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边镇龙泉地处皖赣交界处,位于安徽最南端。这个看似再平凡不过的小镇却是颇有名气的革命老区,这片红色浸润的土地也是上海知青的第二故乡。</h3><h3> 当年,一群少男少女怀揣青春梦想,辞别上海故土千里迢迢来到龙泉镇(当时的东胜公社)和当地乡民一起战天斗地,同甘共苦,与纯朴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h3> <h3> </h3> <h3> 时光荏苒,流年无恙。今天的龙泉镇显得格外精神,因为她的几十位上海知青儿女今日重返故乡。</h3><h3> 山还是那样的灵秀,水还是那样的旖旎。曾以为分别的太久,一切皆已陌生,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这群儿女们才发现这儿的一草一木还是那么熟悉。 </h3><h3> 隐没在绿野丛中的石拱桥虽然满面沧桑却依然硬朗,村旁路边的老树比从前更加枝繁叶茂、遒劲有力,回乡的路宽阔平坦了,房屋高大别致了……</h3><h3> 尽管这里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儿的气息依旧如昨天那般亲切!</h3><h3> </h3> <h3> 近乡情更怯!</h3><h3> 此时此刻,归心似箭的儿女们多么想早一点见见父老乡亲。 刚一下车,闻讯而来的镇党委副书记便亲自迎接并亲切问候。</h3> <h3> 在镇党委副书记的陪同下,归乡的知青们观光了美若明珠的大板水库。大板水库始建于1950年冬季,至1985年主体工程才完全竣工,它是池州地区目前最大的一座水库。库区万木葱茏、植被茂密,水碧如玉、风光迷人。"红军楼"、"方志敏烈士墓"等红色古迹更让水库添色增韵。相比上海的喧嚣繁华,愈发突兀这里的纯色天然、清幽恬静。</h3> <h3> 一抹远山,一片茶园。放眼望去,绿野无限。一碧如洗的天空下,一层层翠绿玉阶自山脚伸至山巅。拾级而上,立于巅尖,似乎白云可掬。女知青们欣喜地奔入茶园变身采茶女,只不过她们可不是为了采茶而忙,而是将这抹绿色揽入怀中,尽情留影存念。更让人骄傲自豪的是,龙泉镇生态茶园已被入选《中國最美田园》!在这个快速前进的时代,故乡龙泉,您的山山水水仍美的如此任性,美的如此天然!</h3> <h3> 站在知青屋前,知青们不由得感慨万千。那红砖黛瓦的矮房在鳞次栉比的新式小楼中,显得格外醒眼。然而,就在这间矮旧的小屋里留下了知青们多少青春美丽的记忆。几多午夜梦回,都是关于小屋的往事。那些幸福与痛苦的叠加,那些汗水与泪水的交织。一桩桩,一幕幕,点点滴滴都被小屋默默存储,历经岁月风干,凝织一道道精美的往昔珠帘挂在檐前,就待归来的知青们各自拾起。</h3> <h3>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当年知青返乡政策下达之后,知青们既欣喜又不舍。重回故里,回到故乡上海是多少知青们的日夜所盼。然而,这个曾洒下青春热血的第二故乡又怎能轻易从生命中抹去。在那个条件艰难,生活贫苦的岁月,是质朴敦厚的父老乡亲们将远道而来的知青们视为己出,给予父母般的关照厚爱。那种至纯至真的关爱热乎了知青们幼小脆弱的心,如阳春暖雨,润物无声!</h3><h3> 怎能忘病床前那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怎能忘邻家兄妹手把手地传授农活小窍门?怎能忘为乘上县城唯一一班回乡的车,老支书用那辆破旧的拖拉机披星戴月急赶的山路……</h3> <h3> 一别经年,见到原鼓楼大队已91岁高龄的汪支书身体依然健朗,黄敏三姐妹们盛感欣慰。她们还特意向当地的古楼小学赠送了学习用具和食品。</h3><h3> 知青赵恒康搂着两鬓斑白的大伯大婶们开心留照。</h3><h3> 父老乡亲们更是忙里忙外,家养的老母鸡、年货中的土腊肉、菜园里的时令小菜、门前池塘里活蹦乱跳的新鲜鲫鱼、香喷喷的粉蒸肉、浓浓的锅巴汤……孩子们远道而归,家里有啥都尽情地拿出来,得让孩子们吃上久违的家乡饭。</h3> <h3> 父老乡亲,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远归的儿女们深深明了,桌上堆满的不仅仅是一盘盘丰盛的佳肴,还有你们抑制不住的慈爱,无法言表的关切。儿女们多么留恋家的温馨 ,只是,孩子们长大了,终归要远去。但无论游子们身在何方,心,永远留念这里!仅愿乡亲们一切安好,期待下次回归,依然把酒言欢!</h3> <h3> 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分离是人生最大的无奈!也正如此,暂时的相逢才弥为珍贵,而离别的惆怅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吗?</h3><h3> 就当知青们准备踏上返程的客车,老同事朱厚生,冯家楠、坦埠湖光村美女村长方利平和龙泉镇致富能人张步兵一大早赶来为上海老知青送行!</h3><h3>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h3><h3>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h3><h3> 再见了,东至!</h3><h3> 再见了,龙泉!</h3><h3> 海内知知己, 天涯若比邻!</h3><h3> </h3><h3> ——东至龙泉上海知青虞国平</h3><h3> 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于上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