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什么是好的教育?没有人可以给出标准的答案。因为教育面向人、针对人、以人为对象,而每个人都各具特性。所以教育不应有所局限,不应于世俗社会要求孩子掌握的一项或几项技能,而是要引导、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h3><h3>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视美育为人性的完满实现,提出从审美教育入手,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育即艺术教育!</h1> <h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尤其对于心眼纯净的孩子,比画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一颗有情有趣、热爱生活的心。趣生自心,才能情有所动;情动于中,方能诉之于笔墨。所以在笔墨之外,更需要自然对心灵的滋养。</h3> <h3> 孩子们在感受与欣赏中或兴奋,或激动,或安静,或活泼,充分展示出他们自己的生命活力。</h3> <h3> 这种艺术表现是内在儿童生命的,因此,体验性与表现性是儿童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通过建构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h3> <h3> 日常活动中,孩子们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感受正激发着他们的艺术创造……</h3> <h3> 虽然孩子们全心投入,但由于受到其自身肌肉动作发展的影响,他们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表现技能还不成熟和完美,表现出粗糙、不整齐、不平滑、不到位的稚拙感。</h3> <h3> 正因为幼儿这样纯真的童心、童趣,使得儿童艺术充满了魅力。</h3> <h3> 就幼儿的艺术而言,他们可以表现出许多打破成人有关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想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体现出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力,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h3> <h3> 我们的美术活动着重于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