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会玩能耍,不是自己一个人或一帮人,而是给大家找乐子,选地点,谋未来,建产业,修环境,美景观,传文化,记历史,亲自然,有活力,建矿山公园算是一个道。湖北十堰市,左右南北前道后院有武当、神龙架、陕西等世界级去处,逮了个低山丘陵峡谷丛山中的矿山遗址,建国家矿山地质公园。这个市,这个矿,不仅有点历史,还有点现代辉煌,但有点掉色,区位优势不突出。十堰市,中国现代汽车发展中的二汽基地,曾几何时,东风牌汽车跑遍大江南北,但主要品牌车间搬迁了。据说绿松石矿也有2600年利用历史,还说云盖寺是武当的前辈,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乡村文化活动热闹着。山顶眺望,视野开阔,山岭绵延、沟壑纵横,林被青葱,有形有势,有点心旷神怡。峡谷弯拐平地炎热有干,6百米高差的山顶温凉有风,植被有带,提供了休闲踏青、走进自然的可选之地。</h3><h3>回到矿山,产品绿松石,一种铜铝水磷矿,以质纯、表润、体柔、色颜而享誉信众。发现与开采绿松石的历史掌故虽有待梳理编章,但厂房矿井巷道在,弃渣堆有,绿松石矿体与秦岭变质群完整,山顶至山腰垂直渗透风化水蚀过程完整。绿松石矿成矿过程就可考耐查;色彩斑驳的办公楼、影院、职工宿舍旧楼平房,以及曾今地市厅局地位象征的上海牌废轿车等遗迹与遗址遗物,也展现了这里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国家绿松石创汇基地的显赫与矿山工艺发展脉络,矿工们生活过往。有对象有地点有线索。矿山拥有的建设用地也是宝贵,乡村幽静。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片地,农产土产也是原地,人有变。依据绿松石宝石资源兴旺而起的鲍峡绿松石一条街与致富路上的乡村居民期待新时代。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带来的休闲度假、走进自然历史文化的新需求,是矿山公园建设动力。工业、农业、文化、历史、把玩、休闲、健康融入这片自然,需要创造与和谐。</h3> <h3>原矿</h3> <h3>原矿</h3> <h3>产品</h3> <h3>矿山位置</h3> <h3>矿山弃渣</h3> <h3>十堰交通街道</h3> <h3>通往矿山的隧道</h3> <h3>进入矿山的乡村道与林荫</h3> <h3>矿山前景</h3> <h3>消失了的上海牌轿车商标</h3> <h3>矿山的山势</h3> <h3>山花</h3> <h3>走向云盖寺</h3> <h3>山井</h3> <h3>山中的白牡丹花</h3> 云盖寺<br><h3><br></h3> <h3>藏有弃矿渣的山野</h3> <h3>阳光</h3> <h3>矿区</h3> <h3>产绿松石的岩石</h3> <h3>原矿</h3> <h3>矿石</h3> <h3>村落山野</h3> <p class="ql-block">《名山古刹盛行中的换乘,云盖寺绿松石矿山公园》是一篇兼具科普性与人文性的游记散文,作者李玉辉通过对湖北十堰云盖寺绿松石矿山公园的描写,探讨了工业遗址转型、自然景观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多元主题。以下从日常体验、语言特色、文学价值及同类对比角度进行评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 **日常视角:工业遗址的“可读性”与大众参与**</p><p class="ql-block">文章对矿山公园的描写打破了传统游记对“名山古刹”的单一聚焦,转而关注**工业遗产的日常化转化**。作者既呈现了绿松石矿山的专业属性(如地质构造、开采历史),又将其与当代人的休闲需求结合,如“休闲踏青”“走进自然”等场景的提及,让读者感受到工业遗址并非遥不可及的“废墟”,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空间。例如“峡谷弯拐平地炎热有干,6百米高差的山顶温凉有风”的描写,将地理特征转化为游客的体感经验,增强了日常代入感。</p><p class="ql-block">然而,文章对“人”的日常叙事稍显薄弱。矿山工人的生活痕迹(如宿舍楼、上海牌轿车)仅作为背景存在,缺乏具体人物故事的挖掘。相较于同类游记如贾平凹《废都》中对工厂生活的细腻刻画,本文更偏向宏观叙事,弱化了工业遗址与个体生命的深层联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 **语言风格: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交织**</p><p class="ql-block">文章的语言呈现出**跨界混搭**的特征:既有地质学术语(如“铜铝水磷矿”“垂直渗透风化水蚀”),又有诗性表达(如“林被青葱,有形有势,有点心旷神怡”)。这种语言策略既满足了科普需求,又保留了文学美感。例如“色彩斑驳的办公楼、影院、职工宿舍旧楼平房”一句,通过视觉意象的堆叠,将废墟美学浓缩于寥寥数语中。</p><p class="ql-block">但二者间的平衡稍显失衡。专业术语的密集使用(如“秦岭变质群”“成矿过程”)可能对普通读者构成理解门槛,而“会玩能耍”“逮了个低山丘陵”等口语化表达则略显突兀,削弱了文本的整体性。相较之下,阿来《大地的阶梯》中对地质与人文的融合更为自然,科学语言与文学隐喻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 **文学价值:工业废墟的诗意重构**</p><p class="ql-block">作者试图在工业遗址中挖掘诗意,将矿山公园定义为“工业、农业、文化、历史、把玩、休闲、健康融入这片自然”的复合空间。这种**废墟的诗意化**与宇文所安《废墟的诗学》中对“残片”的审美化处理异曲同工。例如“厂房矿井巷道在,弃渣堆有”的简笔勾勒,以留白手法激发读者对废墟的想象;而“矿工们生活过往”的轻点,则暗示了时间对空间的重新赋义。</p><p class="ql-block">但文章的文学性更多停留在意象层面,缺乏情感的深度介入。对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鄂温克族与森林关系的描写,本文对“人与自然”“工业与生态”的探讨更偏向理性陈述,未能将矿山公园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4. **同类对比:工业遗产书写的突破与局限**</p><p class="ql-block">在同类题材中,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工业遗产置于“名山古刹”的对照系中**,提出“换乘”概念——即从传统宗教景观向工业文化景观的叙事转向。这种视角与王军《城记》中对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思考形成呼应,但本文更侧重旅游开发而非历史反思。</p><p class="ql-block">相较于梁鸿《中国在梁庄》对乡村废墟的批判性书写,本文对矿山公园的呈现稍显乐观,未能深入探讨工业转型中的生态代价(如采矿遗毒)或文化割裂(如原住民与新产业的冲突)。这种“建设性叙事”虽契合“矿山公园”的主题,却也削弱了文本的思辨深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总结:跨界书写的实验性探索</p><p class="ql-block">《名山古刹盛行中的换乘》是一次跨界的文学实验:它试图在科普、游记与文化评论之间找到平衡,将冷硬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景观。尽管在人物叙事、情感深度上存在局限,但其对工业遗产“日常化”“诗意化”的探索,为同类题材提供了新思路。若能在未来的创作中更深入挖掘“废墟中的人性之光”,或将实现从“地理公园”到“心灵原乡”的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