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悲苦人生——我评萧红

秋水

<h3>  提到萧红,总有人用“文字与人生一起脱轨“来形容她。但我想那是你没有深入她的人生,去靠近她,了解她,去感知她内心深处的无助与疼痛。当你理解了她,你的内心对她只会充满悲悯。每每想起这个半个世纪前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的女作家,我的心里只有疼痛。</h3> <h3> </h3><h3> 萧红作品的语言是天赋禀异的,带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活泼泼的灵动气息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你看她在《呼兰河传》中的那些句子:</h3><h3>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h3><h3>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h3><h3>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h3> <h3>   (萧红代表作品)</h3><h3><br></h3><h3> 有人为萧红感到可惜,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她,具有那么高的文学天分,留存作品却仅有几部,在文坛建树并不多。但一部《呼兰河传》,一部《生死场》,足以抵得上一些多产作家的所有作品。她对待文学,犹如圣徒般虔诚的姿态,已胜过许多以文学为谋利手段的所谓的“大家“们。否则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的犀利冷傲的鲁迅先生,凭什么单单对她青眼有加,爱护备至?当然她毫不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她愿意怎样就怎样,愿意爱就爱,愿意不爱就不爱,爱就全情投入,不爱就干脆利落。那一份自由,那一份洒脱,或许是从她的先祖张岱那里承袭来的吧!这就是她的本性,她所追求的生活状态。</h3><h3> 萧红与张爱玲并称文坛双娇,如果说张爱玲是让我们以作品懂人生,萧红就是让我们以人生懂人生。她短暂而仓促的一生本来就是一部悲情小说,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爱情面前毫无出息,爱情背后是一地鸡毛,在世人眼里不干净,也不纯粹。一般人认为萧红一生的悲苦是外界环境和遇人不淑所造成的,但是如果你读懂了她,你会明白这其实是萧红对爱和温暖的极度追求造成的。因为她拼了命的去求了这世俗的圆满。张爱玲虽然也是孤苦一生,但她有理性的一面,有从不完整的爱情中抽身而退的勇气与底气;而萧红完全是感性的,她总是全情投入每一份感情,又总是被伤得体无完肤,这应该是二者最本质的不同。</h3> <h3> (《黄金时代》萧红与萧军)</h3><h3><br></h3><h3> 人们对萧红褒贬不一,或许是出于对她人生经历的评价,更有人只津津乐道却又不屑于萧红丰富的情史。“她被每个男人宠爱,又被每个男人伤害。“同为“东北作家群“成员的萧军或许是她一生最爱,接纳了那个陷入绝境孤苦无依的张乃莹,给了她最初的热烈与灵魂的契合,她怀着临阵脱逃的未婚夫的孩子,毅然决然投向了他的怀抱,为他更名“萧红“,与他相守贫寒,感受有情饮水饱的浓烈爱意,最后却也最深地伤害了她。奉行“爱就爱,不爱就丢开“原则的萧军,一次次的家暴,一次次的外遇,伤了她的身,更伤了她的心。端木蕻良给了她温暖的慰藉与关爱,愿意给她一个她渴望至极的家,使她决心与他走进了今生唯一的一次婚姻。可是懦弱的他,毫无担当的他,却让她带着绝望孤苦伶仃地离开人世。最后时刻陪伴在身边照顾她的,只有那个对她无比崇敬又怜惜的青年骆宾基。</h3><h3> 终其一生,好像她都在依赖男人,但她依赖的,只是心底那份终生渴求的极致的情感罢了。自小缺少关爱与温暖的生活经历,使她心灵上,极度需要依赖一份爱,一份温暖,遇到情感,她的自由自在立刻失去了锋芒。没有那份情感的依赖,她是活不下去的。这就是她悲剧人生的根源。可是她,认真又固执地对待着每一份摆到面前的爱情,她,无力摆脱那一份心灵深处的依赖。她的一生身不由己,她就是一个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人啊!</h3> <h3> (《黄金时代》汤唯饰萧红)</h3><h3><br></h3><h3> 汤唯版的电影《黄金时代》,整整三个小时冗长的叙述,会让有些人看不下去。可是三个小时,又如何能述尽她并不漫长的一生?感觉汤唯的忧郁文艺范,符合萧红的气质,但她柔和的脸庞,又演绎不出萧红那一份决绝的勇气。其中有一个镜头一直深深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我会幸福吗?未来的前景已经摆在面前了,我将孤苦以终生。”面对滔滔江水,萧红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回答白朗。最了解自己的恐怕还是自己吧!活着便要追求极致的自由,可是情感的依赖使她终究逃不脱多舛的命运,在31岁美丽的青春年华,无声无息香消玉殒,女人啊,到底要怎样做自己,才能不让自己活成一出悲剧?</h3> <h3>  小宋佳版《萧红》,感觉更有那份民国的氛围,宋佳的形象、个性也更能表现萧红独一无二的精气神吧。电影中,萧红临死前在纸上写了最后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读来令人凄神寒骨,悲怆不已。不甘人生百味未尝尽,身已先死;不甘一生飞蛾扑烈火,灰飞烟灭……</h3> <h3>  </h3><h3> (电影《萧红》小宋佳饰萧红)</h3><h3><br></h3><h3> 说到底,纵然一生起起落落,爱恨情仇不休,她又有什么错呢?又有什么值得后人非议的呢?孤苦终生的她,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人罢了!她个人的悲剧,说起来好像是性格的悲剧,其实何尝不更是那个“黄金时代“赋予女性的悲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