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建设街小学四月中旬开展"双优课堂"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h3><h3><br></h3> <h3> 五年级数学组就《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进行了集体教研。数学大教研会上,刘晓惠校长的点评更加深了老师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同"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和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相同,都忠实于文本,"异"是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冯老师"强调同一个单位1"的提醒秉要执本。会后,五年级组再一次集体教研。</h3> <h3> 两节课的"同"体现在:通过学生折纸活动,得出同一块阴影部分可以用1/2,2/4,4/8表示,因为阴影部分没有变,所以,这三个分数值的大小是相等的。</h3> <h3> 两节课的“异”体现在:一,课堂导入环节,王凤老师是采用"师傅给八戒分西瓜",菅明明老师采用"阿凡提解决兄弟问题"。二,8/16的处理上,王凤老师是在讲完商不变规律是分数基本性质理论支持之后先得出8/16,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菅老师是先折出这个分数。</h3> <h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完菅老师的课王老师又重新进行了"三次备课",成长更多的来自于反思。原本的教学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改进:一,折纸的时候可以不用完全按照教材,可以用正方形纸也可以用长方形纸或者圆形,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三角形,更能体现实验素材的广泛性和说服力。二,分数的基本性质强调的是同时乘和除以,处理练习题时需强调不是加和减,这点需要学习菅老师。</h3> <h3> 同课异构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有利于克服个性化课堂存在的弊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促进教师间的知识共振,信息共振,心理共振。</h3> <h3> 最近听的一本书《能力陷阱》,我们总是习惯了"三思而后行",其实很多时候过去的自己是不能对未来的自己进行规划的,许多事情可以先做出来,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新的体会。正如,听同课老师课前,许多反思是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孔子曾批评宰予:"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如果真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做到一半才会力不从心而放弃;你却根本没有开始,这不过是画地为牢罢了。</h3><h3> 而改变,最佳的时机是现在,最佳方式是——去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