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拍花卉(摄影感悟拾零)

昆昆434390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摄影:昆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字:<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昆昆</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引 言&nbsp;</b></h1><h3><b><br></b></h3><h1> 1991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哲学文章,被收入一本论文集,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该文中写了一段话:“对不同的事物,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同一事物,人们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原因,其中,思维方式的不同,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nbsp;</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19年4月27日</h3> <h1><b> 一、突破“瓶颈” </b></h1><h1> 摄影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一个瓶颈:不知该怎样拍,不知拍什么。拍风光吧,该去的景点都去过了;拍花卉吧,常见的就那么几种,年年拍,怎么出新?这是摄影创作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摄影的水平才能上到一个新台阶。</h1> <h1>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人们无法量出金字塔有多高时,对人们说:“当你的影子跟身体一样长的时候,你去量一下金字塔的影子有多长,那长度便等于金字塔的高度。”这是转换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h1> <h1>  转换思维方式指的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找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或探求未知东西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摄影人对花卉的拍摄,如果转换思维,就可以想出上千种、上万种以至无穷的拍摄方法。</h1> <h1>  摄影人转换思维方式,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向不同范围进行的,能突破传统思维的张力,通过“转移作用”(对拍摄对象加上新意义,出现新思维方向的转换),在已知的信息(如面对眼前的花卉)中产生大量变化、独特的新信息,探求到不一般的新信息。</h1> <h1><b>二、“像”和“真”</b></h1><h1> 无论是摄影老师讲课,还是当我们举起相机瞄向花卉,都是把照得“像不像”,作为评价照片的基本标准。</h1><h1> 可是,摄影创作的作品一定要“像”吗?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标本摄影,甚至到此一游的纪念照拍得“像”、拍得“真”,不仅必要而且必需。</h1><h1> 但是,对花卉的摄影创作来说,如再拘泥于“像”、拘泥于“真”,那就只能是作茧自缚了。如能突破这一认识,思维方式从求“像”、求“真”,变为求“美”,就会为自己开辟一个新天地。</h1> <h1>  中国的绘画大师齐白石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法国印象派的大师塞尚说,“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重复现实……”。这些大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值得借鉴。</h1> <h1>  以上图为例,这是我自家养的一盆君子兰花。君子兰花,很多人都拍过,我在取景的时候,就转换思维方式,突破一般化的拍摄。在构图上,我仅仅选取君子兰的花蕊来拍摄。在拍摄时,我将相机在三脚架上固定好,构好图后,选择了多重曝光的方法来拍摄。这样,一张张扬活力、火焰四射的感受便充溢着我的全身。我把这张图片取名为《浴火重生》</h1> <h1>  如果变换思维方式,摆脱“像”或者“真”的束缚,那就有可能拍出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照片。</h1> <h1><b>三、 “形”和“神”</b></h1><h1> 中国美学偏重于情景交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能不能用中国美学来指导摄影实践呢?</h1><h1> 中国美学的“意境”、“韵味”,不仅主张“天人合一”、“神形兼备”、“气韵生动”,而且强调贵“神”贱“形”,把“主观投入”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使我认识到,摄影不仅是为了拍“形”,而是在拍“感觉”。</h1> <h1>  我尝试着把这些理念应用到摄影创作实践中后,不简单地去追求“真实”、“还原”、“画质”,拍摄时也不仅仅去刻画被摄体的轮廓,而是着眼“意境”,注重抒发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对美的认识和诉求,追求“神形兼备”、“恍兮惚兮”、“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h1> <h1><b>四、“虚”和“实”</b></h1><h1>  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含蓄,越来越多的摄影者也喜欢拍有实有虚的照片。的确,虚实结合好的图片有意境、有韵味,如果能够在画面上增加一些唯美的虚幻前景,或者一些梦幻的背景,就能够为作品增光添彩。可是,一张美的照片,能不能只“虚”不“实”呢?</h1><h1> 特别是“焦点”的不实。</h1> <h1><b>  焦点一一</b></h1><h1> 是摄影人非常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照片一定要焦点,最起码有一点是清晰的;有人认为,照片一定要体现摄影语言,摄影语言就是有焦点,要清晰,更有甚者,对焦点实行一票否决,凡焦点不实的皆为废片……。这些话在一定的阶段,在一定范围内不仅对,而且完全正确。比如,在摄影初学阶段,要求照清晰,焦点要实就非常正确,因为这是摄影的基本功,必须掌握;再比如,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科普宣传、标本制作……也须焦点实、拍得清晰。</h1> <h1>  但是,如果对所有的照片不问青红皂白,认为凡焦点不实的皆不可取,统统是废片,就有失偏颇了。这也是囿于照片一定要拍得“像”的困境,不能够创新的一大障碍。</h1><h1> 上图就是采用转动镜头来拍摄的,由于相机始终是在“动”,所以不可能实焦,也不可能有固定、清晰的焦点。可是,这张照片是废片吗?这种拍法允不允许呢?</h1> <h1><b>五、“照像”和“摄影创作” </b></h1><h1> 照相和摄影创作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摄影创作是摄影人通过相机来完成的活动。照相机的功能是复制,但操纵照相机的是人,而人是有创造力的。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相机,包括手机的质量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把物体“照得像”已不再是什么难事。</h1><h1> 运用相机的各种功能和图片后期处理的技术,以及文字、音乐及编辑功能等,通过电子媒介和纸媒介,从而实现在摄影之路上更高层面的飞跃,把更美的摄影作品分享给大家,这就是摄影创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跋</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 转换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摄影技能,在更新、更广的摄影之路上,你一定会突破瓶颈,充分地享受摄影给你带来的无限美的愉悦。</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