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军工往事:华丰20年

士德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20年,记录了一个褪去颜色的时代。华丰20年,记录一次完成共和国使命的壮举,华丰人在华丰的20年是一次生命的繁华落幕。当我们站在华丰厂的废墟里, 荒草丛生中的建筑熟悉而又陌生,废弃的厂房依然孤零零地坚守在那里。华丰人用20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代军工从辉煌到消失的过程,华丰人也在岁月中慢慢变老。人生有几个20年?</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在华丰的岁月已显得那么遥远,又是那么的近。对于那些曾在华丰厂工作过的人来说,那些藏匿在山沟里的、已经成为废墟或遗迹的工厂,是他们温馨的的家园,是成长的摇篮,是工作的场所,也是他们一辈子难以抹去的记忆。如今,华丰的峥嵘岁月犹如繁华落寂,20年的奋斗历程,时常拨动着我们华丰人的心弦。我们怀念在华丰厂的岁月,我们铭记在华丰厂的青春年华,华丰20年是我们今世的缘!</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关山是秦岭山脉延伸到甘肃东部的一条余脉。它在陇东高原上逶迤起伏,横贯华亭全境。关山虽然不像秦岭主峰那般巍峨雄奇,却也是重峦叠嶂,气势磅礴。许多神秘的三线军工厂,就隐藏在这座大山的绿荫深处。三线军工华丰机械厂就是其中之一,华丰机械厂在我人生起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插队回来走向另一个人生的起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亭县有一个叫安口的小镇,它座落在宝鸡至平凉公路的中段。安口南接陕西的陇县,千阳、达宝鸡,北邻平凉,西邻华亭、庄浪到天水,东靠崇信至西安。安口产煤,是陇东的重要能源产地和交通枢纽之一。六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在安口周边搞三线军工建设,在安口东北部建设了许多军工企业。在土谷堆沟建有跃进厂,在华丰沟里有华丰机械厂,在十堡子沟里建有胜利厂和前进厂,在北沟建有丰收机械厂。</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安口顺宝平公路向东不远就是小庄大桥,不过桥右转便进入华丰沟,过了桥就是华丰厂在南川河北岸小庄建设的几排青砖靑瓦的平房,供厂里职工居住。华丰沟是南川河南岸的一条丫型沟,工厂职工生活区、工厂办公区在呈南北走向的主沟东西两侧分布,生产区在两条分杈沟里。小庄隔河对面是华丰厂的冬天滑冰场,夏季足球场,过了滑冰场进沟是厂供销科车队停车场和修理班。厂俱乐部也是工厂大食堂就在修理班南侧,大食堂前就是厂里维一的一座灯光水泥兰球场。兰球场南侧是车队办公室和车库,平凉商业系统的商店是利用两间车库改建而成。沟西侧是厂各科办公室,宣传科、劳资科、保卫科、财务科及厂图书室和招待所都集中在这一块。</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办公室一侧是华丰厂最气派的两座男女单身楼,男楼四层,女楼三层。这两座楼可是当时华丰沟里最青春,最热闹、最让人怀念的地方。单身楼,顾名思义都是单身的男女。两座楼都是大通走廊,房间分布两侧,每间房约12平米,住三到四人。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何等的热闹,更何况当时在这两座楼内全国各地的孤男寡女们中间还有一批从 上海支边<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来的俊男靓女。</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车队车库背后是一座半月型山凹,华丰厂因地势所迫,房屋沿着半月型山势从山下修到了山顶。经过修整后形成许多梯田式不规则平台,房屋沿着半月型平台分布在半山,栉此林比。几条用青砖、石块铺成的阶梯从山下通向山顶平房,各个平台上的住房由许多条只能走一人的小路连接,每到夜晚半山星光闪烁,和对面灯火辉煌的两座单身楼构成华丰沟里独特景色,很是壮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机械厂当时是甘肃省最早生产枪支的兵工企业,华丰生产的12、7高射机枪非常有名。华丰厂自1965年建厂至1985年搬迁,历时20年。在这20年里,无论是建厂时期的老军工,老工人,老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从全国各地调入和招入华丰的年轻人,复转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丰人!</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是在北大荒插队的老三届知青,1975年甘肃省国防工办把我们这一批约四十人的东北老三届知青从天水分配到了平凉各个军工企业。我和宋锡亭、于传清、林树忠、申淑华、林非分配到华丰厂,其它的同学被分配到了胜利厂和红光厂。和我们同一批到达华丰厂的还有在清水下乡插队的兰州知青约八十多人,周䢖伟、赵介敏、潘建民等就是这批兰州知青中的。华丰厂的干部职工人不足千人,但是华丰厂的干部职工却来自全国各地。四川人、上海人、北京人、东北人、陕西人、甘肃人、河南人、湖南人等等。各式方言,各种方言普通话,各种生活习惯在华丰沟被溶入在一起。五湖之水,四海之波涌入关山脚下的华丰沟,形成了华丰沟独有的多元军工文化。</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厂有很多上海人,华丰沟里的上海人让身处偏僻山区的工厂增添了许多新潮的时尚。上海人精明能干,上海人引领着华丰沟里时装衣着标杆的风向。我第一次见到的华丰人,就是上海人的金明兴,当时金明兴代表华丰厂到天水来接我们。金明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衣着整洁,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又黑又亮又新潮的皮鞋,一条鲜艳的毛线围巾非常显眼。金明兴年轻英俊,精力充沛,头脑灵活,一口上海味的普通话听起来软绵绵的让人感到舒服和亲切。到达华丰厂后办新职工入厂前培训班,又是上海人朱靖安老师给我们上课。朱靖安清华毕业生,1968年从毕业后便来到关山深处的华丰厂。朱老师身高清瘦,戴一付高度近视眼镜,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朱老师带领我们到安口煤矿的井下参观生产情况,朱老师带个柳条编织的安全帽,一副厚厚的高近视眼镜,当时朱老师的模样把我们和在场的煤矿工人笑个不停。朱老师多才多艺,知识渊慱,见多识广。朱老师口才特别好,声音厚重,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你不得不听。朱老师非常会讲故事,都是当时社会上大家非常想听的小道消息 ,我们学员都非常愿意听朱老师讲的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特别指出的是,在当时的华丰厂汇集了不少国内名校毕业生。例如:朱靖安,清华大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毕业。李伯川,清华大学机械设备设计及制造工艺专业毕业。朱婉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毕业。杨惠智,天津大学热处理专业毕业生。李徳林,天津大学热处理专业毕业生。董元斗,北京外交学院法文系毕业生。这些名校高材生,业务能力精,组织能力强。工作中从不眷顾因循守旧,从不拘泥于现状,不沉湎于既往。这些人在华丰厂工作时期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兢兢业业。对人,对事爱憎分明,为人忠厚。 在逆境中 不同流俗 ,在荣誉面前高风亮节 ,在生活中 高情远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厂还有许多这样的高科技人才,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大西北的深山老沟,他们为华丰的建设发展贡献出他们的青春和才智,他们后来都成为华丰厂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还有许多忘记名字在华丰厂工作过的上海师傳们,他们远离亲人,他们黙黙工作,踏实做人,在穷乡僻壤的大山深处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华丰厂真是吸纳百川,华丰沟里藏龙卧虎。提到华丰生产的12、7高射机枪就必须要提两个人,那就是华丰厂建厂初期时的吴权伦同志和高振镛同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吴权伦1942年就进入国民政府兵工署第21兵工厂工作,一直从事24式重机枪的改进和生产工作。抗战时期,第21工厂共生产马克沁重机枪18068挺、捷克式轻机枪10693挺。生产的各类武器约占全国兵工厂总产量的60%,而24式马克沁重机枪,产量更占大后方重机枪产量的96%。解放后21兵工厂改称长安厂机器制造厂(456)厂,在引进仿制12、7高射机枪时吳权伦同志就参与其中,后来成为重庆长安机器制造厂(456)厂12、7高射机枪技术研究室主任,是一位当时在业内资深的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生产技术专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第一家高射机枪厂落户甘肃,釆用的就是当时456厂正在生产的12、7高射机枪基准图纸。为此,五机部点名抽调吳权伦同志来华丰厂主持技术生产工作。1964年底,吴权伦只身一人告别重庆(456)厂到华丰厂任技术生产科长,高振镛任副科长负责生产。当时华丰人在生活、生产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边基建边生产。华丰65年建厂,66年12、7高机就打响了,这在全国三线厂是个奇迹,深得省国防工办和五机部的高度赞扬。这与负责技术工作的吳权伦和负责生产的高振墉功不可没,更何况当时还是在文革的混乱时期。吳权伦同志性格温厚,生活中不喜不怒,工作时认真负责,厚重的外表下给人一种安静慈祥的感觉。吳权伦同志在华丰厂十年,曾任华丰厂第三期厂领导班子革委会副主任。吳权伦同志不拉帮结派,不站队,一心扑在技术工作中。在那个风云变幻演员登台而将英雄当道具的年代,在那个各路烟尘敢和曰月爭辉的荒唐岁月,沉默寡言只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吴权伦同志在华丰厂是全厂干部职工公认的好领导之一。1975年,吳权伦同志调入天水5206厂任副厂长。1984年吴权伦同志被兵器工业部按地级厂干待遇派驻西南兵工局,聘为部属调研员长驻重庆。1987年吴权伦同志退休回到老厂长安社区安渡晚年,在为西北三线军工奋战了22年之后终于叶落归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5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抗战胜利七0周年拍攝大型纪录片〈大后方〉时在重庆专门采访了吴权伦同志,对抗战时期为前线提供军备器械的老军工们进行了表彰和报道。当时21兵工厂还仅剩三位亲历者健在,吳权伦就是其中之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高振墉:江苏镇江人,中国远征军老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4年,高振墉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针对当时的抗战形势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高振墉此时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政府青年军,经过集训后被选送至中国远征军某炮兵部队任瞄准手,随即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及攻克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高振墉随远征军回国住守南京。1946年高振墉根据参军时的协议离开部队,回到上海继续完成学习。1949年高振墉大学毕业,他们这批大学生,被当时的上海市陈毅市长安排至华东野战军上海坦克修造厂工作。1951年为了躲避台湾蒋介石对上海的轰炸,该厂整体从上海迁至宝鸡,更名为陕西渭阳柴油机厂(代号615厂),该厂先后生产了水陆坦克、12150水冷柴油机、413F/513系列风冷柴油机等军品。高振墉在615厂一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后来担任了615厂生产科副科长等职务。1965年五机部从宝鸡615厂抽调高振墉等8人至华丰厂,因当时华丰厂建厂初期只有三个职能部门:生产组,后勤组,政工组。吴权伦任生产组组长,主管技术。高振墉任副组长,主管生产。同吴权伦一起主持设计和建成了华丰厂最初的12、7高射机枪生产线。</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高振墉是华丰厂的建厂元老之一,他担任华丰厂首任生产科副科长以来,一直从事华丰厂的生产管理和生产调配工作。1965年建厂,1966年打响第一挺高射机枪,到1977年达到年产1200挺的最高年产量。10年间华丰厂的生产任务翻了一倍多,这都和高振墉科学,娴熟的生产调度指挥是分不开的。高振墉为华丰厂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兵器工业系统优秀的生产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高振墉在文革岁月中,因为参加过远征军被造反派们打成历史反革命进行批斗,给高振墉造成了严重的人格汚辱和伤害。担是高振墉从不消沉,他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仍然努力工作。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那个年代发生,一个历史反革命分子领导着全厂的军品生产,在他的指挥和调度下,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不管你是那个造反队的,都得听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工作安排,并且都是在心服口服的情况下任由高振𡐓调度指挥。高振𡐓在生产计划科任科长时,每周一次由他主讲的《全厂生产状况的经济活动折》以生动形象的大字报式图表,向全厂各車间干部,工段长们详细分折,并讲解下周以后生产工作重点进度和质量上的注意事项。老实说,这样对厂内車间干部和各工段长的管理和教育,在国防工办系统中,很难找到第二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华丰厂在省工办系统中,不仅生产的12.7产品最复杂!生产形势和生产管理中的各顶指标在省工办是名列前矛的!这些功劳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当年的高振镛。1977年高振墉被提拔为华丰厂生产副厂长,1978年调至江苏省镇江市工作。</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高振庸有三块抗日纪念勋章。一块是以中美联合司令部 颁发的中国远征军抗战胜利回国纪念勋章,一块是国民党政府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勋章。另一块就是2015年由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吋为抗战老兵颁发的纪念勋章。前两块纪念勋章影响了高老一生的前途,后一块则是对高老一生的肯定和心灵上的一种安慰。</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如今吳权伦、高振墉二位老人都以90多岁高龄,他们为中国军工的贡献,为华丰厂的贡献已经得到回报。吴权伦1942年进入中国军工,高振墉1944年参军报国。他们一生诚实正直,爱憎分明,工作任真,兢兢业业,胸怀宽广,淡泊名利,关心国事,严于律己。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经历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动荡,变迁,苦难,发展。他们这一生,就是中国普普通通的老军工的写照。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灿烂辉煌,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他们就像原始森林中一颗历经百年,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他们的一生,用多少华丽的辞藻去诠释也不为过,赞美他们的所有词汇也都显得苍白无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历史无言,英雄不朽。当我读懂了他们,站在岁月宽阔而宏厚的肩膀上远眺,看到了他们的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历史不会重来,历史不可更改,读懂了它是一种精神,读懂了它是一种穿越。目睹着眼前泛黄的照片,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岁月如风,历史与荣辱共存!祝吴权伦、高振墉两位军工前辈安康百岁!</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1年在技术科科长刘德明推荐下,朱靖安调到人事劳资科任厂教育培训工作。1976年初,周总理去世,华丰厂受上级文件要求,不纪念,不开追悼会。朱靖安是华丰厂第一个敢戴黑袖章纪念周总理的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朱靖安在为华丰厂的青工培训上贡献最大,凡是1971年后进厂的新工人,朱靖安等人对他们进行了专门技术课程的培训。朱靖安自编教材,并邀请技术科魏銀臣,李登甲等一起给新学员授课。前后共培训了五百余名,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岗位上的能手和生产骨干。朱靖安老师在华丰厂生活工作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朱老师有苦有乐,苦涩多于酸甜。煎熬中出污泥而不染,奉献中含着辛酸,真是难忘的十年。朱老师以他的人品和学识让华丰人对他格外敬重和思念,我相信,凤凰涅槃后的朱靖安在此后的岁月里会更加自信,自强,再也不会惧怕任何艰难险阻。朱靖安老师在华丰的十年,值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十年,华丰厂在艰难中前行。华丰厂四次被省军管会接管,直到七二年左右兰州军区齐闻川进来后工厂生产才慢慢步入正轨。华丰厂早期几届领导人:李云龙、雷雨天、管天佑、吴权伦、高振镛、贾官良、邓志权、王志亭、李成昌、掦世杰、郭树清、王宗仁等等,这些早期的华丰厂领导人为了华丰厂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在那个混乱的十年,人们被所谓的信仰蒙蔽和左右,那是一个缺乏礼义廉恥的时代,是一个没有是非曲直的岁月。所有人,包括你和我都不能置身于世外,或多或少的都会卷入其中的一些事和一些人的问题之中。华丰早期的领导人在那个年代也是这样,他们那个时候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都是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所产生。事过境迁,当年的这些人大部分都已离开人世,那些受到伤害的华丰人会原谅他们的。同样,他们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追忆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人帮打倒后,华丰厂进入了大发展的全盛十年,全厂上下精神极其振奋。1977年8月1日建军节,厂组织文艺大会演,由朱老师担任会演总导演和总指挥。下面这段文字就是朱老师五十多年后激情的回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四人帮倒台九个月后,一个在西北深山沟里的小厂,竟能演出全套《长征组歌》!这是华丰人的政治觉悟先进成熟的表 现,是华丰厂声乐表演能力水平的一次全面显露。也是厂领导,厂工会,車间领导,班组领导上下大力支持的结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乐团的中西乐器、演唱声部的划分及男女领唱等共100多人。当时陣容架势,在整个工办系统中是没有第二个。我们只排演不到2周时间。所以我说小小华丰厂,没想到演出人才藏龙卧虎,平时不显眼,演出成功,嚇人一跳!所以,直到现在,凡参加了这次大合唱表现的人们,都成了老人了,都提起此事,还是津津有味,念念难忘!</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全厂80多男女青年师傅们,加上20多人的乐队,排练了2周,登台表演《长征组歌》。我真没想到华丰厂内有那么多文艺人才!女声独唱,领唱的。男声独唱,领唱的。合唱分男高,男低,女高,女低。乐队有中式二胡,扬琴,竹笛,西式小提琴,手风琴,小号,拉号,园号,长笛等,美妙极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关键是大家的精神状态十分飽满,不仅全厂职工、家属和中小学的孩子们感到鼓舞,連每个表演者都很激动。大家每每在耳边响起此歌时,都不禁想当年我们华丰厂有过这场表演而高兴自豪!</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就是歌曲会唤起一个年代的回忆和记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想,当年四人帮被打到才九个月,华丰人已走在甘肃国防工办几十个工厂中最前列,最早排练并演出《长征组歌》。排练和演出得到了全厂各级领导支持,排练是要脱产的,不干活,厂级、車间级、工段级中若不同意脱产,那就演不成。厂工会组织大力支持,拿出各种昂贵乐器供乐队使用,全厂上下一条心,唱我们的军队,唱我们革命历史优良传统。所以打倒四人帮,全厂人人干劲令人振奋!这是华丰厂第一次以大合唱表演的《长征组歌》,据说也是最后一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以上就是朱老师的深情回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华丰沟里的上海人不仅代表着时尚,他们也是工厂生产、技术、管理的业务骨干。我所在的车队修理班就有四位上海人,张玉良、毛扣林、包楼荣、王丛江。他们精明强干,任劳任怨。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工作认真负责,真正顶起了车队修理班的一片天。在华丰沟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上海人,杨光祥、朱银根、姚建国、夏金海、夏金兰兄妹。陈阿龙,陈伯铭、陈友谅、谭正宁、谭建国,谭建忠兄弟、常世钊、陈建国、徐林,殷连发、溪仁仙、田根玉,刘金宝,居世平,沈连强,苏济民、卢春才、徐建国,沈国强,冯志刚,宋仁,胡雪峰,沈金娣、王秀娟、崔新梅、沈冬萍、徐小玉、戴金妺等等。</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时的华丰厂风清气正,从厂领导到车间普通工人都一视同仁,各级领导没有任何特权,没有任何额外待遇。当时华丰沟里的人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管你从哪来,不管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只要进了沟就是一家人。华丰厂地处偏僻的山沟,厂里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部要从三百公里外的陕西宝鸡运回厂里。拉回一车菜每家一份,领导职工一模一样。拉回一车水果每家几斤,领导干部不会多拿一个。时令好莱优先供应一线职工,紧缺物资先给群众。山沟里生活物资缺乏,大家团结友善,互帮互助。谁家有困难,左邻右舍都会热情帮忙。当时华丰人曾自豪的说:共产主义在华丰沟提前实现了,共产主义最高境界是大家平等互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挡。</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在华丰工作生活期间,你觉得得很平常,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工作和生活。但当你离开华丰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或是你独自在社会上拼搏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在华丰沟的一切是那么的重要和值得。新单位的同事们会拿一种敬佩的眼光来看你的工作能力和处事能力,华丰沟里的人是认可你的诚信与人品。华丰沟里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炼就了我们优秀的人品素质,华丰沟里清苦的生活条件磨砺了华丰人的意志,炼就了华丰人克服一切困难的能力。华丰厂在我们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番号,华丰是一面旗帜,华丰是一座丰碑,华丰是一种精神。是华丰的清风正气让我们在山沟中逐渐成长。历经华丰沟岁月的我们,自己都感觉到身上撒发着无比光荣的历史气息,我为我曾经是华丰人而感到骄傲。我们的记忆都是华丰沟的景象,那个景象里融入了我们的青春,融入我们生命的印记,还有我们的魂。华丰沟里的男男女女,华丰沟里的一砖一瓦,华丰沟里的一草一木,华丰沟傍奔流不息的南川河,这一切都记载着我们抛洒青春的铭文。我们每一个回忆,每一个情结,都始终根植在华丰那块热土之中。</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沟、小庄、滑冰场、大食堂、单身楼,那熟悉的广播声,那震耳欲聋的枪声,一幅幅画面像一粒粒石子丢进一潭平静的池水,在我们心里荡起圈圈涟漪,漾起我们储藏多年的青春记忆。我们悉数当年在华丰曾经走过的脚印,循声当年的欢笑和话语,回味受过的苦与累,兴奋与压抑。华丰沟傍那条沧桑的南川河,远不止是我一个人在回目遥望,那是一群人用理想擎起的历史,是一群人用汗水和鲜血书写的历史。是一群人用生命的底片和留恋的目光珍藏的历史。我曾游走在华丰沟每个人生的起点,也曾信步在南川河畔展望过人生的未来。我和所有立志为华丰奉献青春的战友们共同奋斗时凸显过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能够激活时人,不悲自鸣的价值。我们从历史中走来,也在历史中徘徊。</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厂被特定的历史时代呼唤着华丽诞出,二十年后又被现实社会阉割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华丰就向一棵流星划过夜空,时光虽短,却耀人眼目,唱响轰轰烈烈,诉尽悲欢离合。是华丰人把华丰二十年的历史如同二十枚珍珠串在了一起,修成一座丰碑,铸成我们华丰人的永恒精神。在花甲之年去回忆华丰往事,是多么令人激动和美好。对华丰短暂二十年的记忆就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敬重,也是我们对华丰创业者的敬重,是对我们自己奋斗历程的敬重。当初我们在华丰沟的奉献与现在我们对金钱的换算,我们失去了多少?我们又得到了多少?如果精神财富面对金钱的比重在我们心里不曾失衡的话,我们应该坦然微笑。因为我们无愧于那个火热的时代,我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贡献在了华丰。那个时代的使命闪耀着那个特有时代的光芒。作为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我们,我们无怨无悔、我们义无反顾的完成了历史所赋予我们在华丰沟的使命。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华丰人!</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华丰沟还有许多记忆,许多往事让我们心潮澎湃,华丰厂还有许多精彩的人值得我们回眸。这篇拙文只是华丰记忆中的一滴水,我希望这滳记忆之水汇入我们梦中的南川河,激起四十年前我们在华丰沟难以忘怀的那些记忆浪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都是那个时代共同在华丰沟生活工作过的人,对华丰沟对华丰人总有一个真实的情感在里面。祝福我们曾经共饮一河水,共享山沟友情。珍惜我们曾经一起在华丰沟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共同奉献青春的往事。华丰所有的兄弟姐妹们,你们是我永远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