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胜利农场邂逅50年—4】我骄傲,我是胜利人 !—— 我对第二故乡胜利农场记忆之二

公能轩主(张立民)

<h3>  一、写在前面的话</h3><h3> 地处内蒙古“东大荒”、东西辽河冲积平原的胜利农场是镶嵌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当年来自浙江、天津、哲里木盟的一千多名知识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胜利农场坚决贯彻执行了党和国家的知识青年政策,广大知识青年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好的安置,胜利农场的知青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缩影。</h3><h3> 据统计胜利农场接收知识青年的基本信息如下:</h3><h3> 1、1969年5月10日,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知识青年241人进场,拉开了胜利农场知青运动的序幕。</h3><h3> 2、1969年6月7日,浙江省慈溪、余姚知识青年296人进场。其中慈溪172人,余姚124人。</h3><h3> 3、1969年6月16日,天津市知识青年275人进场。</h3><h3> 4、1971年7月10日,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知识青年260人进场。</h3><h3> 5、1972年5月23日,浙江省慈溪、余姚第二批知识青年36人进场。</h3><h3> 6、1974年10月,胜利农场“场变”结束恢复原体制后,先后有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和通辽市第二批知识青年进场,约20-30人。</h3><h3> 全场累计接收知识青年约1130人。</h3> <h3>  二、胜利农场老知青的你们、我们和他们</h3><h3> 广大知识青年在胜利农场的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记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宇轩昂的胜利颂歌。</h3><h3>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已经出版的《胜利情怀》、《枫叶红》、《难忘的知青岁月》、《在胜利的大地上》、《达人是怎样炼成的》、《激情高歌大草原》等书籍上进行了充分记述。所以,在本文中我不再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只想用大量的图片配上适当的文字加以展示。</h3><h3> (一)广阔天地,锤炼红心</h3> <h3>  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广场的“科尔沁知青之恋”群雕</h3> <h3>  二站知青与“东方红”拖拉机合影</h3> <h3>  我与“康拜因”</h3> <h3>  三站天津知青小影</h3> <h3>  胜利农场的“赤脚医生”正在军训中</h3> <h3>  奋战在“三江口”水利工地,下图是工地广播站播音员后旗知青冯丽华。</h3> <h3>  冷库新兵,飒爽英姿!</h3> <h3>  四站各地知青团结友爱,亲如兄弟。</h3> <h3>  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知青们吹拉弹唱,自娱自乐。</h3> <h3>  五站菜园的天津女知青</h3> <h3>  奋斗在通辽“农建师宿舍”工地</h3> <h3>  津浙姐妹亲——田惠光(右)与陆杏珠</h3> <h3>  天津女二中三姐妹,不同时期的三张照片。第一张左起:胡桂梅、马美玲、罗兰。</h3> <h3>  下图(上):场部机关打字员郑桂香</h3><h3> (中):赵英在场部供应站卖货</h3><h3> (下):白文君、赵英和穆凤芝</h3> <h3>  下图(上):五站浙江知青王年年在鸡鸭号喂鸡,(下):三站浙江知青沈桂珍学骑小毛驴。</h3> <h3>  浙江知青周前在养蜂</h3> <h3>  下图(上):三站天津知青黄铁梁骑骆驼,(下):三站天津知青罗德顺在牧场当小学老师时骑骏马。</h3> <h3>  下图(上):后旗知青苏博颖和女伴们在四站鸡鸭号;(下):后旗知青刘亚清不爱红妆爱武装。</h3> <h3>  下图(上):通辽女知青留影,(下):通辽知青金玉珍在西辽河渡船上卖票。</h3> <h3>  下图:二站炊事班的四位浙江知青</h3> <h3>  下图:天津知青王春来(左)和知青好友一起跨骑骏马,潇洒自如。</h3> <h3>  下图(上):三站浙江知青小影</h3><h3> (下):五站浙江知青小影</h3> <h3>  下图(上):赵英、赵建在1969年冬天,(下):赵建在三站果园劳动。</h3> <h3>  下图(上):张立民在全盟农牧场“政治建场”现场会议上做汇报;</h3><h3> (中):天津知青林杰(左)与浙江知青张立民在1971年的合影;</h3><h3> (下):张立民学骑马。</h3> <h3>  下图:知青好友,兄弟情谊</h3><h3> (上):陈建业(左)与张立民,1972年摄于郑家屯。</h3><h3> (下):陈桂新(左)、邬孝根(右)与张立民,1975年摄于天津。</h3> <h3>  张立民和知青朋友们,1973年9月摄于场部</h3> <h3>  (二)农场的会议和合影</h3><h3> 下图:胜利农场第一次知青代表大会(1973.9)</h3> <h3>  下图:胜利农场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1973.3)</h3> <h3>  下图:三站出席全场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会议代表合影</h3> <h3>  下图:五站参加全场“双先会”代表合影</h3> <h3>  下图:三站机耕队合影</h3> <h3>  下图:场直加工连合影</h3> <h3>  下图:三站八连三排合影</h3> <h3>  下图:场部机关团支部合影</h3> <h3>  下图:胜利农场第一届共青团委员会在开会</h3> <h3>  下图:1985年10月1日,胜利农场“五七”大学开学。下设农学、机电、畜牧兽医等专业,首批学员50人。<br></h3> <h3>  (三)老知青联谊活动选辑</h3><h3> 下图:浙江余姚老知青纪念支边30周年</h3> <h3>  下图:浙江慈溪知青纪念支边30周年</h3> <h3>  下图:天津知青纪念下乡40周年</h3> <h3>  下图:科左后旗知青纪念下乡40周年</h3> <h3>  下图:通辽知青纪念下乡40周年</h3> <h3>  下图(上):农场老干部尚金荣来天津与部分老知青相聚;(中):五站浙江老知青在通辽看望老领导吉力布和;(下):通辽知青欢送浙江知青回浙。</h3> <h3>  下图:五站浙江知青陈克宁与复员军人玛尼扎布</h3> <h3>  下图:天津老知青下江南访友寻梦(2012)</h3> <h3>  下图:为纪念知青下乡四十周年,胜利农场建立了“知青广场”</h3> <h3>  下图:2009年8月12日,数百名老知青从全国各地回到第二故乡,参加胜利农场建场55周年暨知青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h3> <h3>  下图:纪念活动剪辑</h3> <h3>  下图:2014年2月10日,《难忘的知青岁月》编委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主编扩大会议。</h3> <h3>  下图:2014年8月12日,部分知青代表重回金宝屯,举行《难忘的知青岁月》首发式,并向农场赠书。</h3> <h3></h3><h3></h3><h3>  三、开国上将洪学智和老知青的深情厚谊</h3><h3> 洪学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石油化工局局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2006年11月20日在北京病逝。</h3><h3><br></h3><h3></h3><h3></h3> <h3>  1955年10月1日,左起:洪学智与萧华、粟裕、陈庚在天安门城楼上。<br></h3> <h3>  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br></h3> <h3></h3><h3>  1970年9月-1971年11月,洪学智将军下放到胜利农场劳动改造。洪将军在农场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是他在逆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坚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他威武雄壮的军人仪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平易近人、乐观豁达,处处关怀和呵护知识青年,被广大知青亲切地叫做“老洪头”。<br></h3><h3></h3> <h3>  “老洪头”下放在胜利农场期间,安排在场部直属粮油加工连劳动。他和浙江知青孙炎锋和张良峰同住一铺火坑。下图是洪将军和孙炎锋合影。</h3> <h3>  “老洪头”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结成了“忘年交”。下图是他和浙江知青陈惠民和孙瑜明的合影。</h3> <h3>  “老洪头”从政治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知识青年的成长。下图是他写给浙江知青俞书英的信,他在信中勉励俞书英勤奋学习,争取考上大学。</h3> <h3>  1999年,洪学智将军重返胜利农场,访问他曾经劳动过的地方,看望他所牵挂的基层干部和群众。<br></h3> <h3>  洪学智将军对胜利农场的关怀和对老知青的呵护,我们将永志不忘。近十几年来,胜利农场的老知青和老干部在《胜利情怀》、《难忘的知青岁月》、《在胜利的大地上》、《激情高歌大草原》等书籍和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怀念将军的文章。其中有孙炎锋、胡立本的《我和洪学智上将在边疆农场》、赵京的《难忘与将军一起做豆腐》、俞书英的《洪学智将军关怀我成长》、董儒的《洪学智将军在农场的几件事》、徐玉清的《唯一的六星上将——洪学智》、吴淑雯的《邂逅老将军》等。</h3><h3> 洪学智将军是胜利农场和我们老知青的光荣和骄傲!<br></h3> <h3>  四、胜利农场“老建筑”和知青文物花絮</h3><h3> (一)胜利农场“老建筑”</h3> <h3>  1、胜利农场建场初期,场部的二层小楼</h3> <h3>  2、整修后的场部二层小楼</h3> <h3>  3、胜利农场的语录塔,也叫“忠字塔”。“文革”时期,全场每个站都在营区中心位置建造了语录塔。目前仅四站还保留着语录塔,成为胜利农场历史性标志建筑。</h3> <h3>  4、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五站营部</h3> <h3>  5、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三站营部,当时通辽市“五七干校”驻在这里。</h3> <h3></h3><h3></h3><h3></h3><h3></h3><h3>  (二)知青文物花絮 &nbsp;1、五站浙江知青支边内蒙古胜利农场时的《北上宣言》</h3><h3></h3><h3></h3><h3></h3><h3></h3> <h3>  2、五站浙江知青黄学舜收藏的“支边批准书”和有关证件<br></h3> <h3>  3、二站浙江知青谢泓君收藏的证书和奖状</h3> <h3>  4、浙江知青专列启动和“乘车证”</h3> <h3>  5、三站天津知青罗德顺真收藏的五十年前下乡去金宝屯胜利农场时的笔记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知青的劳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信息,朴实无华,原汁原味。</h3> <h3>  6、开国上将洪学智与浙江知青俞书英的来往信件,“老洪头”勉励知青艰苦奋斗,砥砺奋进。</h3> <h3>  7、三站浙江知青赵英收藏的“艰苦奋斗”挎包和当年的火车票。1970年春节她回家探望重病住院的母亲,三千多公里艰难的回家之路,她整整走了八天。</h3> <h3>  8、二站天津知青郭明收藏的上山下乡乘车证和出席全场“积代会”的代表证。</h3> <h3>  9、三站浙江知青陈建业收藏的“胜利白酒”商标。他殚精竭虑,为“胜利白酒”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h3> <h3></h3><h3>  10、五站浙江知青徐传瑛收藏的“五好战士”奖状和炕苕帚。这把小炕笤帚是1971年由五站贫下中农排长孙学恩编制所赠,徐传瑛一直珍藏至今。</h3><h3></h3> <h3>  11、三站浙江知青张立民收藏的搪瓷饭盆、支边“光荣证”和陶瓷茶杯。这个搪瓷饭盆是支边时母亲买给他的,走南闯北伴随他五十年。陶瓷茶杯是1971年胜利农场秋季运动会的纪念品。</h3> <h3>  12、下图是胜利农场政治处主办的油印小报《奋斗》。主编是周致和,浙江知青张立民、褚抗援负责撰写稿件和刻印。</h3> <h3>  13、浙江知青俞书英作词谱曲的《胜利农场,我的第二故乡》</h3> <h3>  (三)已经出版的知青书籍</h3><h3> 1、胜利农场官方和老知青已经出版和印刷的书籍。</h3> <h3>  2、2014年5月,在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之际,由国家级的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难忘的知青岁月》一书。该书的编撰得到了全场老知青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全书共收录了102位作者的146篇文章,6幅题词和大量珍贵的照片,全书约46万字。该书由张立民、邵桂华、王宪举主编,是全场各地老知青精诚合作、团结奋斗的丰硕成果。它史诗般地记录了胜利农场知识青年的成长历程,谱写了老知青精神的壮丽颂歌。</h3> <h3>  3、2017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 超级跑男陈燮中的精彩人生》一书。该书由张立民、钱子勇、王宪举主编,全面记述了胜利农场老知青的杰出代表陈燮中博士,勤奋学习、艰苦创业、奉献爱心、挑战运动极限的感人故事。</h3> <h3>  4、2018年8月出版的《激情高歌大草原》。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北京、天津、浙江和内蒙古当地老知青为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编撰的纪念文集。该书收录了胜利农场老知青的文章30篇。</h3> <h3>  五、胜利农场的“国家干部”</h3><h3> 胜利农场的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中有许多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参加革命的,是人民的功臣。全国解放后,他们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服从命令来到内蒙古“东大荒”,为国家的农垦和劳改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h3><h3> 胜利农场的老干部中有许多是文革前各个时期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农场,为农业现代化和胜利农场的建设发展奉献青春年华,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人敬佩。</h3><h3> 胜利农场的老干部中,有不少少数民族干部。1969年6月刚到三站时,三站负责人是巴达拉夫,一位蒙古族的好干部。他对知青视同自己的子女,给予极大的关爱和温暖。听说他后来离开了农场调到金宝屯镇工作,我非常怀念他。半个世纪过去,至今我还铭记着他和蔼可亲的笑容,还记得他的一双儿女(依群和苏和)小时候的样子。</h3><h3> 以下是我所收集的胜利农场各个时期老干部的部分照片。</h3> <h3>  下图(1):1959年3月,金宝屯机耕农场场长丛兴周(右六)与基层干部合影。  </h3><h3> (2):建场初期的领导们,跨骑骏马,英姿飒爽,威武雄壮。<br></h3> <h3>  下图:1962年,农场领导与五个作业站领导合影。前排左起:周怀义场长、曾昭时副场长、李振起副场长。</h3> <h3>  下图:1983年11月胜利农场领导和离休老干部座谈会全体合影。</h3> <h3>  下图:1988年11月,哲里木盟领导和胜利农场历届党政领导合影。</h3> <h3>  下图是1973年场部政治处欢送张立民、林杰上南开大学时的合影。一排左起:林杰、尚金荣、刘加昌、张立民。二排左起:西克华、马家腾、屈丕声、褚抗援。我深切怀念照片里曾经的老领导和良师益友。</h3> <h3>  下图是胜利农场供应站1973年的合影,时任供应站指导员陈文儒(一排左四)、李会计(一排左五)。</h3> <h3>  下图是胜利农场加工连部分职工合影。第二排中是陈玉峰,时任加工连指导员,原通辽市粮食局干部,是一位老八路。</h3> <h3>  下图是三站营部1972年10月的一张合影。其中老干部有第二排左起:田玉林、张助惠、李俊卿、鲁连科,后排朱成刚(左六)、冯宝印(右三)。第二排最右边的那一位是营部管理员徐国臣,虽然他是以库伦旗贫下中农进场的,其实他是1947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是原四野49军的老战士。转业时是空军地勤大队指导员(正连级)。他的雅号是农场妇孺皆知的“徐大马棒”,他儿子徐玉清是胜利农场现任场办主任。</h3> <h3>  下图为农场生产处领导啟葆罡(第二排中)与加工连孵化室全体工作人员合影。</h3> <h3>  下图为天津知青郑桂香和她的师傅、场部打字员杨凤珍大姐(左)。</h3> <h3>  下图是2009年8月12日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暨胜利农场成立55周年庆典时,老知青与部分老干部在胜利农场合影。左起:王克成、张立民、郑桂香、陈凤岐、黄树常、郑玉梅、罗兰、林萍。</h3> <h3>  下图是2014年8月,在部分老知青回第二故乡寻梦赠书时的联谊会上。站立者左起:黄树常、周彬、张立民、王宪举。右下方坐者为祝成。</h3> <h3>  下图是2014年8月,在部分老知青回第二故乡寻梦赠书时的联谊会上。左起:于国江、苏立生、任国锋、董儒、于国发、龙锦潭。<br></h3> <h3>  下图是2014年8月,在部分老知青回第二故乡寻梦赠书活动时的合影。左起:罗兰、苏博颖、谢泓君、黄树常、赵英。</h3> <h3>  1971年我到场部政治处工作后,蒙古族老干部吉力布和给予我许多关爱和教诲,至今我深怀感恩之心。下图是2014年8月13日上午,我和老知青战友去家里拜望老干部吉力布和。左起:张立民、郑桂香、吉力布和、王宪举、薛建设。</h3> <h3>  由于年代久远,很难再找到更多的老干部照片。下面把我所收集到的胜利农场老干部名单与大家分享。</h3><h3> 胜利农场的老干部曾经是我们老知青的各级领导,是我们在农场时的良师益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们,衷心地感谢他们在我们知青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谆谆教诲、无私帮助和温馨关爱。</h3><h3> 不少老知青朋友曾经向我建议,希望能整理出一份原胜利农场老干部的名单,以便怀旧。2013年,我在主编《难忘的知青岁月》一书时,曾经有把全场老干部名单作为附录收入该书的计划,为老知青怀念昔日的领导和干部提供方便。但后来由于篇幅所限没能如愿。</h3><h3> 现在有了机会,我想把胜利农场建场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在胜利的大地上》上刊载的原场老干部名单摘录下来,奉献给大家。</h3> <h3>【对上图的补充和纠错】</h3><h3> 1、遗漏了以下老干部</h3><h3> 巴达拉夫、田玉林、崔玉行、马洪兴、陈文儒、陈玉峰、刘加昌、鲁连科、马家腾、陈大夫、崔大夫。</h3><h3> 2、“扬振武”的扬,应为杨。</h3><h3> 3、“曾照石”,应为曾昭时。</h3><h3> 4、“候照贤”的候,应为侯。</h3><h3> 5、“孟凡德”的凡,应为繁。</h3><h3> 6、“吴升”的升,应为昇。</h3> <h3>【对上图的纠错】<br></h3><h3> 1、“曲陪生”,三个字全错,应为:屈丕声。老屈,河南商丘人,文革前毕业于河南农学院,曾在四站工作,后调到场部政治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调离农场去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劳改部门工作。他和老领导刘加昌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是我政治上进步的引路人,我深深地感恩,非常怀念他。</h3><h3> 2、“候玉兰”的候,应为侯。</h3><h3> 3、“卢二仓”的仓,应为昌。</h3><h3> 4、“周志和”的志,应为致。</h3><h3> 5、“任国峰”的峰,应为锋。</h3><h3> 以上是我个人所知对农场“国家干部”名单的一些纠正。因我认识的人有限,估计名单中还会有错,望知情的朋友们给予指正并赐教。</h3><h3> 在此,我向胜利农场领导提一点建议:希望农场组织部门把老干部的姓名做一次认真的审阅和校正,尽可能地把姓名写得准确些。否则将会影响我们对胜利农场老干部的深切怀念和美好记忆,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竟被变成了“曲陪生”!?</h3> <h3>  六、几点感悟和体会</h3><h3> 1、胜利农场是每一个曾经来这里插场的老知青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是胜利农场锻炼和培养了我们,是西辽河的水和“东大荒”的粮养育了我们。我们一辈子铭记在心,难以割舍和忘怀。</h3><h3> 2、胜利农场的广阔天地锤炼了我们的一颗红心,铸造了“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热爱集体,甘于奉献”的知青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精神。</h3><h3> 3、寄语老知青战友:知青精神不老,插友情谊长存!</h3><h3> 寄语曾经在胜利农场工作的朋友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胜利永远属于胜利人!</h3><h3> 4、在完成本集制作的时候,我很淡定和自信,因为“我骄傲,我是胜利人”!</h3><h3><br></h3><h3> 2019.4.30 写于慈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