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国子监街呈东西走向,因孔庙和国子监坐落其中而得名。国子监街是北京仅有的一条保有四座古牌坊的街路。</h3> <h3>孔庙大门旁的这通下马碑是北京城内现存古下马碑之一。</h3> <h3>孔庙与国子监相邻,为左庙右学,典型的“庙学合一,庙学一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开创的儒学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 孔庙与学校合建一处是古代教育的突出特点。</h3> <h3>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中国第二大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场所。</h3> <h3>先师门。先师门始建于元代,是进入孔庙第一道大门,虽经历明清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着元代斗拱稀疏硕大、造型古朴简约的建筑风格。</h3> <h3>进士题名碑。进入先师门,便是第一道院落,院落两侧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共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h3> <h3>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考中者称进士,分三甲发榜,发榜名次用黄纸书写,张贴公布,称为金榜,也称“皇榜”。</h3> <h3>凡金榜题名的进士,按名次镌刻在进士题名碑上,竖立在孔庙内,以激励学子们用心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仰望碑面已经无法辨认的字迹,不由感慨清代诗人赵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句……</h3> <h3>孔庙进士题名碑,始立于元朝,元代保存至今的进士题名碑仅有这三座,为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所发现,即:编号83、编号84、编号85。其中,编号85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科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元代进士题名碑。</h3> <h3>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科(编号023)。这是明代最后一座进士题名碑。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庚辰科科举考试后,崇祯为了招揽人才,将下第举人史惇等163名和贡生吴康候等100名留作特用,但当对这些人是否能享受进士的待遇尚存争议,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帝才同意刻碑。碑额篆书“赐特用题名记”,碑身《赐特用题名记》碑文。</h3> <h3>清顺治三年丙戌科(编号130)。这是清代第一座进士题名碑。清朝定都北京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首次开科取士,题名碑为康熙年间补刻,此碑在所有进士题名碑中是体型最大的一座。</h3> <h3>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编号061)。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进士题名碑。清政府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结束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便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h3> <h3>王阳明,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大儒,特别是他所开创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家,也是近五百年来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后人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四圣”。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圣人。非常欣赏王阳明《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h3> <h3>大成门前台基下东西两侧各竖一座元代石碑,这是孔庙内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元代碑。东侧竖立着元代“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加号碑(1336年立),记载着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 的诏令,这是历史上给予孔子的最高封号。西侧竖立着“加封先圣父母及圣配夫人、颜曾思孟四子碑”(1356年立)。</h3> <h3>大成门前台基上东西两侧的石鼓旁各竖立一碑,东侧碑文记载乾隆年间重刻石鼓的经过,西侧碑文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韩愈之作品《石鼓歌》。张照草书,苍劲有力,刚柔相济,属难得的书法珍品。图片为西侧“石鼓歌碑”。</h3> <h3>大成门前孔子塑像</h3> <h3>大成门。大成门汉白玉台基,黄瓦庑殿顶,中为雕龙丹陛。大成门前廊庑悬钟、置鼓各一。 每逢春秋,皇帝祭孔钟鼓齐鸣,百官就位,庄严肃穆。</h3> <h3>进入大成门,院内青瓦铺地,苍松翠柏,古树苍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浓荫掩映着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御制记功碑亭,除一座明代碑亭为红墙绿瓦外,其余各座皆为红墙黄瓦歇山顶。碑亭内石碑高大,字迹清晰,龟趺精美,雕工生动,都是典型的御制丰碑。</h3> <h3>清雍正年间,皇帝亲临孔庙祭孔的赞颂孔子碑——仲丁谐祭文庙诗。</h3> <h3>触奸柏,院内众多古树中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700年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了他的乌纱帽。后人说此树有知可辨忠奸,称之“触奸柏”。</h3> <h3>砚水湖,院内御道西侧的古井,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满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文人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如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清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h3> <h3>院落东西两庑,原是放置历代先儒哲人从祀牌位之处,现两庑正在举办“大哉孔子”展览,成为对外宣传的场所。</h3> <h3>大成殿。始建于元代,后毁于战火,明永乐年间重建,清光绪年间扩建。大成殿是孔庙中心建筑,祭祀主殿,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殿前丹陛为青石浮雕,雕刻二龙戏珠,雕工精致,气势磅礴。祭孔作为国家典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孔先河。祭孔以颂扬孔子生前业绩为主,集礼乐歌舞为一体,体现礼仪宏伟气势,保留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h3> <h3>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九位皇帝所书的赞颂孔子的四字御匾。其中,前八个匾额均为皇帝御笔亲书,而最后匾额因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尚年幼,为南书房翰林代书。</h3> <h3>殿内正中陈设木龛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神位”,龛两侧红柱上是乾隆帝御笔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h3> <h3>殿内左右两边设有配享复圣颜子(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子(孔伋)、亚圣孟子(孟轲)的牌位,称为“四配”。“子”为他们的尊称,“配”是在祭祀时陪同被祭之意,只有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才能有此待遇。左上匾额咸丰帝御书“德齐帱载”,右上匾额同治帝御书“圣神天纵”。</h3> <h3>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额。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廉将清代的匾额全部取下,并于第二年将黎元洪手书匾悬挂殿内正中(原为康熙帝“万世师表”匾额)。1984年,大成殿重新开放,将清帝御笔匾额复原展示。康熙帝的“万世师表”匾额没有恢复原位,而是悬挂于大成殿外正中门楣之上。</h3> <h3>雍正帝御书“民生未有”;嘉庆帝御书“圣集大成”。</h3> <h3>乾隆帝御书“与天地参”;道光帝御书“圣协时中”。</h3> <h3>光绪帝御书“斯文在兹”</h3> <h3>宣统帝御书“中和位育”</h3> <h3>袁世凯“大总统令”匾额</h3> <h3>崇圣祠。孔子五代先祖木金父等的牌位曾供奉于此。明嘉靖九年(1531年)建成。崇生祠现在这里成为对外演示大成乐舞的场所。</h3> <h3>《大成礼乐》是以传统礼乐为素材,集乐曲、乐舞、吟诵三位一体的演出,将音乐、舞蹈与中华礼仪结合,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每日上下午都有演出。</h3> <h3>持敬门。孔庙与国子监间相通之门,意为从国子监进入孔庙祭祀孔子时要心怀崇敬之情。</h3> <h3>走进国子监。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元代,明朝永乐年间大规模修葺。国子监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h3> <h3>集贤门。集贤门是国子监大门,顾名思义,是聚集、培养贤能人才的地方。上方悬挂蓝底金字“集贤门”匾额。</h3> <h3>太学门。太学门是二门,两门之间构成国子监前院。走进古朴典雅的二门(亦称龙门),悬挂其上的“太学”匾额映入眼帘,穿越时空,学子至此,何等感慨,真可谓寒窗苦读“跳龙门”。</h3> <h3>琉璃牌楼。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楼,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楼,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楼。</h3> <h3>牌楼正面上方匾额“圆槁教泽”,系乾隆御笔。</h3> <h3>牌楼背面上方匾额“学海节观”,系乾隆御笔。</h3> <h3>牌楼背后东侧有一造型,它意味着读书人最高的理想——独占鳌头。</h3> <h3>辟雍。辟雍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是清代帝王的讲学之处。始建于乾隆年间,坐北朝南正方形,四角攒尖重檐顶,黄琉璃瓦,上有鎏金宝珠,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六大宫殿之一。</h3> <h3>“辟雍”二字为乾隆皇帝专为辟雍大殿而题。“辟雍”一词源自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曾多次出现。《诗经》中的“辟雍”被描绘为一个四周为水环绕的场所,周天子及贵族在此演示钟鼓礼,和谐融洽。匾额精美典雅,庄重气派。上边框三条龙,左右边框各两条,下边框为二龙戏珠,九条金龙穿梭在祥云之中,逼真生动,栩栩如生。</h3> <h3>皇帝来此讲学叫“临雍”,殿内设龙椅、龙屏等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自康熙帝起,每位皇帝即位都要来此讲学。乾隆帝是唯一一位在国子监讲两次学的皇帝。一次是登基时在“彝伦堂”,另一次是在“辟雍”建成后,登基50年举行的规模盛大“临雍”讲学。乾隆御笔匾额和楹联。</h3> <h3>殿内正中匾额“雅涵於乐”系乾隆御笔。“雅涵於乐”意为在辟雍作乐,钟鼓齐鸣,深入体会,反复玩味,以德圣人之道。</h3> <h3>殿内面北匾额“涵泳圣漄”系道光帝御笔,与“雅涵於乐”相对。“涵泳” 有深入领会之意,匾额大意为反复玩味圣人之道,体会其中内涵。</h3> <h3>殿内东侧匾额“万流仰敬”系咸丰帝御笔。 “万流”指各方面的人,万民。匾额大意为孔子之明道令天下的人都尊敬仰慕。</h3> <h3>辟雍四面开门,周廊环绕,廊外台阶之下环以水池,池周绕以汉白玉石雕护栏,四面架有石桥相通,这种古朴奇特的造型与彩绘辉煌的建筑称之为“辟雍泮水”,意境出自诗经鲁颂泮水。</h3> <h3>彝伦堂。辟雍北面为彝伦堂,元代名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之所。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讲学。</h3> <h3>彝伦堂前竖立着孔夫子的铜象。孔子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h3> <h3>匾额“彝伦堂”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h3> <h3>彝伦堂前的灵台也称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集会和上大课的地方。</h3> <h3>彝伦堂的东西两侧有二厅六堂:东为绳愆厅、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博士厅、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每堂11间,共66间。元明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想来都曾在此学习过……</h3> <h3>绳愆厅。绳愆厅是训导和惩戒违规师生的行政管理机构。愆(qian)</h3> <h3>博士厅。博士是国子监掌管教学的官员。博士厅是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也是博士办公的场所。历史上著名学者虞集、袁中道、孔尚任等曾在此办公。</h3> <h3>明清两代,殿试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是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后在太和殿宣布登第进士名次。</h3> <h3>赵秉忠状元卷为明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h3> <h3>康熙御笔满汉文考题</h3> <h3>敬一亭。建于嘉靖七年,为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场所。</h3> <h3>国子监古槐。据史料载,北京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已经有700多年。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人们把槐树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可以考中高官之意。</h3> <h3>历史多久远,除留在史册上文字,还有见证沧海桑田的古槐。每一颗古槐都有故事……</h3> <h3>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此槐形似刘墉(其绰号刘罗锅),故得名“罗锅槐”。</h3> <h3>复苏槐。国子监中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就是复苏槐,两颗主干,似孪生。传说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明末此槐已死,清乾隆十六年时,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正恰逢乾隆生母六十寿辰,乾隆作《御制国学古槐诗》,古槐由此得名。</h3> <h3>柏上桑。相传此柏植于元代,后树干中心空、粉尘堆积,飞鸟衔桑椹于树上不慎坠入空心中,又长出桑树,因此得名“柏上桑”。</h3> <h3>东碑亭。此碑四面均刻文字,比较特殊。</h3> <h3>碑正面汉文《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为乾隆御笔所书。</h3> <h3>西碑亭。</h3> <h3>碑正面满文《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为乾隆御笔所书。</h3> <h3>乾隆石经。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年间钦命动工刻石,历经三年刻成,共计189通,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十三经,是当时朝廷提供的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h3> <h3>蒋湘帆,一次参观西安碑林发现“开成石经”出于众手杂书,既失校核,又混乱不齐,便决心手书一部“十三经”,于雍正年间开始书写,到乾隆年间完成,全部小楷,十二年时间,62万余字。他去世后,其手稿被地方官交给乾隆帝,乾隆根据此槁,重新编校刻石。</h3> <h3>康熙御笔大学碑。“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重修齐家开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此碑为康熙手书,功力深厚,气势磅礴,苍劲有力。</h3> <h3>“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h3> <h3>在中国历史上,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是一种传统。最早从汉朝开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石经的经文,是历代朝廷选士的必读文本勒石刻经,树碑垂范,拥有不可比拟的尊崇的政治地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h3> <h3>十三经儒家经典碑林。从孔子到儒学再到经学,这一切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命运。</h3> <h3>紫藤花盛开,紫藤攀援缠绕古树,花穗垂下,散发清香,极致诗情与浪漫。“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蜜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