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恽生的美篇

史恽生

<h3>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43团3营7连</h3> <h3>第一章</h3><h3>部队简史</h3> <h3><br></h3><h3> 443团3营7连隶属148师。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辖部。</h3><h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是1948年10月17日,由中将曾泽生军长率领在长春战场起义的原国民党滇系第60军。</h3><h3> 1949年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将这支滇系为主要成分的起义部队成建制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辖步兵第148师、149师、150师(同年9月,原第150师撤销,刚编入第50军建制的由营口起义部队改编的步兵第167师,改称步兵第150师),任命曾泽生为军长,徐文烈为军政治委员。</h3><h3> 随后,军委向起义部队派来40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政治整训。使部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长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野战部队,在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人民立下了功勋。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50军在艰苦卓绝的汉江50昼夜阻击战中,打出了国威、军威,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赞誉。</h3><h3> 战斗序列,148师, 149师 ,150师。</h3><h3>  第442团 第443团 第444团 ;第445团 第446团 第447团;第448团 第449团 第450团.</h3><h3>  1950年10月25日,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参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h3><h3>  1951年3月15日,第50军回国休整。</h3><h3>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h3><h3>  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h3><h3> 危难时刻奉命入朝</h3><h3>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争爆发。9月15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向北进犯。</h3><h3> 1950年10月8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日夜,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 </h3><h3>  根据军委决策,50军刚刚由5.8万余人精简整编至3.3万余人不久,于9月下旬,紧急收拢在湖北等地执行水利、生产、剿匪等任务的部队,仓促乘火车北上,拨归“东北边防军”建制。 </h3><h3>  50军抵达东北后,按东北军区指示,部队当年不参战,准备成建制地改为炮兵。先期到达的部队已将装备交上,10月24日晚10点,政委徐文烈接到东北军区政委高岗的电话,命令50军马上恢复原装备,即刻乘火车向中朝边境紧急开进。第一列火车刚到辑安,部队在没有地图,没有翻译也没有作战动员,在一切供给都没有的准备情况下,又接到命令:立刻过江,参加第一次战役。 </h3><h3>  1950年10月25至26日,50军全部渡过鸭绿江。</h3><h3> 善打阵地战的滇军初试锋芒,作战不力。</h3><h3> 1950年10月29日,担任预备队的50军到达集结战区,敌大部已被友军歼灭。1950年11月3日,敌全线败退。 </h3><h3>  11月24日,“联合国军”妄想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11月25日黄昏,西线敌军已被诱至我预设战场,志愿军发起战役反击。按志愿军首长的决心,148师(欠第443团)受命切断泰(川)博(川)公路,阻敌西援;149师加强450团向窜踞定州、纳清亭之美24师的一个团进攻。由于遭敌阻击、行动迟缓和兵力不集中等原因,部队连续三夜扑空。</h3><h3> 11月29日,50军又奉命向博川东南穿插,直取安州,配合主力歼灭清川江北岸之敌。11月30日,148师和149师进至大宁江西岸,由于桥梁被敌破坏,未能过江,又错过了歼敌的机会。</h3><h3> 整顿思想,提高战斗意识。</h3><h3> 由于部队仓促参战,思想动员没跟上,政治工作一度“陷于停顿”,指战员中有认为出国作战是帮工短工,存在走糊涂路,吃糊涂饭,打糊涂仗的作风。</h3><h3>  针对存在的问题,第二次战役后,军党委决定:利用作战间隙,全军上下普遍开展为期一周的思想整顿,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战斗意志和战斗积极性,总结作战的经验教训。同时,调整了个别团以下带兵领导。</h3><h3> 经过整顿,全军指战员憋足了劲,求战热情高涨,一定要打个翻身仗!</h3><h3> 历史上客观原因,部队战斗力被低估。</h3><h3> 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一是因受起义部队背景的影响。二是加上作战准备仓促,进朝作战前,部队分散在湖北、河南等地执行水利、生产、剿匪、营房建设等任务,没有列入入朝战争序列及战前准备工作。 三是兵员锐减,全军刚刚经过精简整编,由5.8万余人减至3.3万余人。四是干部缺编,部队1948年10月起义不久,多数军官和一些士兵共2490人被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培训,编为东北军大第11期第5团。1949年9月下旬,学员毕业后,只有575名学员分回了50军,其他学员被分到四野的其他10个军。</h3><h3> 部队先分批调来几百名干部,多数是政工干部,军事指挥员缺额很大,特别是各级司令部缺额严重。部队入朝时,军部还缺副军长和副政委,3个步兵师缺2个师长、2个副政委、3个司令部副参谋长、2个政治部副主任、2个供给部长,团以下缺编更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军事指挥员是从起义士兵中刚刚提拔起来的,缺少指挥经验。</h3><h3> 火炮装备不足,整编时一个榴弹炮营,在1949年南下解放战争进入鄂川山区作战,作轻装处理了。进入四川作战期间,又将缴获的装备物资让给一野和二野部队。为这事,军政委徐文烈还大发过脾气。成都战役部队所缴获的无后坐力炮等,在回师湖北后,又支援了华东部队用于解放舟山群岛。</h3><h3> 正是在这种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1950年9月下旬,50军受军委紧急命令后,迅即收拢生产部队,全军分别从汉口、花园及驻马店登上火车,连夜仓促北上。 </h3><h3>  50军到达东北后,也是当时东北5个军中唯一没有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序列的部队。而是直接接受东北军区指挥,甚至到1950年10月21日志愿军13兵团首长要求调一个军至安东地区维护后方交通线安全并作为志愿军预备队时,军委把在千里之外在天津从事生产的66军匆忙调来,也没有动用鸭绿江边的50军。</h3><h3> 汉江阻击战,滇军防御闻名天下。</h3><h3> 在第四次战役中,按照彭德怀“西顶东放”的部署,西线第一线只展开50军和38军的112师,以4个师的少量兵力阻击敌主要进攻集团,争取时间,掩护我军主力休整、补充、集结,并在东线,先诱敌深入,再实施战役反击。 </h3><h3>  被部署在西线敌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上50军,对手是敌一线5个作战集团中实力最强的美1军,可谓是重点中的重点。 </h3><h3>  迎击超强的对手,50军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弹药携量不足。</h3><h3> 经过第二、三次战役消耗后,50军的弹药携量早已不够一个基数,军、师后勤携行的弹药不够半个基数,炮弹更是少,也没有预备基数。 </h3><h3>  帽落山,修理山是志愿军50军在汉江南岸一线阵地的三个主要防御中阵地的两个要点。美军战史称之为“血岭”地段,443团7连和444团的任务是分别在帽落山和修理山防守7天。面对美1军25师一个整师的闪电攻势,443团7连和444团各自坚守了10天,至2月4日2时将阵地移交给接防的朝鲜人民军1军团8师第1联队后撤出。</h3><h3> 在帽落山的战斗中,443团3营7连打的最后只剩下了一名机枪副射手,田文富。战后,443团3营7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勇顽强七连",田文富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h3><h3>  “大寒”节气,数九严寒,风雪交加,参战指战员露宿阵地,甚至棉鞋棉衣都穿不上。有的同志硬是冻得站不起来了,抬下战场就被锯掉了双脚。 </h3><h3>  50军阵地防御艰危困苦到如此程度,即使美军装甲分队几次打到师、团一级指挥系统所在地,整个防御体系始终稳如泰山。</h3><h3> 感动统帅,主席亲自表扬。</h3><h3> 志愿军50军在汉江南北两岸50昼夜阻击战以劣势的战备、悲壮的战况、辉煌的战绩,感动了志愿军统帅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 </h3><h3>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曾泽生军长动情地对彭德怀统帅说:“我们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头了!” </h3><h3>  彭德怀告诉曾泽生军长:“有我彭德怀在,50军不但不会编散,而且优先换新装备!” </h3><h3>  后来,毛泽东主席在两次召见曾泽生军长时,对50军的战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们在朝鲜战场打得还是蛮漂亮嘛"。<br></h3><h3>  叶剑英元帅前往50军视察64“大比武”时,朱德元帅依然惦记,并特意叮嘱:“50军是起义部队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把这支部队建设好”。</h3><h3> 1979年1月,部队再次授命扩编进入临战前训练,2月从成都乘火车向广西开进,对越进行自卫还击战。到达崇左后改乘汽车向爱店边境开进。442团已到达集结地域,443团,444团在即将到达集结地时,广前指命令两团人员改配属55军攻击谅山市。部队从峙浪北山口进入越南,442团独自作战,444团攻击谅山省的北大门扣当山和332高地,为完成军委预期目标和攻击谅山市奠定了基础。443团1营对谅山市外围的460,461等高地发起了攻击和清剿,确保55军攻击谅山市东北方向区域的安全,3营随55军强攻奇穷河大桥并攻入谅山市。在完成了军委和广前指的预期目的后,148师在爱店区域整编师防守45天,而后回师四川崇州。</h3><h3> 在对越10年的冷战中,部队轮训再次组建建制连进入广西前线轮战,直至停战。</h3><h3> 1985年全军裁军一百万,50军被列入裁军序列,这支部队光荣地完成了历史史命。</h3> <h3>第二章</h3><h3>443团3营7连通信录</h3> <h3>田绍发</h3><h3><h3>15826969090</h3></h3> <h3>史恽生</h3><h3>18610083377</h3> <h3>邹生日</h3><h3>13550380310</h3> <h3>张阳昌</h3><h3>13834294825</h3> <h3>樊孝文 </h3><h3>17771087126</h3> <h3>熊承强</h3><h3>13995555984</h3> <h3>重庆籍战友</h3> <h3>王勇</h3><h3>13983864806</h3> <h3>陈朝六</h3><h3>13996091368</h3> <h3>张建平</h3><h3>18908310166</h3> <h3>杨建华:</h3><h3>13629775519</h3> <h3>熊大胜</h3><h3>13996352755</h3> <h3>四川藉战友</h3> <h3>于一盛</h3><h3>13980067928</h3> <h3>长寿</h3><h3>15378378433</h3> <h3>王晓敏</h3><h3>13908188666</h3> <h3>马晓春</h3><h3>18090558717</h3> <h3>尹前新</h3><h3>15928931357</h3> <h3>刘全</h3><h3>13980082838</h3> <h3>李光林</h3><h3>13992973963</h3> <h3>刘国江</h3><h3>15983107165/15984110378。</h3> <h3>张先明</h3><h3>13666203266</h3> <h3>陈海清</h3><h3>18908082307</h3> <h3>雷震</h3><h3>13696235392</h3><h3><br></h3> <h3>杨才射</h3><h3>18048525872</h3> <h3>杨光敏</h3><h3>13111856758</h3> <h3>周小平</h3><h3>15982844589</h3> <h3>黄天荣</h3><h3>13608189350</h3> <h3>韩明</h3><h3>15328036821<br></h3> <h3>谢光辉</h3><h3>13518131113</h3> <h3>徐兴明</h3><h3>13678100767</h3> <h3>(小)刘全</h3><h3>15082415870</h3> <h3>贵州籍战友</h3> <h3>王邦友</h3><h3>13638523987</h3> <h3>令狐文</h3><h3>13985645288</h3> <h3>陈正福</h3><h3>13984948905</h3> <h3>陈洪胜</h3><h3>13985613238</h3> <h3>荣清明</h3><h3>13985579798</h3> <h3>李立祥</h3><h3>13511940317.<br></h3><h3><br></h3> <h3>江苏籍战友</h3> <h3>王家斌</h3><h3>13805234129</h3> <h3>李鹤国</h3><h3>15605230355</h3> <h3>朱广杰</h3><h3>17312238086</h3> <h3>朱永华</h3><h3>17312238086</h3> <h3>沈根林</h3><h3>18052439051</h3> <h3>金春荣</h3><h3>13771948121</h3> <h3>上海藉战友</h3> <h3>张培敏</h3> <h3>河南籍战友</h3> <h3>孙德友</h3><h3>13937611696</h3> <h3>赵国胜</h3><h3>13783216796</h3> <h3>高军波</h3><h3>13837559875</h3> <h3>朱嘉德</h3><h3>13598598329</h3> <h3>魏玉明</h3><h3>13886026728</h3> <h3>冦振强</h3><h3>1503891309</h3> <h3>曹国收</h3><h3><h3>15994007810</h3></h3> <h3>陕西藉战友</h3> <h3>戴修启</h3><h3>13156201963</h3> <h3>卢铁钢</h3><h3>18700319210</h3> <h3>李麦定</h3><h3>18791534216</h3> <h3>许英俊</h3><h3>18240837180</h3> <h3>解普敏</h3><h3>13991651297</h3> <h3>张永贤</h3><h3>13468906668</h3> <h3>郭建盈</h3><h3>13571316261</h3> <h3>番君达</h3><h3>13002945820</h3> <h3>雷付明</h3><h3>13571340595</h3> <h3>靳永朴</h3><h3>13891943555</h3> <h3>云南籍战友</h3> <h3>田应忠</h3><h3>14769166278</h3> <h3>周占华</h3><h3>13099845426</h3> <h3>广东藉战友</h3> <h3>张君康</h3><h3>13712813668</h3> <h3>余歌泉</h3><h3>13501440791</h3> <h3>陈广其</h3><h3>13712775771</h3> <h3>钟世怀</h3><h3>13829353481</h3> <h3>林洪贵</h3><h3>13536371322</h3> <h3>曹清福</h3><h3>13542036640</h3> <h3>姚旗</h3><h3>13724329145</h3> <h3>甄兰印</h3><h3>山东省临清市肖寨北街24号,13136790818<br></h3><h3>现住,黑龙江省勃利县康华街21号</h3><h3>15184604960</h3> <h3>韩廷珍</h3><h3>15865054331</h3> <h3>陈俊胜</h3><h3>13083294567</h3> <h3>林壮朝,广东普宁,</h3><h3>13172841899.</h3><h3>刘运长,河南禹州,</h3><h3>13782232130.</h3><h3>王秀标,河南叶县,</h3><h3>18937529955.</h3><h3>李立祥,贵州修文,</h3><h3>13511940317.</h3><h3>汤苏平,四川新都,</h3><h3>13648042139.</h3><h3>陈碧贵,四川,</h3><h3>15178889150.</h3><h3>毛善华,四川彭州,</h3><h3>18782026752.</h3><h3>王伟成,上海,</h3><h3>13386282080.</h3><h3>唐振国,河南禹州</h3><h3>13733667912.</h3> <h3>第三章</h3><h3>中央军委对越作战相关命令(手抄本)及嘉奖令</h3> <h3>命 令</h3><h3>中央军委命令(1978年11月10日) </h3><h3>命令广州、昆明、成都三大军区的参战部队在1978年11月30日前,完成东西线战略反击部署上报。广州、昆明、成都三大军区司、政、后预案的行动准备上报。</h3> <h3>命 令</h3><h3>中央军委下达战略展开命令(1978年11月25日) </h3><h3>12月8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第50军(欠149师)为广西方向;第11军、第13军、14军、第50军149师调归云南方向。共9个军、22.5万人结集广西、云南的中越边境全境展开。</h3> <h3>中央军委下达参战部队开进命令 </h3><h3>1979年2月17日晨2时,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欠149师)为东线兵团,由广州军区许世友司令员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 </h3><h3>1979年2月17日晨2时,以第 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成都军区杨得志司令员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 </h3><h3>我之战役决心:有限时间,有限纵深,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速战速决,歼敌速回。 </h3><h3>我军战役部署:1979年2月17日晨2时,以9个军的兵力,从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全线进攻,空军部份战机起飞,沿边境我方一侧巡逻,海军部份战舰进入北部湾保卫石油平。</h3> <h3>中越边境前线边防部队全体指战员,民兵和参加支前的同志们:</h3><h3>为了保卫我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保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伟大事业,你们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对越南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自卫还击,完满地达到了预期目的,为祖国建立了卓越功勋,特予通令嘉奖。</h3><h3>在战斗中,你们坚决执行命令,严格尊守政策纪律,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顽强,机智果断,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攻必克,守必坚,战必胜,你们发扬我军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密切协同,团结奋勇,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战胜了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等重重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沉重地打击了苏联霸权主义和越南扩张主义嚣张气焰,打乱了苏联的反革命全球战略部署,打出了军威国威,涌现出大量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自卫还击作战的重大胜利,必将对保障我国边境安全,实现新时期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维护亚州和世界和平,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h3><h3>希望你们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认真总结经验,表彰英雄模范和有功人员,继续提高警惕,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歼灭敢于入侵之敌,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h3><h3>祝光荣负伤的同志早日康复!</h3><h3>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h3><h3>中共中央 人大常委会</h3><h3>国 务 院 中 央 军 委</h3><h3>一九七九年三月十六日</h3> <h3>第四章</h3><h3>英雄顽强七连对越作战38周年庆典联谊会</h3> <h3>第五章</h3><h3>对越作战40周年广西行扫墓</h3> <h3>英勇顽强,人们很容易把这4个字同战胜困难联系在一起,但在军人的故事里,它却是一篇篇血泪史,不知道有多少英魂血洒疆场尸埋他乡,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h3><h3> 还记得吗?</h3><h3> 一支滇军穿着草鞋,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血战台儿庄,大战日冦,几乎是以全军覆没来证明了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h3><h3>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三进朝鲜,首先冲入汉城并在汉江坚守50昼夜,最后在帽落山全连打的只剩下一个人,以英勇顽强的气势让美军吃尽苦头都无法前进一步。</h3><h3> 在人们渐渐忘记了战争,忘记了对军人尊崇时,战争在向我们走近。</h3><h3> 1979年的2月,一个刻苦铭心的日子,这些军人责无旁贷扛了中央军委授予的“英勇顽强七连”这面大旗,肩负祖国的重任,为了祖国的尊严,人民的安危血战越南谅山。</h3><h3><br></h3><h3>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请记住这一天。</h3> <h3>悼念祭奠牺牲的战友</h3><h3> 2月17日,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军人和民兵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为了国家的安宁,奔赴在南疆一千多公里的国境线上,这一天多少战士浴血奋战血染战场;这一天多少家庭悲欢离合痛不欲生;这一天是参战人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军人用血染的风采辉煌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荣耀,共和国的旗帜流淌着军人的鲜血。每年这时,一个无声的集结号都会在这群人耳朵里响起,对战友的思念,世态炎凉的鄙视,对生活的忍耐,都想来到这里一一诉说。</h3><h3> </h3> <h3>"英勇顽强七连”的战友们,3月6日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南宁,来到了崇左匠止烈士陵园和宁明烈士陵园悼念祭奠阵亡战友。</h3> <h3>当年我们佩戴红花去参加战斗,如今佩戴着一束白花默默吊念牺牲的战友。</h3> <h3>徐建平烈士,李友信烈士,罗章龙烈士,胡建忠烈士:你们可安好,周占华连长,张建平指导员,带领我们一行来看望你们来了。</h3><h3>我们一同训练,同住一营房,同吃一锅饭,一同打仗,可你们将生命永恒定格在这里,四十年的思念,四十年的牵挂,短短的几天扫墓,表达不了我们思战友之情。</h3><h3>李友信,罗章龙,徐建平,胡建忠烈士你们安息吧,你们的至亲不会忘记你们,战友不会忘记你们,相信祖国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h3> <h3>第六章</h3><h3>英勇顽强七连第二届战友联谊会</h3> <h3> 心 语</h3><h3> ——戴修启</h3><h3>我飞越蓝天来到了阳新,</h3><h3>只为能和战友见上一面。</h3><h3>在你们的欢笑中我来到了老苏区,</h3><h3>看到你们的快乐,</h3><h3>我心里好甜。</h3><h3>握住战友们的双手,</h3><h3>拥抱曾经相互依靠的双肩,</h3><h3>知心的话儿说不完,</h3><h3>40年前同生死共患难击越寇,</h3><h3>一起渡过了那生死攸关的奇穷河。</h3><h3>我们并肩作战,</h3><h3>一同驻防爱店400高地。</h3><h3>战友啊战友,</h3><h3>弹子一挥间,</h3><h3>四十年的思念,</h3><h3>四十年的牵挂,</h3><h3>不变的是亲如兄弟的情谊!</h3><h3>战友啊战友,</h3><h3>曾记否?</h3><h3>我们同吃住,同训练,同站岗,同上战场,</h3><h3>枪林弹雨,炮火连天,</h3><h3>保卫祖国南疆我们欲血奋战!!!</h3><h3>我飞越蓝天来到阳新,</h3><h3>只为能和战友畅所欲言。</h3><h3>虽然我们已是花甲之年,</h3><h3>可我们的感情非同一般。</h3><h3>有多少兄弟已不会再相见,</h3><h3>多少个灿烂的芳华定格在了南疆。</h3><h3>那都是我们的战友,</h3><h3>是我们的生死兄弟,</h3><h3>多少个日夜,</h3><h3>我们常把他们来怀念!</h3><h3>战友啊战友,</h3><h3>曾记否?</h3><h3>我们上战场前的誓言,</h3><h3>虽不能同生,</h3><h3>但无畏共死。</h3><h3>不变的是我们战友一辈子的情怀!</h3><h3>战友啊战友,</h3><h3>曾记否?</h3><h3>那时我们捍卫的是祖国的尊严,</h3><h3>是英勇顽强七连的荣耀,</h3><h3>是军人的人格。</h3><h3>战友啊战友,</h3><h3>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来自不易,</h3><h3>是战友的牺牲,</h3><h3>让我们有机会再聚首四十年,</h3><h3>我们是为牺牲的战友而生,</h3><h3>我们是为牺牲的战友而活。</h3><h3>风霜雪雨,皓首苍颜,</h3><h3>能和同生死的战友们团聚,</h3><h3>今生死而无憾!</h3><h3>战友啊战友,</h3><h3>珍惜今天是不忘过去,</h3><h3>山能移,海能枯,历史不能改变。</h3><h3>祖国的强盛,有我们的奉献,</h3><h3>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h3><h3>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h3> <h3>编后语:</h3><h3> 50军军史是根据相关资料,按照志的形式精简改编而成,不属于我个人所著。一个部队史50多年的功过由历史来评说,半个多世纪,这支部队光荣结束了历史史命,无数军人用生命和鲜血在这支部队唱响了凯歌,伟大共和国的富强离不开这次部队的奉献,我为我的战友同在这支部队服役,同训练,同劳动,同参加各种抗洪救灾,同参加对越作战感到骄傲。</h3><h3> 关于7连通信录这一章,是根据我已知道相关战友的信息编辑的,还有很多战友没有编入其中,如果遗漏的战友要求编入其中,请在群里联系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