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京杭运河畔(一)

慕晴

<h3>小学历史课本儿曾讲过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似乎给京杭大运河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由于干旱少雨北方段运河早已悄无声息。直到有一天通州修复了北京段大运河成为北京的一处景观才想到运河就在我们身边,遂萌生了自驾沿着运河行走的计划。几个年近七旬的老伙伴车行十天来回行程3000公里,与真正的大运河有了亲密接触,探访了与运河有关的古镇,古城,对运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br></h3> <h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第一站来到了曲阜孔子故里,拜谒万圣师表。</h3> <h3>青年学生在诵读孔子语录。</h3> <p class="ql-block">从山东济宁到浙江宁波 ,十多个省份每年超过2万只船 行走运河之上 ,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段 。货运密度居世界内河第一,承载着煤 钢材 砂石 集装箱等大宗物资的运输。运河同时担负着辐射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 </p> <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南北交通中断。于是,不得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泇河水,经台儿庄,向南直通邳州。这段运河成为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通道(今天也是如此)。由此,使得运河上的重镇台儿庄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p> <h3>台儿庄古城是新建的,抗战时惨烈的战斗古城被夷为平地,如今修的富丽堂皇,门票价格不菲。</h3> <h3>台儿庄古城,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 ’,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古城内有古河道、古码头、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但过分的装饰让古城不古。<br></h3> <h3>复兴楼</h3> <h3>台儿庄战役遗址。</h3> <h3>台儿庄大战中仅存的未倒塌建筑。弹孔保存至今。</h3> <h3>私人码头。位于山东枣庄的台儿庄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h3> <h3>台儿庄游船上摇橹的小姑娘。边摇边唱。</h3> <h3>看到雕塑想到这个城市曾经的苦难。</h3> <h3>一路向南,终于在路边看到了载着货船的运河。</h3> <p class="ql-block">窑湾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及骆马湖交汇处,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水乡古镇。也曾经是一片天然内河良港,因而舟舶星聚商旅辐辏, 早在明清时期,即是苏北商业重镇。当初这里烧制陶器,瓷器。因瓷窑多又逢运河转弯处,叫成了窑湾。漕运的发展成就了这些小镇。</p> <h3>古镇不大,修旧如旧,游客不多。几个小景点的联票要40元,小贵。</h3> <p class="ql-block">窑湾成为大运河南北贸易的枢纽码头日益繁华。明清时期到码头的商贾和船工甚至多达万人以上。传统建筑中不仅有大量的富商豪宅 ,而且各省商帮会馆也频频可见 。 </p> <p class="ql-block">窑湾古镇不仅有八大会馆 还有外商进驻。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p> <p class="ql-block">窑湾天主教堂 始建于1909年,由主教堂(又称“大教堂”)和修女教堂(又称“小教堂”)两部分并建,位于窑湾古镇西大街最西端,主教堂欧式哥特式建筑风格,解放前一直由外国人担任神甫。</p> <h3>窑湾的酱菜园。生产的甜油是此地重要的调味品。</h3> <h3>窑湾船菜源于明,盛于清。窑湾傍湖临河水产丰富,为窑湾船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一代又一代渔家人的不断改良,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菜系。成为苏北厨艺一绝。</h3> <h3>有名的船帮菜也是乾隆下江南时的重要菜品。大闸鱼泡饭,传说乾隆好这口。<br></h3> <h3>继续向南,来到淮安。</h3> <h3>淮安市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公元前486年,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邗沟沟通长江、淮河,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由此兴起,距今两千五百余年。唐宋年间,淮安称楚州,境内还有泗州,均为隋唐大运河沿线著名的商业城市。也是明清两代的血脉中枢。</h3> <h3>随着发展,淮安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城拔地而起,但老城区没有太大的变化。淮安将水引入城边形成内运河作为城市景观。但我们要找的是原汁原味的运河。</h3> <h3>终于来到运河边。看到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兴奋不已。</h3> <p class="ql-block">停泊在岸边的空船。昔日运河上的水泥船如今都变成了铁皮船,</p> <p class="ql-block">船上人家每到一地卸货以后要采购一些食品和蔬菜。因为船上有狗,我们不便上船探访。</p> <p class="ql-block">适逢船上人家在岸边洗衣晾被。攀谈中得知由于公路,铁路的发展现在河运已没有昔日的辉煌。每年挣几万块钱。他们在岸上都有住房。孩子到了上学年纪就将孩子送到老人处。有时过船闸,船多要排队等好长时间。一条船几十万,如同买车一样做运输。</p><p class="ql-block">运河因人而生,人也使运河充满活力。 </p> <h3>漕运总督府遗址位于淮安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值得一提的是衙门前有一对全国罕见的白矾石的石狮。据说是元代波斯(今伊朗)进贡的两对艺术价值极高的石狮,一对运送京都,一对被国舅留在淮安。可惜这对石狮在“文革”中被当成“四旧”砸成碎片。现在的是复制品。</h3> <h3>遗址地基。</h3> <h3>漕运总督府遗址对面就是镇淮楼。但不清楚四周没有淮河为何将楼建在此地?</h3> <h3>淮安人杰地灵。诞生的历史名人有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刘鹗、周信芳、周恩来等等。</h3> <p class="ql-block">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街道 。这里曾有22街 ,91巷共11坊。素有小扬州之称 。</p><p class="ql-block">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六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p> <h3>梁红玉击鼓抗金。</h3> <h3>有名的食品馓子。</h3> <h3>古镇的理发馆。设施陈旧,但老伯心情很好,没有顾客就看电视。</h3> <h3>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邵伯古镇古称甘棠、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38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而得名,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自唐宋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繁荣,邵伯日益成为运河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邵伯古镇上古运河边的“大马头”,它与镇江的“小码头”和扬州的“御码头”并称为江南三大码头。</h3><h3>2014年邵伯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h3> <h3>运河上的落日。</h3> <h3>邵伯镇三座依着时间顺序平行而建的水闸,作为古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近百年来古运河的历史演变。</h3> <h3>1934年,国民政府用庚子赔款减免款建设了新式船闸。时任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亲自题写了邵伯船闸闸名。</h3> <h3>运河大桥横跨三个船闸。</h3> <p class="ql-block">一度南粮北运的运河 ,后来北煤南运。随着时代的发展 ,运输的货物越来越多种 ,河道更繁忙 。</p> <h3>平行的不走船闸的运河水道。</h3> <p class="ql-block">邵伯船闸是苏北运河由南向北第二个梯级控制枢纽 。常年有十多个省市的船由此通过 。曾创造全国日通过船闸最多的记录 。目前集装箱通过率逐年增加 ,仍是黄金水道。</p><p class="ql-block">准备进入一号船闸的货船。</p> <h3>一号船闸。建成于1962年,闸室有效尺度为230m×20m×5m,闸门门型采用横拉门型式。</h3> <h3>二号船闸的货船基本走完。</h3> <h3>三号船闸。2011年建成通航。闸门为钢制弧形三角门。主要担任货轮,船队的过闸任务。</h3> <h3>1936年修的一条运河,邵伯老船闸就建于其上,它是当年从长江入进运河的第一座船闸,也是中国第一座使用现代工程技术建造的船闸</h3> <h3>与高邮湖相连的邵伯湖。</h3> <h3>斗野园因园中的斗野亭而名,是邵伯船闸旁边的一座精致的公园。公园白墙灰瓦,檐角高挑,古朴中不失典雅,素洁中又不失灵动。</h3> <h3>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的一座亭子,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北宋年间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都来此作诗。有人将此与闻名全国的北京陶然亭、徐州放鹤亭、滁州醉翁亭、陕西喜雨亭四大名亭相媲美。</h3> <h3>邵伯铁牛长1.98米,高1.10米,重两吨。原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祁镇水安澜。同时,亦作为水位测定之标识。三百年間,这尊屹立于古运河边的铁牛,每天听着隆隆汽笛,静静地守护着古运河,看惯了一次次潮起潮落和无数渔光帆影。</h3> <h3>继续向南进入扬州,先游览了何园和个园。</h3> <h3>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h3> <h3>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至,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h3> <h3>千米廊道连接起西园东园和园居。绕廊赏景,步移景异,高低错落。有楼建于山之意。</h3> <p class="ql-block">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p> <p class="ql-block">个园前身为小玲珑山馆 。扬州八怪曾雅聚于此,竹子的风骨也成为历代名人的山水墨韵。 </p> <h3>个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闻名于世。运用不同的石头,分别表现春夏秋冬景色,号称“四季假山”,</h3> <p class="ql-block">江南的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不同 ,皇家乐山 文人乐水 北方大气 南方精致 ,一步一景 ,追求个人的审美 ,怡情悦性。</p> <p class="ql-block">扬州东关街紧邻运河。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这种“河、城、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p> <h3>东关街外的运河已成为城市的景观河。</h3> <h3>饭馆里的书场。</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