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世遗”地,开平观“碉楼”——南国春之行(1)

蓝夜星空

<h3>  每年,北方的春天刚开始萌动,我们的出行计划就早早出笼了。今年的目光瞄向了中国地图粤、闽、浙那片版图,那片春天最先到达的山山水水。出行的第一站是广东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h3> <h3>  三月下旬,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辽河平原还是满目枯黄,可是相距三千多公里外的珠江平原却已是绿意葱茏的初夏景色了。<br></h3><h3> 经过三十多小时三千多公里的时空转换,同学及好友我们一行八人3月25日早上到达广州火车站。雨后初晴的广州,给人的是湿漉漉的暖意。</h3> <h3>  路边鲜花盛开的木棉树,让人的心情也随着花绽放了。</h3> <h3>从广州乘大巴车到达江门市所辖的开平市。</h3> <h3>  开平是著名侨乡,繁华富庶,珠江支流潭江从城区流过。</h3> <h3>  3月26日,从开平乘去往碉楼古村的专线大巴,经过赤坎古镇,到达自力村碉楼群。</h3> <h3> </h3> <h3>  来此之前,知道开平碉楼在国内旅游景点中很有知名度,但是并没有特别关注过,只是觉得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一定会有较高的观赏性。所以这次南国之行把开平碉楼列为首站。</h3><h3> 查阅开平碉楼资料:其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h3><h3>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h3><h3>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h3> <h3>碉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h3><h3>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h3><h3>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截止到2007年)</h3> <h3>  碉楼按功能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h3><h3>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h3><h3>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h3><h3> 据介绍,自力村碉楼群是开平最精美,最集中的碉楼群,是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十五座保存完好、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碉楼散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美不胜收。</h3> <h3>  走进古老的自力村,除了碉楼都是这种青砖黛瓦的传统岭南民居,房前屋后的竹林、香蕉树,让人领略着浓郁的岭南田园风情。</h3> <h3>拍下古堡,世遗存照。“八仙”到此一游。</h3> <h3></h3><h3> 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h3><h3> 身后的这座铭石楼就是典型的居楼。</h3> <h3>  碉楼内部很开阔,大的有三开间,每层都有完备的生活设施。</h3> <h3>  站在铭石楼顶,环望四周,房屋池塘,竹林小径,花田草坪,全村一览无余。</h3> <h3> 两座碉楼,一正一斜。</h3> <h3> 由于村里已是“世遗”保护地,管理得整洁干净,老屋古堡,石板铺路,绿草如茵,茂林修竹,鲜花盛开。对于喜欢拍照的女士们到了这里一定要带个充电宝。</h3> <h3> 绿荫如盖的古榕下,村里一户人家正在办家宴,看着丰盛的特色佳肴,还没吃午饭的我们馋涎欲滴,可是人家告诉说:不对外。</h3> <h3>  开平碉楼、皖南古村落、福建永定土楼是我国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遗产的三种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碉楼并不止存在于开平,在新会、台山等侨乡都有分布。在这一带的公路两边不时可见各式碉楼和各式风格古建筑。</h3> <h3> 到达开平的当天下午去了附近的水口镇,无意中寻到了这里的几条老街。银龙路、中山街,一式的南洋风格骑楼建筑,充满异域风情的沧桑,虽然老旧,但是整洁干净,临街还有几处深宅大院,让人浮想着此处昔日的荣华。水口镇是依水而建,旧时水运发达,因此也繁荣了昔日的老街,随着时光的流逝,水运渐渐被现代的交通所取代,但是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繁荣的经济给这里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使得小镇愈加繁荣。</h3> <h3>  走在空旷的老街,恍若隔世。昔日水陆码头的荣华,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远去了,只把落寞留在老街这无人的黄昏。</h3> <h3> 深宅大院中的私塾。</h3> <h3> 水口镇老屋。</h3> <h3>  心不老,人精神。</h3> <h3>  赤坎是开平著名古镇,以欧陆风情街而闻名。我们来时正好赶上老街大规模修缮,我们只能在高高的工程围挡外看看。</h3> <h3>  碉楼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h3><h3>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h3><h3>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h3><h3> 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h3><h3>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h3><h3> 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h3><h3>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开平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h3><h3> 开平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开平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h3><h3>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开平一行让我亲眼目睹了一朵中国近代岭南民居的奇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