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梁家河

<h3>有人说过“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于是我们延安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梁家河。</h3> <h3>从延安市沿东北方向驾车行驶一个半小时,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由于学员(参观者)太多,每一天村里最多只能接待6000人,我们只能坐村里的电瓶车到村部。</h3> <h3>村部是由以前的梁家河小学改成的,一进入村部操场,习主席的题词“陕北是根 延安是魂 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映入眼帘,题词前面许多学员在等着留影。</h3> <h3>我们在民兵(解说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从1969年到1975年习近平住过的三个知青窑洞</h3> <h3>这是习近平睡过的炕,窄窄的炕上一排睡着六位知青,习近平睡在炕的第二铺,旁边的煤油灯是习近平挑灯夜读的地方。</h3> <h3>同来的年轻同事兴致勃勃的玩起了从未见过的农具</h3> <h3>这是习近平等知青为梁家河打的第一口井,多年以后一直成为梁家河村民的饮用水,这大概也是村部标语饮水思源的来由。</h3> <h3>这是习近平学习四川经验在陕西打的第一个沼气池(后来迅速在全省推广),解决了当时梁家河缺柴少煤的问题,这也是当时的村支部书记习近平的第一项政绩。</h3> <h3>全国各地的学员络绎不绝,认真听取民兵解说员讲解。</h3> <h3>习近平上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为解决村民生活困难先后成立了缝纫社、铁业铺、石磨坊、代销店…</h3> <h3>梁家河春阳书记的农家乐</h3> <h3>这是梁家河的电商特产店</h3> <h3>1993年9月,习近平回梁家河与乡村民合影</h3> <h3>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陕西调研的第一站梁家河,这次特意带上了姨婆(夫人)彭丽媛来看看当年的杰作——沼气池。</h3> <h3>一组60年代梁家河老照片</h3> <h3>这是当年习近平和同住一个窑洞的知青挚友雷平生(左一,现在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合影</h3> <h3>习近平当年扛着锄头参加劳动的照片</h3> <h3>一个下午的踏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梁家河的巨大变化:昔日深藏于陕北黄土高坡山坳里的小村庄既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可以说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今天的梁家河山清了、水绿了、天蓝了,村民修起了崭新的窑洞、开办了农家乐、电商特产店,村里旅游公司的生意更是红红火火…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h3> <h3>1972年的习近平</h3> <h3>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磨练了意志和品格,让他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进而成长为一位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在这里被推荐成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大学生。</h3> <h3>这是梁家河村民送习近平上清华大学前在延川县照相馆的留影</h3> <h3>梁家河是习近平人生成长的重要一站,习近平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都来源于此:先后数次申请入党最后才涉险通过,这反映了他对党的坚定信念;挑灯夜读让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员受益匪浅,这也是习主席日后许多重要场合的讲话总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原因;时刻关心最基层老百姓的疾苦也成为日后“精准扶贫”、全民脱贫的动力所在;打破在陕西不能开展沼气的传说也成为日后在许多领域不断创新的总思路;大胆支持村镇企业这可能也是日后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重要依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