喉灰白色,胸淡灰色,两胁和翅下覆羽橙栗色,腹白色,两翅和尾黑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以鞘翅目步行虫科、叩头虫科、埋葬虫科、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远东、中国和朝鲜,秋冬季节偶见于越南和日本。</h3> <h3>栖息环境</h3><h3>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h3> <h3>生活习性</h3><h3>迁徙</h3><h3>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h3><h3>习性</h3><h3>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多活动在林缘、荒地、草坡、林间空地和农田等开阔地带。地栖性,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h3> <h3>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越南。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远东和朝鲜,秋冬季节偶见于越南和日本。</h3><h3><br></h3><h3>繁殖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山河屯、帽儿山、带岭,吉林长白山、抚松、长白、和龙、安图、敦化、吉林,辽宁清原、新宾、桓仁、宽甸、丹东、本溪、东沟、庄河、大连、鞍山、沈阳、朝阳等地;越冬于江苏南部、湖南、浙江、福建、广西、广东、香港等地,偶尔也有少数个体到云南思茅、海南岛和台湾越冬,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北京、山东、江苏等地</h3> <h3>种群现状</h3><h3>灰背鸫主要在中国东北和邻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在中国南部越冬,迁徙期间经过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是中国较常见的一种区域性候鸟,种群数量较为丰富。</h3><h3>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