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北门”和“老城隍庙”(三)

孺子牛

<p class="ql-block"><b>有道是“人间最美四月天”。2019年4月13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初九),我们,一群五十年前的上海市化工学校同窗学友,彼此相约。</b></p><p class="ql-block"><b>天清气朗!在这明媚的阳光下,二十二位七旬老人,汇聚一道、进行一次“老城隍庙文化怀旧”漫步。</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早上,大家先后到达约定的轨道交通10号线“豫园站”1号出口处(人民路河南南路口)、也就是“老北门”的“中心点”(见上图)。</p><p class="ql-block">我们原先约定的集合时间是上午9点钟,到8点59分,22位同学已全部汇齐!</p><h5>这儿,原先是丽水弄(过去叫障川弄)河南南路口。本世纪初,沿丽水弄的民居全部拆除,人民路拓宽、丽水弄消失。然后,此处改建为绿地休闲步道,先后建成了“人民路越江(黄浦江)隧道”进口处、轨道交通10号线“豫园站”的1号口。</h5><p class="ql-block">由此处向东望去: 地面道路平整,左边车水马龙、右边草木葱葱,完全是一派现代都市的美丽景象。</p><p class="ql-block">.</p> <h3><i>一、我们现在行进的路线是:</i></h3><h3><i>河南南路(人民路口)→福佑路→侯家路→沉香阁路→旧校场路→丽水路</i></h3><p style="text-align: right;"><i>.</i></h3> <h3>我们沿着河南南路向南走,一会儿就到了福佑路口。</h3><h5>福佑路的两边,新式的高楼大厦林立,完全替换了上世纪的两层木结构旧房。从这儿走向豫园商城的人流密度,将会越来越大。</h5> <h3>再一次看看位于福佑路378号的“清真寺”。</h3><h3>福佑路的这一段,早年叫做“穿心街”。于是,这个清真寺,也称为“穿心街礼拜堂”。</h3><h5>前两年,这里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请看前年3月的一帖媒体报道:</h5><h5>2017年3月23日,上海福佑路清真寺举行修缮竣工庆典,上海市、区有关领导以及穆斯林代表80余人共同参加了庆典活动。</h5><h5>福佑路清真寺寺管会主任宣布,福佑路清真寺将于3月24日起正式恢复开放,开展各项正常宗教活动。</h5> <h3>这家福佑路370号的“戎家小吃店”,是我的一位老邻居开的。在《大众点评》上,人家早已成了“网红”啦!</h3><h3>我和同学们围在店门口,想看看“老邻居”在不?一问,答复是: 他暂时走开了。</h3> <h3>尽管是价廉的“卤味小吃”,但店里的师傅还是很用心做的。</h3><h3>看这张照片的右上角,还写上了此地的“交通指南”。挺暖心的呵!</h3> <h3>三位老同学,站在福佑路上。这么认真!他们在看什么呀?</h3> <h3>原来,他们在听我介绍: 此地的362号,上海解放初期曾居住过一个国民党潜伏特务,名叫罗炳乾。</h3><h5>1950年2月6日,美蒋飞机窜犯上海,悍然制造了“二.六轰炸”事件,炸毁了杨树浦发电厂。在这之前,美蒋飞机趁初解放的上海尚未有有效的防空能力之际,多次派出飞机,自舟山等地机场起飞,对上海的电厂水厂实施狂轰烂炸。这些执行轰炸的飞机,就是罗炳乾等潜伏特务施用秘密发电报而引来的!</h5><h5>当然,这个罪恶滔天的罗炳乾,后来被人民政府抓获、经审判后枪毙了。</h5> <h3>这张照片的左边、福佑路333号,是早先的“上海市第十六中学”位置,现在这儿矗起了“华泰珠宝城”大楼。</h3><h3>这张照片右边的街面房,就是原先的福佑路362号位置(原房已拆除)。沿这排街面房走过,就到侯家路了。</h3> <p class="ql-block">我们由福佑路向右拐弯,走进了侯家路。</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对这儿的印象就是: 整天熙熙攘攘的“侯家浜小菜场”。</p><h5>话说,十六铺那一头的方浜、由东向西一直流到西门城墙脚下,途中过了旧校场路后分出有一支流向北,人们叫它侯家浜。1907年,此处填浜筑路,成了侯家路。</h5><h5>现在人们都知道,旧校场路因为就在豫园商场边上,肯定比侯家(浜)路闹猛。但在早年却不是这样的,旧校场路是驻军和比武的地方,是军事禁地、闲人莫入。而侯家(浜)路倒是一条十分热闹的特色商业街---珠宝玉器街,常见有钱人带着他们的太太、小姐,去那里淘宝。</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照片: 今天的侯家路26号,老凤祥银楼。</p><p class="ql-block">我曾几次讲到过侯家路,今天再介绍一下侯家(浜)路珠宝玉器一条街的形成及侯家路26号的“仰止堂”。</p><h5>鸦片战争以前,上海的经济状况与江南的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那时,上海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珠宝玉器商店,若要买珠宝,必须跑到南京或苏州才行。当时的南京和苏州是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城市,有着较多的珠宝玉器消费量,故而培育了“京(南京)帮”和“苏(苏州)帮”珠宝商。</h5><h5>1843年上海开埠、尤其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0年攻陷了苏州等地后,大量难民涌向上海,其中有不少京帮及苏帮珠宝商在城内侯家浜落户。至同治十二年(1863年),这些珠宝商在侯家浜设摊开店已具规模。为了平抑或避免生意场上的恶意竞争及矛盾,珠宝玉器行业中的有识之士提议成立协调机构,于是由同业中人筹款在侯家浜北头买下了三间平房,取名“仰止堂”,这就是后来侯家路26号、上海珠宝玉器同业公会的原型。1994年,侯家路26号(包括“仰止堂”)等老房子已被拆除。据记载,那里还藏有几块刻着当时捐款建造“仰止堂”人姓名的石碑。</h5><p class="ql-block">由此,侯家(浜)路就成了旧上海的富人们常常光顾、觅宝的好去处,进而带动了这一区域的商业繁华。</p> <p class="ql-block">侯家路26号的老房子虽然已被拆除,据说38号房子与26号是相同格调的,因此我上传了这张38号门面的照片。</p><p class="ql-block">你看: 黑漆的大门、石库门门头上的浮雕及门楣上的“德星辉明”楷书,仍然可以显示出它当年的神韵。</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个38号的老房子,已作为历史文物保留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 侯家路沉香阁路口。</p><p class="ql-block">沿着侯家路往南走几步,对面东首就是东西向的沉香阁路。沉香阁路虽然是一条狭窄且不足200米的小路,但它在上海却有着很响亮的名气。</p><p class="ql-block">那是因为这儿有一个“沉香阁”。</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沉香阁路向东,走到了“沉香阁”山门前。</p><h5>沉香阁,又名慈云禅院,座落在上海市沉香阁路29号。</h5><h5>它和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所汉族地区重点寺院。</h5><h5>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它的建筑形式小中见大、庄重典雅。</h5><h5>沉香阁在清代时为邑城官员祈晴祷雨之处,因而香火十分旺盛。</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沉香阁”,眼前就是南北向的旧校场路了。</p><p class="ql-block">照片右边那位女同学回头对我说:~哦!前面就是“童涵春”啊?我小辰光经常来的!</p><p class="ql-block">我说:~为啥呵?</p><p class="ql-block">她说:~因为我阿姨嫁入了“童家”,我那时是跟母亲来走亲戚的。</p> <h3>这是位于旧校场路的童涵春堂背面粉墙,它的正门开在豫园商城内的黄金广场西缘。</h3><h5></h5><h5>童涵春店堂座落在一幢五开间的仿明清庭园式建筑内,建筑外观粉墙黛瓦,飞檐翘角,花窗曲栏,一派明清风貌。门前一对精雕细刻的石头狮子雄踞两侧,正门上悬挂着的一块黑底金字的“童涵春堂”金字招牌,四个大字透露出这家百年国药店气度不凡的身份。右侧粉墙上镌有硕大的黑漆大字“童涵春堂”,粉墙间有一扇朱漆边门,转过去~</h5><h3>可以看到,“童涵春堂”旧校场路的边门粉墙上两个很大的繁体黑字~“药局”,烘托出这家古老中药店厚重的历史感。</h3> <p>由此向北走几步,福佑路又在眼前了。</p><p>这是座落在旧校场路福佑路口西边的“晏海阁”,也称为“老庙黄金银楼”。“改开”后市场经济兴起,此地是较早开张的黄金饰品商店之一。</p> <p>旧校场路的向北延伸,就是丽水路了。座落在福佑路丽水路口西边的“城隍庙第一购物中心”。其中的“城隍珠宝”商场,于1995年开张。</p> <h3>聚集在旧校场路福佑路的路口,几位老同学在热烈地讨论着这儿的往事……</h3> <p class="ql-block">这是设在丽水路近人民路口(障川门、也称新北门)的豫园商城大牌坊。</p><p class="ql-block">南北向的丽水路虽然很短(从人民路开始、到福佑路结束),但向来比较宽阔,它是在1961年由两条并行的障川老街与障川路拆除拓平而成。</p><p class="ql-block">从进出豫园商城、老城隍庙区域的几条道路看来,丽水路应该算是游客流量最高的了。</p> <p>此地(丽水路福佑路口东边),由高楼夹角形成的绿地,早先是一方还算是面积不小的机动车停车场。</p><p>上世纪末,两旁的民居全数动迁,建起了美仑美焕的珠宝商城高楼。且由于整个豫园商城的客流量、车流量逐年大幅增加,致使原来的停车场显得日益逼仄、妨碍人行。就此,将原停车场改作为绿地。至于停车,则在邻近另外辟建了大型的地下停车库。</p> <p>上海老饭店,地处旧校场路福佑路口的东边。</p><p>关于上海老饭店的历史,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详细讲过。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至今老饭店的名声,已是响彻海内外了。</p> <h3>我向老同学们介绍: 从“荣顺馆”到“老饭店”,它的大门早先开在旧校场路、继而开在福佑路、现在又开在旧校场路……</h3> <h3>沿着福佑路向东走。有同学建议休息一会,几个抽烟的“老枪”,顺便也围着路边的“烟灰缸”,边聊天、边“过瘾”。</h3> <h3>到了这里,我们先别忙着进豫园商城,还是听我介绍一下这栋白色“洋”房吧!</h3> <h3>走到“小世界”这栋大白楼跟前。</h3><h3>前文已介绍过“小世界”,现在再说一下“文化电影院”。</h3><h5>1959年,大楼底层改建为“文化电影院”。因影院场地狭长,中间还略带弧形,被观众戏称为“弄堂电影院”。当时由于场地局限,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放映方式,将放映机架在舞台侧面,光束先打到影幕背后的反光镜上、再将电影画面反射到银幕,故观众席内看不到电影放映时的光束。场内两边是靠背木板座位,中间是走廊,天热用壁扇,并给每位观众发纸扇降温。</h5><h5>“宽银幕”影院兴起时,通过技术改造,狭窄的弄堂影院竟然还能放映宽银幕电影。八十年代初,文化电影院通过改造挖潜,成为上海最后一家有“冷气开放”的电影院。</h5><h5>九十年代初,影院将影厅一隔为两,前厅放电影,后厅为录像厅和卡拉OK厅,后期还开过饭店。九十年代中期,放映厅<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迁至楼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楼,底层改为商场。</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至2002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电影院被撤</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化电影院”从</span>此消失。</h5><p style="text-align: right;">.</h3><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5px;"><br></span></h3> <h3><i>二、我们漫步进入豫园商城核心区域,行进的路线是:</i></h3><h3><i>福佑路、豫园新路(进豫园商城)→黄金广场→豫春路、豫园老街→九曲桥(北堍)、湖心亭→九曲桥广场、中心广场→文昌路(出豫园商城)→城隍庙大门</i></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i>.</i></h3> <h3>这儿,是豫园商城的“豫园新路”入口,端庄大气的“豫园商城”匾额高挂在入口处上方。</h3><h3>由于我当年每天早晨从家中(丽水弄)出发去城隍庙大殿前练太极拳,故几乎天天要经过此地。</h3> <h3>豫园新路上开着许多新照牌商店,我们大多不熟悉。在我的脑海中,只记着早先的一家: 丽云阁(扇庄)。</h3> <h3>走到豫园商城的北头第一个广场: 黄金广场。</h3><h3>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哈根达斯”!看来,洋品牌的“穿透力”,真强!</h3> <h3>景容楼,座落于黄金广场的南面向北。</h3><h3>这个位置,过去曾先后开设“玩具商店”、“新华书店”。现在,则是顶值铜钿的“老庙黄金”。</h3> <h3>黄金广场坐东朝西的新楼,是“九狮楼”。</h3><h3>南北向一长串的九狮楼,集中了许多生煎馒头、小笼馒头、各色面点等形形式式的点心店。</h3> <h3>他们在琢磨着: 这儿还算地势开阔,拍一张集体照吧!</h3> <h3>“童涵春堂”的正门,位于黄金广场的坐西向东。</h3><h3>我们决定在这儿拍集体照。</h3><h3>一方面,此处面朝阳光;另一则,我们一行中亦有一位“童涵春”后人。于是,我们请路人帮忙拍了一张全部22人的集体照。</h3> <h3>一谈起“老底子”,话语是意犹未尽。大家一路停停走走、甚至是停着不走。</h3> <h3>我跟大家说,要走九曲桥啦,跟着走,别走散了哦!</h3> <h3>走到九曲桥北头小广场。这里是人头济济,有的是忙着排队买门票进豫园、有的是忙着走上九曲桥看风景。</h3><h3>~有同学说,今天这儿的人太多了!</h3><h3>~我说,人真多的时候,你还沒见过哦!</h3> <h3>我倚着荷花池围栏,拍了一张正宗的九曲桥中段照片。</h3><h3>仔细看!在池畔的台阶上,有一只大白鹅!</h3> <h3>走到九曲桥中段,湖心亭茶楼。</h3><h5>湖心亭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原系明代嘉靖年间由四川布政司潘允端所构筑,属豫园内景之一,名曰“凫佚亭”。</h5><h5>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在凫佚亭旧址上改建成“湖心亭”,作为布商行人聚会议事之场所。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开设茶楼,初名“也是轩”,续改为“宛在轩”,现仍恢复“湖心亭”旧名。</h5><h5>这座200多年前的古建筑,楼内两层楼面,装饰得古色古香,红木桌椅,壁陈字画,宫灯高悬,铜盂低置,环境极为幽雅。整个建筑的外表更是飞檐翘角、玄瓦朱窗,巍峨屹立于九曲桥荷花池中央。湖心亭茶楼不仅是豫园商城的标志,也是老上海的标志。</h5><h3>看呵!这只大白鹅仍在和游人嬉戏呢!</h3> <h3>在湖心亭茶楼门口,我指着荷花池和同学们说,我小时候,看到这儿有一个名叫“李平书”的铜像的。他们都说沒印象。于是,我写上下面的内容: </h3><h3>湖心亭茶楼的旧照片(网上下载)。</h3><h3>可以看到,荷花池中矗立的李平书铜像(照片右边),与茶楼的正门遥遥相对。</h3> <h3>这就是我曾经在九曲桥上看到过的李平书铜像。(下载网络老照片)</h3><h5></h5><h5>1911年(辛亥年)11月3日,为响应武昌起义,革命党人陈其美等发起上海光复之役。</h5><h5>是时,以李平书为会长的上海商团公会,组织各业武装商团协助陈其美率领的敢死队攻下道台衙门、县署及江南制造局。</h5><h5>上海光复后,李平书担任民政总长兼江南制造局局长,主持实施拆城墙、填濠沟、筑马路等,致使上海城厢内外面貌大为改观。</h5><h5>1927年,李平书病逝。为纪念他的功绩,上海各界倡议建立李平书铜像。铜像于抗日战争前夕塑成,立于南市救火会大楼内。八·一三淞沪抗战南市沦陷前夕,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铜像极易会被日寇所毁,遂将铜像埋于救火会大院地下。</h5><h5>1945年抗战胜利后,铜像被挖出移至老城隍庙荷花池九曲桥畔,与湖心亭茶楼正对面。</h5><h5>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李平书铜像被移至蓬莱公园内。在十年“文革”动乱中,铜像被当作“四旧”清除,不知去向。</h5> <h3>现在荷花池的这片水域比较开阔,水面上站有“荷花女”雕像。</h3><h3>池水中,成群的锦鲤鱼在游动;台阶上,有鹅鸭在嬉戏。整个画面,看上去挺悠闲的。</h3> <h3>这张照片,是热闹的九曲桥上所看到的最悠闲的镜头: </h3><h3>湖面上: 乌篷船的左侧、湖心亭茶楼,船的后面、绿波廊,船的右侧、可见正在觅食的水鸭与锦鲤。</h3> <h3>九曲桥南头的荷花池一角,是锦鲤鱼最为集中的场所。你看,水波荡漾中密集穿梭的锦鲤,多么壮观!</h3> <h3>桥上有那么多游客你来我往.,还能拍到这样一张单人照,也真是不容易哦!</h3> <h3>再上传一张九曲桥南堍的景象。</h3><h3>从这儿走出九曲桥,就到了人声鼎沸的“九曲桥广场”了。</h3><h3>照片右边的高楼,就是广场西边的“挹秀楼”。</h3> <h3>在挹秀楼门前站着的两位老同学,看着九曲桥广场上密集的人群,两眼一愣一愣的。</h3><h3>此时,他们是否想到一句“网红”语言: 人气爆棚!</h3> <h3>在“九曲桥广场”的南面,是体量庞大的“和丰楼”。它面向九曲桥广场的一边,开设有“松运楼”、“宁波汤团店”等。</h3><h3>和丰楼的北立面,朝向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和丰楼的西边(照片中停有一辆大巴处的右边),是“皕灵楼”。</h3> <h3>我和同学们说,“松运楼”这个位置,原先是“光明绣品花边商店”和“上海五香豆商店”。</h3><h3>两位女同学说,我们在这儿照上一张!</h3> <h3>走到这儿,我说,现在的“宁波汤团店”、“上海五香豆商店”,占了以前的“桂花厅(点心店)”和“绿叶照相馆”的地盘。真的是搞大了!以前,“五香豆店”在此地的西边;至于“宁波汤团店”,它可是缩在另外一个“角落里”哦!</h3><h3>同行的同学说,“宁波汤团”以前在哪儿啊?</h3><h3>我说,待会走到了,我指给你看!</h3> <h3>在挹秀楼与皕灵楼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百翎路。</h3><h5>记得早年间,在百翎路通向旧校场路的这一段,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鸟市。</h5><h5>由于鸟市集中在百翎路一带,因此湖心亭等茶楼上,每天有一批携了鸟笼来的老茶客,边喝茶、边聊“养鸟经”。有的“老手”,甚至一个人会带上十多只鸟。</h5><h5>待到秋初,百翎路上会出现许多斗蟋蟀的摊子和卖金铃子的担子。这期间,整个百翎路到旧校场路这一段,终日是人流踊挤、鱼龙混杂,可谓是一派“乱轰轰”的景象。</h5> <h3>现在百翎路上的游人不多,三位老兄弟赶紧来了一张合影。</h3> <h3>九曲桥广场的东首,则是大名鼎鼎的“绿波廊”。</h3><h5></h5><h5>绿波廊酒楼创业于1979年,其原址是明嘉靖(1559年)潘氏豫园西园楼阁轩厅。民国十三年夏(1924年)该地开设茶馆,取名“乐圃廊”。1979年改名为“绿波廊餐厅”。</h5><h5>“绿波廊”寓意“春水绿波诗意浓,回廊朱阁景情媚”,遂邀请上海文史馆馆员田桓先生题写了店招。1991年,绿波廊扩大后改名为“绿波廊酒楼”。</h5><h3>绿波廊系三层仿明清建筑,青瓦朱栏,古色古香,与湖心亭相映成辉。宾客们倚窗就座,九曲桥尽收眼底,碧波绿水,令人心旷神怡,平添了不少饮食情趣。</h3> <h3>在绿波廊南侧面的对面,我们走进了文昌路。</h3><h3>文昌路的北头,自1号开始到17号,都是“绣娘丝绸”的店面。</h3><h3>要知道,文昌路1号,曾经一向是老城隍庙地区的“一号影楼”~“大新照相馆”呵!</h3> <h3>同学们走到这儿,我请大家稍微集中一下。</h3><h3>我说,刚才我讲到“宁波汤团”以前是缩在“角落头”的,那是在哪里呢?喏!请看~</h3> <h3>这里,“绣娘丝绸”尽头处的半个门面(照片的左边),就是曾经开了几十年的“宁波汤团店”!<br></h3><h5>记得我小时候,常常挤在大人的前头,看着大玻璃后面的阿姨,手捏着一盅湿糯米粉,把一粒黑洋酥芯子裹进去一“搓”,一个猪油汤团就成了!应该说是这家店生意实在太好、店堂又实在太小,于是就搬迁到九曲桥广场去了。</h5><h3>照片中间的“丰汇珍珠”(文昌路19号),是从宽阔的木楼梯上去的。</h3><h5>过去,这楼上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阎罗殿”。吐着长舌、手拿锁链镣铐的“黑无常”“白无常”,十八层地狱的“煎熬油锅”“石磨人头”……常常看得我晚上做恶梦,然而是看了还要看。“文革”中,“阎罗殿”被封存了,现在这些东西是否还在,我沒打听过。</h5><h3>照片右边的一间“上海梨膏糖”门面,过去是“宏声乐器商店”。</h3><h5>它除了出售少量的长笛、小号等西洋乐器之外,主要卖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当然,陈列品种最多的,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敦煌牌”乐器。</h5><h3></h3> <h3>上传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h3><h3>这就是以前的“宁波汤团店”。照片的右边,能看见正在搓汤团的女店员。照片的右上角,显示是“文昌路13、15、17号”。</h3> <h3>俗话说,“走走看看城隍庙,奶油五香豆加梨膏糖。”</h3><h3>虽然坊间有说,现在的五香豆、梨膏糖,沒人要吃了。我看到,买的顾客,还是挺多的哦!</h3> <h3>我指着这个角落说,老早子,这里还有一个“豫园地段医院”呢!</h3><h3>同学们感到奇怪: 这么个“螺蛳壳”的地方,还能开医院?</h3><h3>我说,我当年的一个邻居,就是专门天天踏“黄鱼车”,给医院送蒸馏水的。</h3> <p>华宝楼、天裕楼。</p><p>顺着文昌路的梨膏糖商店往南,只见右手边又出现一个广场,这就是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p><p>中心广场的南边,是“华宝楼”。顾名思义,物华天宝。华宝楼上有“书局(书店)”等,挺雅的。</p><p>广场的西边,是“天裕楼”。一个大型的“著名品牌”购物商场。</p><p><br></p> <h3>和丰楼、畅熙楼。</h3><h3>中心广场的北边,是“和丰楼”(它的东边,可隐约看到“畅熙楼”)。</h3><h3>和丰楼,号称集聚了天下美食。我曾到此楼上上下下兜了一圈,确实,中国天南海北的吃食,它这儿都有。难怪,一帮“吃货”们大都喜欢涌向和丰楼。</h3> <h3>现在讲讲文昌路(见照片左)。</h3><h3>城隍庙大殿西面,有座文昌殿,供奉文昌神(文曲星)。旧时的学子在科举前都会去文昌殿烧香,祈求高中。文昌路,由此而得名。</h3><h3>我国数学界著名的苏步青教授,曾特意为文昌殿撰“文柄持衡看斗转,昌言下拜见河清”对联。将“文昌”两字安于句首,颇有意境。</h3><h3>在文昌路“上海梨膏糖商店”南门的对角处,有一棵百年银杏树。这就是当年的“豫园地段医院”院址留下的“标志”(见照片右)。</h3> <h3>为了使你能更清楚的看到这棵古银杏树与梨膏糖商店的相对位置,我特地拍了这一张近景照片。</h3> <h3>从这个位置向东看,对面就是梨膏糖商店。</h3><h3>忆及此地: 我上传一张老照片,早年的梨膏糖商店。</h3> <h3>文昌路此地入口处的“文昌”匾额,出自已故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高式熊之手。</h3><h3>高式熊老先生擅长篆刻,是海派金石的代表人物之一。</h3> <h3>走进文昌路,可以看到,地面铺的是别有特色的云纹石板,寓意着踏足者“平步青云”。</h3><h3>如今的文昌路,以“银杏树下的守艺人”为节点,由北向南,上海印象、汉字生活馆、红楼梦精雅生活馆、江南绣园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文创小店汇聚,形成了独具历史文化气质的文创街区。</h3> <h3>文昌路南端入口的这块“龙门”的牌匾(照片左),出自高老嫡传弟子陈标先生之手。</h3><h3>文昌路街头、街尾两个牌匾“文昌”和“龙门”,寓意“一登龙门,文运昌隆”。</h3><h3>历史上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对于旧时想踏入仕途的平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h3> <h3>城隍庙的正门。</h3><h3>上海人口中说的“白相城隍庙”,一般就是指“逛豫园商城”,而不一定走进庙里。</h3><h3>若是去城隍庙敬香、拜见城隍老爷,那是决对不会说“白相”两个字的。</h3><h5>我早年住得离城隍庙较近,在农历大年夜晚上,往往是吃好年夜饭后,先是在家喝茶聊天嗑瓜子。待到近半夜时分,楼上楼下的阿姨外婆们一声呼唤,大家穿戴整齐、扶老携幼,跑去城隍庙。</h5><h5>此时,家离老城厢较远的游客们已然退场回程。我们虽是成群结队跨进大殿烧香跪拜,倒也不觉拥挤、尚能从容行事。</h5><h5>从庙里出来后,整队老老小小还可去九曲桥兜一圈,一帮“小居头”还会吃到大人们慷慨买的“零食”。</h5><h5>这一切,也许是应了“近水楼台”之便吧!</h5> <h3>城隍庙正门远景。照片中,可见城隍庙大门东侧高耸的“相爷府”。</h3><h5>今年年前的腊月廿一(公历1月26日),我与几位老友相约去逛豫园,顺便去了一趟“相爷府”顶楼天台,坐坐聊聊。</h5><h5>嚯!在这个天台上,举目望去,豫园商城的整体景色,绿叶丛中的红栏青瓦、飞檐楼角,尽收眼底,看得真是舒服!</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i>三、接着,我们行进的路线是:</i></h3><h3><i>方浜中路→馆驿街→三牌楼路(“阿大面馆”)→安仁街→古城古园(森林茶室喝茶、园中漫步观景)</i></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3>馆驿街。与方浜中路垂直,只有五十来米长。看这张照片,馆驿街北起方浜中路,南至照片中的此地、昼锦路口就结束,它的前面延长线,是三牌楼路了。</h3><h3>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原先,馆驿街与三牌楼路是在昼锦路口错开的。后来由于路面拓宽,馆驿街拓了西半爿、三牌楼路拓了东半爿,于是两条路近乎就连成一条直线了。</h3> <h3>位于昼锦路馆驿街口的“宜必思酒店”这个地方,早年曾经是“上海市文建中学”的位置。</h3><h3>我们今天有一位同行者,初中时(1962年~1965年)求读于“文建”。他看到此楼,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的青葱岁月。</h3> <h3>文建中学,原先由上海糖业公会所办。其校舍曾设在豫园内,后迁至昼锦路。1965年,为支援当时划入南市区的浦东地区教育,学校迁至浦东塘桥。2001年,学校迁至浦东浦建路。</h3><h5>上海市文建中学原名为上海市糖业中学,创办于1948年9月,为旧上海唯一一所由行业同业公会创办的私立中学。</h5><h5>1955年10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到来,文化建设高潮随之而来,又取“文德载道,建勋承业”之意,遂将糖业中学改名为文建中学,由学校由私立改为公办。</h5><h5>从这里走出了如唐家璇、王森浩、强伯勤、曹天予等治国栋梁和科技精英。2002年,学校被命名为“浦东新区历史名校”;2006年,学校率先成功转型为纯高级中学;2007-2009年学校顺利完成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工作;2012年学校被命名为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h5> <h3>位于三牌楼路39号的“阿大碗面”。我们一行的午餐,是在此地解决的。</h3><h5>“阿大碗面”开了很多年,也算是老字号的本帮点心面馆了。别看门面稍显破旧,但口味让人大感惊艳,能开在各种小吃店林立的豫园附近,当然自有其特色。</h5><h5>来这儿的不但有附近的居民,还有各地游客。在这吃碗面再点上几两生煎从价格来说也较为实惠,而且这里的生煎特别用小笼包的方法做出来,底既黄又松软酥脆,满满一肚子的汤汁带着微微的甜鲜味,味道果然与众不同。<br></h5> <h3>照片: 方浜中路光启路口的“古戏台”~玄扈台。</h3><h3>用过午餐后,按计划,下午的活动是去福佑路上的“古城公园”茶室喝茶。</h3><h3>于是,我们顺着三牌楼路馆驿街回到方浜中路。同学们以为要穿过豫园商城去福佑路,我说,走另外一条路!~安仁街!</h3><h3>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往东多走几步,先去看看方浜中路光启路口的“玄扈台”!</h3><h5>这个“古戏台”,实际上是本世纪初建造的仿古戏台。由于戏台建立在光启路口,便依照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字~“玄扈”,来起戏台的名了。</h5> <h3>照片: 方浜路安仁街口。</h3><h3>看过“玄扈台”后,我们马上折回了安仁街,由南向北走向古城公园。</h3><h3>安仁街,是紧贴豫园东围墙的一条南北向小路。</h3><h3>这条街相当悠静,平时行人也不多,我们一行22人缓慢走走,权作是“饭后百步”。</h3> <h3>整条安仁街,走起来确实舒服!</h3><h3>我们一路漫步向北走去,路上只遇见一小队旅游者。看来,这个领队,也是位熟门熟路的“老党”!</h3> <h3>不多一会儿,我们就走到了福佑路。</h3><h3>照片中这个墙角,左边是安仁街、右边是福佑路。</h3> <h3>照片: 福佑路安仁街口,古城公园5号门。</h3><h3>上一张照片的对面,就是古城公园。</h3> <h3>古城公园,位于上海古老的江南名园豫园的北边、新北门至老北门的老城厢内缘。</h3><h5>它是一个东西向的哑铃形区域,整体可分为A、B、C三个区块。东侧和北侧以人民路为界、南临福佑路。A区东起人民路新开河路、西至安仁街; B区东起丽水路、西至河南南路; C区东起河南南路、西至旧仓街,A、B、C三区块共计占地面积61958平方米。</h5><h5>古城公园工程于2002年2月10日开工,同年5月31日竣工。公园建设采用现代园林表现手法体现“古”与”新”的结合与过渡。以丹凤楼、钱业公所、民居缩影等景点反映上海传统文化历史,以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广场及人行步道等景点(主要集中在A区)为市民提供休息及活动场所。</h5><h3>我们平时所说的古城公园,主要是指它的A区。</h3> <h3>照片: 我在古城公园内的“沪南钱业公所”门前。</h3><h5>沿着公园里的竹林信步而行,你会忽然发现一青砖绿瓦的高墙大院。正门墙上的两个壁雕不同寻常:大圆框内,笑呵呵的财神站在小方框中。这就是旧上海最具盛名的沪南钱业公所。</h5><h5>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原为申城钱业界议事与酬神场所,其原址在老城厢大东门外北施家弄133号。它是沪上最早的“银行俱乐部”和早期金融发展史的实物遗存,也是现代金融银行制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自有的金融体系发展史的明证。</h5><h5>古城公园建造时,钱业公所“动迁”于此地。</h5> <h3>照片: 古城公园内的“丹凤台”。</h3><h5>令人感到匠心独运的是,造园者在原上海老城厢的“丹凤楼“处,搭建了一个“丹凤台”,台上一小段城墙耸立,颇有古城墙的气韵。拾级而上,跨上“丹凤台”,极目四望,只见古城公园内景色鲜明,游人如织,“城”外的新开河路、中山东一路上车水马龙,浦西外滩连片的近代建筑赫然入目,更引人入胜的则是浦江对岸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现代超高层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一派上海大都市所独具的现代化风貌。</h5><h3>丹凤台,位于靠近人民路新开河路交叉口处的古城公园内。</h3> <h3>照片: 《直观新宇》石牌坊。</h3><h3>牌坊位于公园内靠福佑路一侧的东头,面朝浦江、端庄古朴。&nbsp;</h3><h5>该牌坊以联点景,一联是“坐听流水曲音雅,仰看摩天意气舒”,另一联是“虚意静象含包绵延历史,揽英接芳昭示磊落未来”,坊额题刻“直观新宇”四字。诗意地阐述了古城公园以虚对实,建立时空走廊,连接古老豫园和陆家嘴现代建筑群的理念。</h5> <h3>老同学、老兄弟的合影。</h3><h3>~怀旧过去的年代,拥抱现今的世界!</h3> <h3>尽管已都是七旬老人,相聚在一道,仍是像十七岁时那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h3> <h3>几位同学,回想起当年初相识时的情景,心中有无限的感慨。</h3> <h3>古城公园森林茶座。</h3><h3>这种“茶叙”的形式,十分适合我们的聚会。喝喝茶、聊聊天,即使走动、偶尔高声,都不妨碍周边他人。</h3> <h3>喝茶聊天的间隙,同学们仍不忘仨仨俩俩的在公园内拍照留影。</h3> <h3>这里的环境真不错!多拍几张,留个纪念!</h3> <h3>不知不觉中,三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哦!</h3> <h3>~怎么样?今天的聚会高兴不?</h3><h3>~真好!下次再继续!</h3> <h3>离开古城公园前,全体22位老同学,依次站好,又认认真真的拍了一张集体照!</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h3><h3><b>去年的4月13日与7月16日,我先后写了《我的“老北门”和“老城隍庙”》的(一)与(二)两篇。</b></h3><h3><b>文章陆续发表于《美篇》APP及朋友圈后,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评论及点赞。上海著名的“公众号”-《上海老底子》,也在今年的1月13日予以转发了这两篇文章。</b></h3><h3><b>这次,我们一帮老同学发兴再游这块地方,主要还是想重温一下上海老城厢的深厚历史文化。</b></h3><h3><b>晚上回家后,感觉仍是游兴未尽,促使我提笔写下《我的“老北门”和“老城隍庙”》(三),以飨各位读者。</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撰文: 孺子牛,初稿于2019年4月13日。</b><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定稿于2019年4月27日。</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 摄影: 晓真、 子衡、 孺子牛。</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