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大帝“伯益公”的来龙去脉

灵山塔

<p class="ql-block">  村不在大,有庙就好!庙不需宽,心诚则灵。坐落在潮州锡美村金牛山(“后头山”)的感天大帝(“伯益公”)庙,一直是村民们无穷而深远的精神力量,也寄托着村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美好愿望。</p> <p>  <b>绿茵圣迹千秋显,茂林宝殿万古灵。</b>古庙周边的环境,更是生机勃勃,那一棵棵高大的枫、梨、榕、木棉、龙眼、橄榄等古树,无不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见证了锡美村人勤奋、热情、拼搏的优良传统,一代传承一代,一代胜过一代。</p> <p><b>“伯益公”的由来</b></p><p> 伯益,尊称感天大帝,俗称“伯益公”、“老伯公”、“伯公”。每年农历三月廿九是伯益的神诞日,俗称“伯公生”。在潮州音中,因“益”与“爷”发音相近,以致不少人把“伯益公”说成是“伯爷公”,甚至有的人误认为“伯爷公”就是“土地公”。其实,“伯益公”与“土地公”是不同的神(按潮州民间例俗,以每年农历三月廿九为“伯公生”,以六月廿六为“土地公生”)。关于“伯益公”的由来,相传是四千多年前的伯益。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舜帝任命他为“虞”(古时官名),专管山泽中的草木鸟兽,又令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后来,伯益为禹所重用,帮助禹治水立了大功,被选为禹的继承人。禹驾崩后,禹之子启违反之前的禅让制度,独自继承王位(准确说是部落首领)。由于历史原因,伯益虽然无法继承王位,但因他曾掌管过山泽,使山泽得以有效的开发,且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因此人们十分崇拜他。伯益仙逝后,人们为使在山野中得以平安无事,便把伯益奉为山神,祈求他弹压野兽,保一方百姓平安。很多村庄都修建感天大帝庙(俗称“伯益公庙”),伯益公的塑像端坐在宝座上或骑在虎身上,手执宝剑,象征为民巡山和保护山利。</p><p><br></p> <p>  相关史料也有记述:伯益,名益,偃姓,伯为爵称,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大费。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黄帝长子少昊的玄孙,舜帝时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伯益是古中华第一神童,四岁时,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十岁时,就接替父亲担任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当时华夏境内最强最盛的部落。伯益是舜帝的畜牧业主管,保证了当时遭受空前绝后洪灾后的人们不被饿死,也是大禹治水的第一助手,与大禹一起并肩奋斗了十三年,终于取得治水的彻底胜利。</p> <p><b>伯益的主要事迹</b></p><p> <b>助禹治水。</b>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辅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p><p>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舜帝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p><p>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使人们摆脱了为取水沿河而居的习惯,并且远离了水患。</p><p>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p> <p>  <b>政治颇有建树。</b>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禅让是最公允的民主选举方式,伯益治水有功,封于梁山建梁国,舜决定把他作为禅让人选,伯益不仅拒绝,还推荐禹,舜帝才决定把后选人定为大禹。</p><p> <b>善于处理民族矛盾。</b>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建议,要恩威并举和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p><p> <b>著作《山海经》。</b>伯益是个才华横溢的天才,通晓鸟兽之语,是禹时代的动物学家、旅行家、旅行作家、旅行画家。伯益在跟随大禹治水时,将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手稿。夏代小说《山海经》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神话故事小说,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最初的撰写人就是夏代的伯益。</p> <p class="ql-block"><b>伯益的主要思想</b></p><p class="ql-block"> <b>“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b>,这是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意思是:<b>德行感动上天,无远不到;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这是自然规律</b>)。伯益提倡德治,提倡尧帝的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用人要用贤去奸,思虑宽广,处事要心系百姓、顺从民愿;只要坚持实行,不怠不荒,就会一呼百应,天下大治。伯益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判断力,是尧舜禹时期的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伯益胸怀天下和心系百姓的治“国”思想,很值得后世人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