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父母双亲虽然分别离开我们多年,但在儿女心中,爹娘始终未曾走远,不是隔三差五在梦中相见,便是时不时在脑海中闪现,双亲的音容笑貌始终铭刻在儿女心中。</h3><h3> 近几天,我在整理过去的照片时翻到了父母生前几十张旧照,甚感亲切和欣慰。一张张照片就是一段段故事。透过这些老照片,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老人熟悉的身影,听到了爹娘亲切的声音,仿佛爹娘就在我身边!</h3><h3> 难忘爹娘昔日之苦。在过去艰难岁月里,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想下顿,一大家人的生存之难都压在了老人的肩上。老爹额头的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分明是缺钱少粮为一家人生计愁出来的。老娘主内也不容易,一家人吃饭穿衣集于一身,大部分时间不是纺线织布就是缝补洗涮。我的印象里,老娘始终是以油灯为伴,不是睡前在油灯下穿针走线,便是凌晨老人手摇纺车的身影。娘视力不好,双手因患风湿关节变形,这都是为一家老小日夜操劳的结果。</h3><h3> 难忘爹娘养育之恩。爹娘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能把我们一个个养大已属不易,送我们一个个进学堂学文化更是难能可贵。老爹在我爱人第一次进家门时讲,“我这一辈子没多少功劳,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供了五个学生。”在当时农村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爹娘之所以省吃俭用千方百计持续供我们上学,缘于老爹“斗大的字不识半升”,深刻意识到“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这就是一个农民父亲的人生感悟,也是一个农民父亲有别于他人的远见卓识。我们兄弟五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父母坚持让我们上学,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础。</h3><h3> 难忘爹娘谆谆教诲。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父母的影子。我们六位儿女身上无不都有父母教诲的深深烙印。我们所秉持的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不畏艰难、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甘于吃亏等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理念和品德,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爹娘几十年的教诲,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做人之基、处世之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h3><h3> 今天我们怀念和纪念父母,就是要牢记父母恩德,学习优良品质,传承良好家风,让我们的子孙知道“从哪里来”,懂得“到哪里去”,在父母在天之灵护佑下,家族人才辈出,人人事业有成,门庭光耀夺目。</h3><h3><br></h3> <h3> </h3><h3> 父亲,魏世昌,生于1911年4月19(农历),故于1991年9月初10(农历),享年81岁。</h3> <h3> 母亲,张拉爱,生于1920年11月24(农历),故于2013年9月16(农历),享年94岁。</h3> <h3> 忆 父</h3><h3> 老父自幼家境寒,</h3><h3> 缺衣少食受熬煎,</h3><h3> 年少带妹去逃荒,</h3><h3> 吃苦学艺回故園。</h3><h3> 年谨过后逢战乱,</h3><h3> 养儿育女度日难,</h3><h3> 种田跑乱苦尝遍,</h3><h3> 盖房置地把家安。</h3><h3> 老父虽为庄稼汉,</h3><h3> 心灵手巧人能干,</h3><h3> 做工务农人前站,</h3><h3> 家贫日苦不畏难。</h3><h3> 起早贪黑勤持家,</h3><h3> 慈心严教育儿郎,</h3><h3> 儿女众多负担重,</h3><h3> 上学成家心操尽。</h3><h3> 辛辛苦苦一辈子,</h3><h3> 儿大女嫁事有成,</h3><h3> 养育子孙功劳大,</h3><h3> 四世同堂耀门庭。</h3><h3> 一生辛劳苦有乐,</h3><h3> 善良勤劳树家风,</h3><h3> 八十有一归天府,</h3><h3> 魏氏家门悼父恩。</h3><h3> 老父离世三九年,</h3><h3> 养育恩德驻心田,</h3><h3> 仁义诚信是根本,</h3><h3> 光耀门庭为己任。</h3><h3> 老父一生多辛劳,</h3><h3> 儿女有心恩未报,</h3><h3> 每逢佳节纸钱烧,</h3><h3> 家父天国享安乐。</h3><h3> (四哥 魏发科文)</h3><h3><br></h3> <h3> 忆 母</h3><h3> 老母出生一农家</h3><h3> 年幼丧父家境贫</h3><h3> 心底善良人聪慧</h3><h3> 下嫁夫家也贫寒</h3><h3> 夫妻齐心苦度日</h3><h3> 生有一花并五男</h3><h3> 老父主外娘主内</h3><h3> 白日劳作夜织纺</h3><h3> 终年辛劳早白头</h3><h3> 养育儿女初长成</h3><h3> 女嫁男婚事有成</h3><h3> 虽然年迈心不闲</h3><h3> 照看孙子理家園</h3><h3> 尽智出力忙不完</h3><h3> 社会发展家境变</h3><h3> 幸福安康享晚年</h3><h3> 县城西安常去住</h3><h3> 还在洛阳把花观</h3><h3> 母亲虽为一农妇</h3><h3> 淑德勤善堪典范</h3><h3> 九十有四归天府</h3><h3> 福萌子孙照门庭</h3><h3> 儿女身上有娘影</h3><h3> 老娘恩德报不尽</h3><h3> 如今离世四年久</h3><h3> 老娘天国可安宁</h3><h3> 半世辛劳半世福</h3><h3> 愿娘天国福满门</h3><h3> (四哥 魏发科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