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附:电视剧焦裕禄片尾曲

人在旅途

<h3>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h3><h3>抗日战争期间,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h3><h3>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h3><h3>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h3> <h3>念奴娇·追思焦裕禄</h3><h3>《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词,最先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上阕“追思”,以记叙为主,写焦裕禄的功绩,百姓对他的爱戴、缅怀,诗人对他的评价。下阕明志,以抒情为主,写焦裕禄精神对诗人的影响,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理想和宏愿。全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以及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h3><h3><br></h3><h3>2014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河南兰考县,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重诵此词,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h3><h3><br></h3><h3>作品名称</h3><h3>念奴娇·追思焦裕禄</h3><h3>创作年代</h3><h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h3><h3>文学体裁</h3><h3>词</h3><h3>作者:习近平</h3><h3>作品原文</h3><h3><br></h3><h3>念奴娇·追思焦裕禄</h3><h3><br></h3><h3>习近平1990年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h3><h3>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h3><h3><br></h3><h3>魂飞万里,</h3><h3>盼归来,</h3><h3>此水此山此地。</h3><h3>百姓谁不爱好官?</h3><h3>把泪焦桐成雨。</h3><h3>生也沙丘,</h3><h3>死也沙丘,</h3><h3>父老生死系。</h3><h3><br></h3><h3>暮雪朝霜,</h3><h3>毋改英雄意气!</h3><h3>依然月明如昔,</h3><h3>思君夜夜,</h3><h3>肝胆长如洗。</h3><h3>路漫漫其修远矣,</h3><h3>两袖清风来去。</h3><h3>为官一任,</h3><h3>造福一方,</h3><h3>遂了平生意。</h3><h3>绿我涓滴,</h3><h3>会它千顷澄碧。<br></h3><h3><br></h3><h3>一九九〇·七·十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