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之美

李环宇

<h3>  画像石(砖)是用浮雕的手法将画像刻在壁上或刻成模子印在砖上作为装饰。画像石(砖)在汉代的宫殿、苑囿中多有运用,以墓室中最为丰富。</h3><h3> 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东汉时的河南南阳地区,几乎遍地皆是。汉画像石的分布地区,除河南外,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及陕西北部皆有丰富的遗存。画像砖西汉时多分布于河南、陕西,东汉时集中在四川。</h3><h3> 汉画像石(砖)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刻画,也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展现了汉代地主阶级富足享乐的生活,描绘生产劳动的场面更是随处可见,几乎汉代的百业在画像石(砖)中都有反映。成为人们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生产水平和阶级关系的重要资料。</h3> <h3>  嫦娥奔月图 1964年出土于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存南阳汉画馆。汉画像石中一女子人首蛇身,面部表情兴奋欢快,面向月轮作飞升状。周围有众星云气妆 点缭绕。画的左边有一圆月,月内有蟾蜍。应合了南阳人张衡著《灵宪》一书云“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h3> <h3>  鱼车出行图 东汉,南阳王庄汉墓出土,前面有两个执盾的武士引路开道,中间是四鱼驾驭的带顶车,车轮是涡旋状云气,车上坐着驭车手和乘坐者,乘坐者应该是墓主人,车两旁有两条鱼护驾,后面还紧跟着两个骑鱼的侍者随从。画面右部有三颗原点状的星象。鱼车飞驰在天界星空,升仙途中。</h3> <h3>  伏羲女娲画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阳市郊区出土。伏羲,传说中的东方天帝,是中国原始神话中的人类始祖神之一。曾发明捕鱼、狩猎,创八卦。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伟大的始祖神,有炼石补天,抟泥为人的神力。这两个神都担当了嫁娶及繁衍子嗣的职能,从而成为汉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伏羲、女娲画像就是人们祭神求子风俗的反映。</h3><h3> 伏羲、女娲汉画像石,据专家考证为东汉作品,该图中的伏羲、女娲均为人首龙躯,上肢为人的两臂,下肢为龙的两爪,下身有鳞甲,都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伏羲头戴汉流行的“梁冠”,前面一梁高耸,顶上一片后倾,身着先秦惯之的儒服大袍,女娲则是一派入时的贵妇形象,高冠垂髻,束袍大袖。</h3> <h3>  蹶张 以脚踏强弩,使之张开。谓勇健有力。《史记·张丞相列传》:“ 申屠丞相 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裴駰集解:“ 徐广曰:‘勇健有材力开张。’ 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h3> <h3>  月神捧月 东汉,刻的是传说中的始母神女娲捧着一轮满月。</h3> <h3>  牛郎织女图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河南省南阳市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发掘出一块55×140厘米、刻有牛郎织女图像的汉代画像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画像石上有表现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因为远在《诗经》时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经形成,如《小雅·大东》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另有古诗“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诗句,而且今天有专家考证,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就在南阳城西牛家庄。</h3><h3>  该画像石不仅仅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用石刻的图像反映了天文星象的位置,使后人对星座的分布一目了然。这块画像石的右上角刻有牛郎的形象——一个小牧童回首持鞭牵引着一头牛。与之相应的在牛郎上方还刻有三星相连的“牵牛星座”,三连星在牛宿的上面,恰恰与“河鼓三星在牵牛北”这句话相吻合。另外在画像石的左下角用连线刻成房子状象征织室,里面跪坐着头挽高髻的织女。从画像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的南阳黄牛是一样的。画中部刻一虎,中国传统天文体系西方称之“白虎”,虎背有三星为其星象标志,左上部环绕玉兔的七星是二十八宿中的星宿“毕宿”。这一画像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与天文星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h3> <h3>  投壶图 投壶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h3><h3> 《投壶图》画中刻一壶,壶旁置一酒樽,宾客二人抱数矢轮番投壶,投中者赢,不中者输,输者罚酒。画左有彪形大汉被一侍者搀扶,观其形象便知他是一位败下阵来的醉汉;画右一人当为司射(裁判),正在履行其监督职责。<br></h3> <h3>  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武翟山北鹿武翟山村,又称武梁祠或武氏祠,系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晩期武氏家族的墓地。武氏是当时官宦地主家族,多人在朝为官,均官至千石,权倾一时,家产万贯,钟鸣鼎食,墓群由武氏后昆斥巨资兴建,仅门观石阙与石狮两项就耗资近二十万,可见工程之浩瀚,石刻画像作品由当时顶级工匠孟孚,李弟卯等人完成。</h3><h3> 武氏墓群石刻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石雕艺术的重要历史文献。它还再现了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及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市井百姓的活动场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杀鸡剥狗,提水和面,酒肆作乐,弦歌舞蹈,闲情对弈,还有浣纱织布,农夫耕作,围场狩猎,男女相会等场面。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宛如一幅石雕版的清明上河图,但它比宋代张择端的作品早了一千二百年,其历史价值更加弥足珍贵。</h3> <h3>  管仲射小白 在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上层图像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中间一人左手举弓,右手前指,身后有两随从,面前一人倒地,身中一箭,身后一人举伞盖挡住倒地者。这就是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举弓者是管仲,倒地者是公子小白,举伞盖的是小白的师傅鲍叔牙。</h3> <h3>  荆轲刺秦王 画面中间为一巨柱,柱上穿透一带穗的匕首;柱下一匣,匣盖打开,露出一头颅;柱旁有半截袖子,是荆轲揪秦王时,秦王使劲挣脱撕下的;柱左为被御医夏无且抱住的荆轲,两手扬起,头发甩开;柱右为秦王,大步躲避并回首观望。地下仰卧一人,为吓倒了的秦舞阳;一武士在秦王右方,正执剑盾不知上前还是退后的踟蹰为难之中。</h3> <h3> 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两人皆是人首蛇身,下体交尾,分执规矩,共管乾坤,两人像旁饰以小儿像。</h3> <h3>  武氏祠黄帝石刻像 陕西黄帝陵黄帝雕像是以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轩辕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参考有关图文史料,充分听取专家学着意见,吸收借鉴中国传统雕刻及现代写实雕塑的艺术手法,轩辕殿中轩辕黄帝沉稳站立,神情专注,举止亲切庄重,冠带简洁,服饰古朴,冠带简洁,行进间讲话姿势,左手指前,步履向东又回首西望,抬臂扬手,举止亲切,庄重伟大,呈现出轩辕黄帝纵观古今、令人景仰的恢宏气概。</h3> <h3>  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石室(武荣祠)龛室东壁画像</h3> <h3>  战争图 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石室(武荣祠)西壁画像</h3> <h3>  白集汉墓 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白集村,有一处东汉墓葬,人称白集汉墓。1965年由南京博物院清理发掘,是国内迄今不多见的祠、墓形制保存基本完好的东汉画像石墓,特别是其画像石表现力强、雕工精湛、保存完好,着实令人赞叹。祠、墓共有画像石24块,表现题材涉及神话传说、仙境祥瑞、活动场景、市井生活等,场景丰富,刻画生动,但用典不多。</h3> <h3>  乐舞六博图 东汉。沛县古泗水出土,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h3><h3> 石刻两面刻画。一面分三格:上格为乐舞表演,一人长袖起舞,一人倒立,两人伴奏(见图2)。中格刻二人在室内对博。下格中刻一树,树上挂有喂马的食具,驭马者正在喂马,右边刻一正面透视的轺车(见图3)。另一面分两格,各刻一凤鸟。周边饰幔纹、菱形纹。</h3><h3> 车马出行图(图4),为一轺车。</h3> <h3>  比武图 1957年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徐州汉画像艺术馆藏。</h3> <h3>  茅村汉画像石墓位于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在1952年即被发现,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东汉灵帝喜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地,也以墓穴中之汉画像石闻名于世。这个墓中前室、中室四壁都满刻画像,共有画像石18块。画像内容多表现神仙境界及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场景。所采用的雕刻技法都是减地浅浮雕。即在加工好的石面上,画出特象的轮廓,减去画面以外的部分,使画像作弧面状凸起,然后以细线勾勒细部,这是东汉时代徐州画像石最常见的一种雕刻技法,画像中的人物车马,形神兼备,反映出较高的艺术水平。</h3> <h3>  迎宾宴饮图 江苏铜山县洪楼祠堂。原图在徐州汉画像石馆。</h3><h3>  所刻划的是迎宾、拜谒、宴饮的情景。画分两格。下格是迎宾场面。客人身分非同一般,有轺车、扈从、大车为证。有高大壮观的庄园,门前是一对子母阙,主人身份当也非富即贵。主客对揖,手执笏板,互致敬意。</h3><h3>  上格刻两厅堂,堂中帷幕高张,案上酒具罗陈,男女主客按左右分坐在两厅堂中,进餐交谈。厅堂外面,有十余个仆从随时听候呼唤。建筑物上面瑞鸟翔集。边上饰有菱形纹。画面反映了门当户对礼尚往来的富家势族待人接物的实况。</h3> <h3>  炎帝升仙图,源自徐州市铜山县苗山东汉墓前堂西门石刻,纵105厘米、横54厘米、厚10厘米,1956年发掘出土。</h3><h3> 上:月轮、玉兔、蟾蜍,意天人合一。</h3><h3> 中: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左手引凤、右手持耒耜,意功德升仙。</h3><h3> 下:神牛衔灵芝,意炎帝兼农业与医药之神。</h3><h3> 民间传说,炎帝尚有制陶、煮盐、牛耕、琴瑟等种种发明。所以此牛就是正宗的耕田水牛,蹭炎帝热度成神。</h3> <h3>  辅首衔环画像石 东汉晚期,高100厘米,宽99厘米,1960年出土于山东滕州市龙阳镇附近。画面分为两层: 上层刻辅首衔环,两侧刻凤鸟,鸟下有猴子,环中刻一正面双手向上的"禺强";下层刻两马相对,右马后有人拾粪,左马后有人扶仗而立。</h3> <h3>  牛耕图画像石 东汉,1962年陕北绥德县王德元墓出土,原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画面上,一根横木架在两头牛的胛背,两牛共挽一犁,两头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动感十足,姿态矫键,气完神足,形象逼真,亦非常传神,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朮上不可多得的耕牛形象;扶犁者更为突出,身高力健,扬鞭跨步,若力士巨人般的威风凛凛,有一种震慑画面的非凡气场;后边处于配衬地位的有一小人,亦步亦趋,全神贯注,手正伸入布袋掏籽点钟。整个画面浑厚大气,博恰和谐,有着超强的艺术表现力。</h3><h3> 《牛耕图》画面中可见,汉代耕犁的基本特征是:犁辕为独辕,长且直,辕前端直接与犁衡联结,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也正是西汉赵过行代田法, “用耦犁,二牛三人”的再现。</h3> <h3> 车马过桥画像砖 东汉,长45.5厘米、宽40厘米,1956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四川博物院收藏。</h3><h3> 砖为近正方形,浅浮雕。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下有桥柱四排。左端桥头为斜坡形,双马挽一四维有盖轺车疾驰过桥。车上乘二人,右前一人为御者,其左一人为吏人,车后一骑相随。此砖表现的汉代桥梁结构,为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h3> <h3>  弋射收获画像砖 东汉、纵39.6cm、横46.6cm。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此画像砖画面上部是弋射图,下为收获图,人物动态有同有异,起伏分明,画面富有韵律感。</h3><h3> 汉代人收获,与今人不同,是先割稻穗,然后芟草。图中前方二人正双手挥动大镰在割草;中间三人手持一种叫铚的小镰割稻穗;后一人肩扛手提,借送饭之机而将选好留种的稻穗带回去。</h3><h3> 弋射也称“缴射”。“缴”是一种叫“缕”的线,“缴射”,就是将系缕的箭射出去,然后再将箭及射中的东西收回。图中两个坐在池边的射手正张弓欲射飞起的凫雁,箭上系缴。在他们身边还放了回收缕的器具“角发”(为一个字“角+发”,因字库中无此字)。水池中有荷花、莲蓬,水中有游动的凫雁和大鱼,天空群鸟惊飞,各奔东西。在汉代,射猎并不一定都是为了谋生,也是上层社会一种主要的娱乐活动。此砖图像因其写实性强,为今天了解汉代社会的一些侧面提供了直接的、形象的材料。</h3> <h3> 收割播种画像砖 四川德阳出土,其画面内容以田野作背景,田边点缀三株树,田里无庄稼,有田埂;田里六人,前排四人,三人作收割动作(如图,局部),一人左手作用力状,似驱赶鸟雀;后排前二人,一人作收割状却无镰刀,后一人捧一小筐做播种姿势。反映了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r></h3> <h3> 制盐画像砖 东汉,纵36.5厘米、横46.8厘米,四川邛郏花牌坊出土。此图表现的是汉代四川井盐生产的汲卤、熬制过程,群山中,有一大口井,其上搭设木架两层,每层站有两人在以辘轳吸取卤水。卤水通过一根管道输送到灶上的牢盆中进行熬煮,灶下有人在火门外烧柴火,亦有人从山坡上走来。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br></h3> <h3> 辎车 汉代画像砖,四川成都出土。</h3> <h3> 车马出行图 长约40厘米,宽30厘米。2010年7月,青白江区弥牟镇国光村一施工工地发现了两处汉代墓群,经过考古人员清理,两处墓群共出土了20余处汉代砖石墓,其中一个墓群发现汉代墓葬18座,从中发现了大量陶器、铁器等生活用品。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发现的8块罕见画像砖,这些画像砖上面分别有车马出行、河边垂钓等生活场景浮雕,也有兵器库等建筑图案。特别是一块车马出行画像砖(如图)尤为引人注意。画面上,3匹马拉着马车,一马夫安坐于前,一男一女坐于车后,画面雕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让考古人员特别惊喜。现场专家介绍,8块罕见画像砖能够反映出当时成都地区民风民俗,为研究成都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h3> <h3>  出巡御马图 汉代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时代,该拓片反应当时贵族乘车马奔驰的场景,贵族男子乘坐在右边,左边为车夫娴熟驾驭马车,车上有一斧,根据汉代法典,汉承秦制,官府、百姓家里、包括富商是没有防御武器的根据《汉书》记载'汉代在河南淮阳一带发生一次贼患,因为突然袭击官府、官府没有抵御武器而造成的一位郡县首领丧命、等拿到符节搬到当地驻军才解决这次贼患、因为官府和百姓没有武器临时组织导致这次事件伤亡惨重。'由此看出巡御马主任身份高贵,手执利斧在官道上驰聘。</h3> <h3>  对于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鲁迅先生早有深刻认识。当年,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刚公之于世,鲁迅先生立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他认为,从这 些画像石上,一是可以窥见秦汉典章文物及生活状态;二是如果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 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或可另辟一境界”。</h3><h3>  事实已经证明鲁迅先生眼光的独到,在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汉画像石的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从汉画像石上看到了“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则从汉画像石上看到了“古拙”与“气势”交融而成的汉代美学气质和时代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