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暮春,春风醉人,花草含香,小径曲曲折折,绕行几步,佳木秀而繁阴,树下花团锦簇,不知名的小花眨着迷人的眼。月湖岸边,一个小小的亭子邻水而居,亭顶几根木条,阳光洒在亭子里,疏影横斜斑斑驳驳,春光似隔未隔,这么好的景致岂能辜负?4月25日上午,我们如期来到这里,一场读书分享会就在美如仙子的月湖之畔开始了。</h3> <h3> 明蓉芳老师第一个走向亭子中央。今天的小明老师上身着亮丽的红色卫衣,下身牛仔裤,休闲时尚,一朵小黄花新颖别致地别在鬓角,真是一个俏丽的人儿!</h3><h3> 明老师分享了她刚读过的《我在未来等你》,她说,这本书里的故事情节类似于穿越剧。36岁的大学老师郝回归人生不尽如人意,一眼看得到终点。他很想回到自己的17岁,回到那个阳光而天真的时代重新来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捡到了一个神奇的笔记本使他回到了17岁,然而,当36岁的世故遇见17岁的热血,一切远没有那么简单。回到过去——这个念头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不是偶尔也闪现过?——当然没有可能回到过去,不再幻想,活在当下是我们应有的清醒。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低谷,有不开挂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完成对自我的找寻,找到成为未来更好的自己。她还朗读了书里的几句话:“每个人心里都应该留着一点儿小小的光,万一哪天就燃了呢?”“能够看到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变好,真是一件比什么都幸福的事。”</h3><h3> </h3> <h3> 文文静静的徐金晶老师带着她最近看的《蟋蟀冒险记》走过来了,这可是她自己买的绘本哦!它以一只蟋蟀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在动物和人类世界里的历险过程,他每经历一次磨难,就得到一次珍贵的教训,明白一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刚开始的傲慢鲁莽、好勇斗狠逐渐成为一只充满善良、富有爱心、拥有梦想、追求和平的蟋蟀,并和朋友一起共同实现了让动物世界由分散走向“大同”的理想。徐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其作者——苏怀,越南作家,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在对和平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过后,对原作作了改写,所以《蟋蟀冒险记》再版以后广受青少年欢迎。听到这里,我很是惊讶:越南居然有如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大师级别的作家,有顶级的绘本故事,以前我只把越南与战争、贫穷划上等号。</h3><h3> 阅读,可以自得其乐,当然也可以众乐,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读书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那么这种快乐也就翻倍。感谢徐老师的分享!</h3> <h3> 郭金金老师捧着厚厚的《人生哲思录》开始了她的分享。她说,这本书主要是对人生的一些细碎的思考,篇幅短小,值得细细品味。她最喜欢它的第一篇《真性情》,其中讲述了一种“至人喻以情”的人生观,希望每个人在工作、学习之余能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不管在任何年龄段,从事什么工作,在家庭中是什么角色,最重要的是保持真性情,有一颗柔软的心,懂得进取,也懂得超脱。有着简单的生活态度,有时间去亲近自然,让生命回到最纯粹的状态,在下一次转身时可以有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是啊,这道出了我们多少人的心声,现代生活忙忙碌碌,多少人已经荒芜了心灵,已经没有了最纯粹的状态,如果在忙碌之余读读书,理理荒秽,调整一下状态,哪怕是只得到暂时的自由和可能,也是一件至幸之事。</h3> <h3> 徐倩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绘本故事《走进生命花园》,徐老师边讲解边翻动书页,我们都注意到书里有的页面色彩缤纷,有的页面色彩单调,其中一页画有很多窗子,一些窗户犹如黑白片,窗前无人,另几扇则涂上明亮的黄色,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倚窗而立。而结局更是出人意料,赫然写着两个字——出生。原来,生命花园里的每一棵花归根到底不是上帝栽种,而是被母亲降生的每一个孩子,是我们。我们来到的这个世界经常会给我们当头棒喝:失望、孤独、冷漠……但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我们成长了,懂得感恩和幸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选择出生,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h3><h3> 这让我们恍然大悟,也让我们懂得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其实就是被困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惑过后,必有释然。</h3> <h3> 阳光下的朱婷老师人如其名,秀丽修长亭亭玉立,她今天分享的是曹文轩的《根鸟》,这本小说讲述一个叫根鸟的小男孩的成长史,是幻想童话,但因描写细腻而显得很实在。根鸟骑上白马,一路西驰,他留给世界一个无畏的背影,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大峡谷,重新插上了白鹰的翅膀,实现了自己的梦。梦想、流浪、怀疑、诱惑、对陌生的远方的向往与冲动……人生的每个阶段犹如根鸟走过的每个地方,梦想伴着他一路洗净铅华。朱老师说,愿在每个角落的逐梦人都能像根鸟一样:踏着脚步踩着梦!</h3> <h3> 开朗大方的胡文萃老师带来了绘本故事《我能关心别人》,“当我生病的时候,有人照顾我。当我难过的时候,有人会安慰我,让我感到好过些。我需要别人的关心。别人也需要我的关心。有人受伤的时候,我会感到难过。”原来,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在乎别人感受,也知道别人在乎自己感受的熊宝宝。胡老师说,她在班上给孩子们读这个故事 ,启发孩子 ,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发现那个大家互相关心、彼此尊重的美好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启迪智慧。孩子,我要给你最好的成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石仁勇老师是我们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老师,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让人着迷,今天岂可少得了他的声音?“夏天离群漂泊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鸣啭歌唱,一会儿又飞走了,而秋天的黄叶无歌可唱,飘飘零零,叹息一声,落在窗前了。”阳光下的月湖,一抹而平,两只白鸟翩翩而来,盘旋片刻又飞向远方。杨柳依依,游人三三两两,听到石老师的诵读,他们也驻足观望。我们,与其说在听美美的《飞鸟集》,不如说在听一种感觉——百花,凉风,秋月,飘雪。</h3> <h3> 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李红霞老师今天带来的是叶广芩的《采桑子》一书。李老师先简介了作者——叶广芩,满人,叶赫那拉的后代,因为是贵族之后,所以她的小说中总是有着对祖先的追忆和对前朝往事的伤感,接着李老师重点谈到了《采桑子》中的大格格:作为长女,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高傲自是必然,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傲的人,唱程派青衣,演绎着王宝钏苦守寒窑,演绎着薛湘灵大红嫁衣。仿佛命运安排,她遇见了董戈,……但从董戈失踪后,她只痴迷于唱戏,入了戏,再也没有出来。她的儿子,大概也从来没有进入她的戏里,所以孩子死了,她把他葬在树下,连副棺材也没有,甚至连孩子的脚也没有用泥土完全盖住……这该是怎样的戏痴!在今天,在这暮春将逝、孟夏初长的时节,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们静静地去感受那字里行间余温尚存的感动与温情。</h3> <h3> 蔡小红老师带来的是一本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团圆》,湖畔就是她的课堂,蔡老师用她那一贯的激情给大家读这个绘本:爸爸是在外面盖大房子的人,要过年了,爸爸回家了,他为家人带来了快乐和温暖。故事中的小女孩享受着爸爸特有的关爱,一起去剪头发,去看龙灯,放烟花,还吃了包入一枚好运硬币的汤圆。可是陪伴总是很短暂,爸爸又要离开了,短暂的团圆之后又是长长的离别。小女孩把好运硬币交到爸爸手中,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原本一枚冰冷坚硬的钱币,却因为亲情赋予了它柔性与温度,在小女孩与爸爸的一来一去中,寄托了相互间的牵挂与祝福。</h3><h3> 总有一些牵挂和祝福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总有一些陪伴和分离让孩子一生难忘。也许,阅读能让我们连线儿时的某一刻,那时那地,我们都是孩子。</h3> <h3> 有些书待在角落里静候主人归来,重读它,无异于与老友邂逅。今天,袁惠娟老师带来了她读过的张爱玲的《半生缘》,她先简单介绍了书中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顾曼桢——一个被黑暗时代吞食的悲剧女人,她虽然坚忠于爱情、亲情,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但是在经历多次的打击与伤害后,委身于时代黑暗的深谷,面对自己爱的人离开了自己的世界,她选择了妥协,一句“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永远地结束了这份存了半世的姻缘。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会有不同,由这本书袁老师很自然地谈起了她班孩子在看图写话题中的不同理解,对于同一幅画,不同的孩子往往看到不同的内容,不管哪一种,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达到共情,这是最理想结果,达不到共情,则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h3> <h3> 何平老师则给大家分享了绘本故事《我爸爸叫焦尼》。故事说的是有个叫狄姆的小男孩在车站里等爸爸焦尼,爸爸一下火车,就陪他看电影、吃热狗、吃披萨、借书等,临走时他还抱着狄姆上火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儿子……但是,爸爸妈妈早已离婚。狄姆爱他的爸爸,他要告诉别人他也有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爸爸最伟大,在孩子的感情里,亲情最让人留恋。</h3><h3>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团圆!《团圆》《我爸爸叫焦尼》两个绘本描述的情节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孩子和爸爸在一起就会有好吃的好玩的,更有快乐的时光!原来,孩子的渴望从来就不分国界不分东西方。</h3><h3> 何老师说,她自己的儿子很喜欢听这一类的绘本故事,大概就是因为故事中的狄姆的行为感染了她儿子。感人的故事,感人的亲情。</h3><h3> </h3> <h3> 杨淑珍老师分享的是她最近看完的《皮囊》一书,作者蔡崇达,闽南人,《皮囊》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里面包含14个故事,取第一篇《皮囊》作全书书名。杨老师说,读他的作品,很自然地就进入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自70后起,在文学作品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而是面目模糊,他不是被尊敬、畏惧、审视、反抗的对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搁置在一团模糊的阴影里。但在蔡崇达这里,父亲出现了,被反复地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长大了。这个长大的人,从父亲开始,一个一个地,把与他有关、有缘的人照亮,他为此专门写了这本书。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知道自己是谁。能够解答“我是谁”这样终极问题的书,看来值得一读。</h3> <h3> 一上午的读书时光很快过去了,我们聊书赏景,身心轻松。读书犹如旅行,能抛开手机远离喧嚣和躁动,作一次精神远行,回归读书人本位,这对于我们的职业显得尤其重要。愿你我能坚持前行!</h3><h3> 回到学校,吴小勇校长为这次读书分享会赋诗一首,那么就把它作为读书会的结束语吧!</h3><h3> 题教师读书会</h3><h3> 一枝独秀十金花,</h3><h3> 月湖岸畔散芳华。</h3><h3> 静读诗书真有味,</h3><h3> 半日眼里尽天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