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渐黄昏 --- 乡村概览 1

陌上秋草

<h5>执笔:刘桓中<br>摄影:杨培勤,刘桓中</h5> <h3><b>下乡探亲时,感觉各处乡村都差不多,房子还在,人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村里几乎见不到。一家十几亩地,种粮食一年收入不到一万。种经济作物能挣两三万,但市场不稳定,弄不好还得赔进去。不如去外面打工,只要肯出力,一年挣几万元维持一家人生活不难。而且还得顾及孩子上学问题。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年轻父母就能看到希望。年轻人谁待在乡下种地会被人看成傻子。</b></h3><h3><br></h3><h3><b>以往下乡探亲去的都是平原,今年清明去长清陵园给父母扫墓,顺便去附近山村看了看,发现和平原地区很不同。为了看个究竟,驱车一百多公里去大山里住了两天。如今的山区已不同以往。毕竟离大城市不远,有平整的柏油路曲曲弯弯通向山里。暮春山中尚有寒意,山楂树还未开花,远处星星点点的野桃树给山景点缀着红色。满山野草仍是一片枯黄,为大山添了几分荒落。</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暮春山色</h5> <p><b>平整的柏油公路一直通进山村,宽度足够轿车和卡车会车。记得六年前去大蒜之乡,那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村外是宽阔的高等级公路,进村时路面却变得很窄,对面无车才敢前行。在村里开车得十分小心,有些地方转弯都困难。这几年山东乡村公路建设颇有进展,如今在山村开车也很顺畅,不少地方可以原地掉头。还未到旅游季节,村里汽车不多。几乎见不到平原乡村那种蓬蓬作响满处跑的农用车。村民一般是开三轮摩托,可以直接到地头。这里见不到大块儿农田,最大地块儿也不到十亩,那种大个头农用车在田间小路跑不开,也派不上用场。</b></p>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村公路</h5> <p><b>进村后,见到的全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在扎堆儿聊天。见到一个三十几岁的女子,却是智障患者。这季节游客稀少,他们见到穿着与本地不同的城里人,表情还是有点好奇,大概在猜想是谁家亲戚来了,要不就是又来做项目调查了。政府和某些机构会在山村投资,称为做项目。不久前做完的项目是装路灯。那种带太阳能发电板和蓄电池的 LED 灯,听说一个要 3000元,都是地方政府出资。天黑后各处路灯闪着白光,和城里的街灯一样亮。不知为何,村里早就通了电,多年来却不装路灯。那种装在墙上的简易路灯花不了多少钱,也用不了多少电。也许多少年来习惯了摸黑走路,没有月光还可以打手电筒,从未想过村里也需要路灯。对城里人来说,灯光不仅可以照明,那是一种感觉,一种繁华富裕跟上时代的感觉。一旦灯火阑珊,会让人想起凄楚与萧条。乡下的老人不需要这种感觉。他们与萧条相伴一生,习惯了。</b></p>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村老年人</h5> <p><b>有些老人仍在务农。中国东部普遍人均耕地偏少。平原地区一家只有十几亩地。山村更少,人均只有几分地,还稀稀落落分布在山坳之中。靠农业只能延续往日的贫困。现在子女都进了城,老人们待在村里无事可做,有大把时间打理他们的小块儿农田。问起来:还在种地呀?回答都是:庄稼人不种地做什么?有些人也希望把农田低价租出去,可是无人来租。山里还有很多薄地,覆盖着杂树野草。村干部说,要是有人愿意来开荒,他们宁可不收租金,那也比让地荒着好。想当年土地曾是农民的命根,现如今却变得可有可无。</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位老人正在打理小块儿农田</h5> <h3><b>村民说,这个山村宋代就有人来定居,现存最早的石屋是明代的。我们看到一座简陋小石屋,据说是清代留下的。村民祖祖辈辈住在这片大山中,这里寄托着他们对祖先的思念。他们不敬天神,敬的是山神。山上有几座石块儿垒成的简陋山神庙。老人们时常来此祭献供品。</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块儿垒成的简陋山神庙</h5> <p><b>如今,老人们又多了一层记挂,那就是远在城里居住的子女。子女们都走了。有的去了远方,多数人就在二十里外的城市。城市日益繁荣。年轻人在那里站住脚,扎下根,孙辈们也都在那里上学。村里难得见到孩子。见到几个,也是放学后父母临时开车接来,隔天还要送回城里上学。孩子是村民最大的希望。孩子们能在城里上学,长大后就是地道的城里人,再也不用把山村当做退身之地,也无需像那些年轻父母一样,带着一身泥土去城里打拼,劳累一天后,坐在街边,眼巴巴看着城里人穿行于灯红酒绿之间,时时忘不了自己是乡下人。</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女们在城里扎下根</h5> <p><b>子女在城里过得好,老人们很知足。他们留恋山村,留恋那一座座大山,宁肯待在山村守着这片故土,把对家人的思念埋在心底。看到坐在房前扎堆儿闲聊的老人,我们打个招呼,他们也热情回应。还有老人招呼我们过去聊聊。寂寂山村一如既往地平静安详。</b></p><p><br></p><p><b>毕竟岁月不饶人。花甲老人渐入古稀和耄耋之年,农活干不动了,家务也难以操持。有些老人进城与子女团聚,有些安然逝去,留下一座座长满野草荒丛的空庭静院。</b></p><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满野草荒丛的空庭静院</h5> <h3><b>走在村里,竟发现一座老石屋的窗中长出一株小树,嫩绿的树叶十分可爱。那定是某一年,一颗树种落入窗内,靠破屋顶和窗子漏进的阳光雨水生长,历经多年,终于破窗而出。小树看上去真像许多张开的臂膀,欢快地迎接阳光和空气。这不正是山村的写照?年轻一代正从古老山村破窗而出,走向外面的世界,沐浴阳光与空气。</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树破窗而出</h5> <p><b>天色渐入黄昏。夕阳下的山村显得格外清丽。远远望去,进入镜头的是大山与村庄的轮廓,和那一片幽绿。黄昏掩盖了陈旧与破败,只留下悠然一境和迷离醉影。此时的景象容易把人带入想象的空间,从过去到未来,从天际到尘世。山村却依然故我。扎堆儿聊天的老人渐渐散去,回到各自的石屋。日复一日的生活临近尾声。屋外只有树叶在哗哗作响,还有那慢慢暗去的余晖。</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夕阳下的山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