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越轶事

孙长明

<h1> <b>孙鹏越轶事</b></h1><p class="ql-block"> 作者 孙连玉</p><p class="ql-block"> 在唐海县八农场十字沽村,清朝时候出过一个颇有名气的人,他就是嘉庆进士孙鹏越。据孙氏家谱记载:孙鹏越字静远,又字鉴塘,丙午解元,已未进士,原选福建汀州府清流县知县,改补山西蒲州府荣河县知县,二次同考试官。</p><p class="ql-block"> 孙鹏越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思路敏捷,口似利箭,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做文章可以妙笔生花。在村塾读书时,很受先生和学友赞赏。18岁那年,他身穿土布衣服,告别父老乡亲,第一次踏上赴京赶考的路程。一天,行至京城附近下榻,适值春雨绵绵,孙鹏越头戴草帽,一身庄稼棉衣,被雨淋得精湿,显得十分狼狈。一同住店的外地举子,见他土里土气,对他嗤之以鼻。有一个人当众嘲弄他说:“你穿冬衣,戴夏帽,胡度春秋。”孙鹏越听这人口音是南方人,头也没抬,回敬他说:“你住南方,游北方,什么东西?”对方没想到这个衣着粗朴的人,竟是出口不凡,一句话不仅反击了那人无端嘲弄,而且与那人的话对仗工整,无懈可击,便自觉没趣,灰溜溜地走开了。</p><p class="ql-block"> 孙鹏越反击了嘲弄者,博得许多人钦佩,但是,有些官家子弟出身的举子,靠着祖辈遗留的万贯家财,吃鱼餍(yan)肉,穿着入时,见孙鹏越穿着绿粗布坎肩,便又讽刺了一句:“井里的蛤蟆穿绿袄。”言外之意是:“你这穷举子不过是井底之蛙,能有多大见识”。孙鹏越一听,抬头见这人穿了一身大红袍,灵机一动,回敬他说:“出锅的螃蟹穿红袍。”意思是你不仅没多少见识,而且活到头了。这个举子闹了个大红脸,颞颥(nie ru嘎巴嘎巴嘴)半天,张口结舌,没词了。</p><p class="ql-block"> 上了考场,主考官是个南方人。他见孙鹏越身材矮小,脸上还有小时出天花留下的痘斑,穿着土气,觉得心中不悦,便在众人面前,眼光冲着孙鹏越说:“乌鸦想与凤凰同飞,北方缺才无能人呵!”</p><p class="ql-block"> 这个主考官还没有考试,不凭才能而以外貌竟发出这般诬蔑北方人的话,孙鹏越不能不驳斥他。他站起来,义正词严地说:“主考大人,人人皆知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文武生于西岐,孔孟生于山东,这些华夏精英,都生于北方,您却道北方无人,此言差矣!”孙鹏越用这些人人皆知,有据可查的华夏圣哲,都生在北方的事实,驳得主考官连连点头,钦佩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举子。</p><p class="ql-block"> 折服了主考官,孙鹏越胸有成竹,在考场上如驾轻舟,结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考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考中进士,曾在两朝为官。</p><p class="ql-block"> 由于孙鹏越才智突出,很受当时吏部尚书——宰相刘墉的赏识,令同人刮目相看。有人羡慕地问他,就你的造化而言,你家祖坟一定占了上等风水。孙鹏越心里好笑,可是为了不拂这人的面子,就暗指家乡盐碱滩上的四种情况说:“是呵,我家祖坟可有四种宝物,堪称风水宝地,那就是:‘千年不老松(指柽柳,也叫柽槐树),就地卧盘龙(俗名“虾虱子灌”的匍匐植物),银花到处开(白色盐碱花),千层万卷书(积水干后的泥沙卷儿)’”。经这么一形容,家乡盐碱滩好像成了仙境,人们都为他家有这样的风水宝地而羡慕。</p><p class="ql-block"> 据人们回忆,本来孙鹏越按才学是可以中状元的,但是,由于他相貌丑陋,终于改为进士,封了个七品县官。他为官后一身正气,很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他的轶事也一直被故乡人传颂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