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不孤,“伞”亮你的眼

明卿

<h3>  当我再次背着单反来到皖南腹地泾县时,既不为那十里桃花万家酒楼的桃花潭,也不为古朴典雅的査济,而是为了作为与宣纸、宣笔、茶叶泾县四大名优特产之一的孤峰油布伞。</h3> <h3>  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春秋末年,鲁班常在野外作业,为遮风挡雨,其妻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制作出初期的伞。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已有油布伞的踪影。</h3> <h3>  作为泾县硕果仅存的孤峰国民油布伞厂,坐落在城北15公里的昌桥乡孤峰村。孤峰油布伞选用当地山区的老毛竹、优质檀树以及棉布等原材料,从选材、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刷桐油、晾晒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手工制作的孤峰油布伞,外形古朴美观,伞面宽大,结实耐用。目前,孤峰油布伞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 这是<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代泾县名士叶居仁专门为本县雨伞写的一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清川竹枝词》,对家乡制作雨伞进行了生动地描绘。</span></h3> <h3>  当我们脑海里闪过那首著名的雨巷时,最是不能忘却的却是那把满载着浓浓韵味的油布伞。</h3> <h3>  来孤峰前,我对于油布伞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孩提时代。风雨中我们撑着一把硕大而又沉重的黄色的油布伞,踉踉跄跄地行走在放学的路上。</h3> <h3>  如今的油布伞作为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技艺。由于折叠伞和钢架伞的冲击,传统制作的油布伞伞业生存困难,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孤峰的郑国民先生是泾县孤峰油布伞的郑氏传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与他的团队,开拓创新,使传统伞业手工工艺焕发出新生机。目前,国民油布伞厂生产的油纸伞、从昔日纯粹的遮风挡雨的用具,逐步向文化艺术殿堂迈进,成为当代家庭装饰布置及电影、电视剧拍摄场所的重要道具,受到收藏家和摄影专家及爱好者喜爱。</h3> <h3>  “细雨霏霏恋意柔,青山绿水路通幽。相依伞下鬓私语,半为遮雨半遮羞。” 今天,当人们撑开这流传千百年的油布伞,也不禁流露出一股怀古幽思之情,一片诗情画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