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导语: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 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h3><h3> 大型文献纪录片《激情燃烧的记忆—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前期采访拍摄工作开始。该片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广电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拍摄,谷牧之子刘历远先生担任本片总顾问。基建工程兵出身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亲自参与策划。</h3><h3> 近两年的时间里面,执行导演王增州领导的摄制组同志,追寻基建工程兵的足迹走进多个省市,采访大量的历史亲历者、见证人,拍摄了许多历史现场。由于时间跨度大,当年的故事发生地遍布全国,甚至远在海外,摄制组拍摄任务相当繁重,目前该片还在拍摄中。</h3><h3> 这部文献纪录片的拍摄得到了包括军内外各级领导和人士的高度重视。</h3><h3> 2017年5月28日,谷牧之子刘历远带领摄制组寻着老一辈的足迹,来到荣成管理区收集纪录片资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洪霞陪同刘历远及摄制组一行实地踏访了龙山革命纪念馆、谷牧旧居和传记馆,追寻先辈足迹,重温革命历程,拍摄重要历史资料以及荣成发展现状等系列新闻镜头。管理区丰厚的革命历史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给摄制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h3><h3> 作为一部讴歌人民军队,激励后人不懈奋斗的主旋律作品,该片以基建工程兵从1966年组建到1984年撤销的十八年发展历程为主线,全景式记录50万基建工程兵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h3><h3> 这支部队的创始人,谷牧同志当年向中央提议组建了基建工程兵,并长期兼任基建工程兵党委第一书记、政治委员,贡献巨大。曾受中央军委通令表彰的基建工程兵第三〇三团前身是1938年3月在荣成成立的县大队。这支部队先后出色完成了多项重要国防工程,上世纪80年代奉命南下参加深圳特区建设。</h3><h3> 摄制组负责人王增州导演表示:“我们寻根过来,走进荣成,对我们这部文献纪录片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里人杰地灵,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来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同时我们自己也是受教育,也是受到很大的震撼,也对荣成今天的发展我们都是感觉到成果是非常非常大的。据介绍,该片将于年内完成拍摄,在央视和多家地方台播出。——杨步云根据《百度搜索》整理》(2019.04.27)</h3></h3><h3> 上图为刘历远在宁津街道东墩村谷牧旧居前与家乡的亲人们交谈并合影留念(左三)。</h3> <h3>基建工程兵出身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亲自参与策划。上图为任正非接受采访。</h3> <h3>上图为执行导演王增州在现场审核摄制脚本。</h3> <h3>新闻发布会主席台。</h3> <h3>《激情燃烧的记忆—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摄制组采访607团第一任团长王敏。</h3> <h3>文献纪录片《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摄制组走进南京,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的江苏省“70”办公室主任和老兵们感慨万千。这位女兵拿出珍藏的与许世友将军视察时的合影非常激动。令人感动的是老兵们对一生的奉献无怨无悔。——王增州2019.04.24</h3><h3> </h3> <p>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p><p> 一,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p><p>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一)</p><p> 大型文献纪录片《激情燃烧的记忆——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摄制组一行四人,肩负着50万基建工程兵和该片总顾问刘历远(谷牧将军的儿子)的重托,走进南京,走进607团,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原607团有关老领导,老战友非常高兴的接受访。</p><p> 4月24日上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07团第一任团长王敏(95岁)在家接受摄制组采访,老团长回忆说,当年许世友将军,把我从南京军区测绘大队调到607团,在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受旗仪式。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永银告诉我,许司令说江苏要搞原子弹,你是第一任团长,要干出成绩,为原子能事业做出贡献。....安徽大别山响洪甸是607团的老家,溧水,幕府山是607团的分支,还有栖霞山地区。工作区域在江苏,安徽和浙江西北地区。工兵部队,防化团,通讯总站,通信团等军区直属队部分官兵是607团的骨干力量......《战友欣赏不传播》。</p><p>(杨步云整理2019.04.28)</p>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292团,292大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705部队,建字842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00050部队)第一任团长王敏(基本建设工程兵20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h3> <h3>左起:赵战士王敏杨步云何玉高王增州合影留念。(2019.04.24)</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第三任团长刘天文(原南京军区国防动员科科长,江苏省革命委员会70办公室副主任)</h3> <h3>刘天文接受采访。</h3> <h3>二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二)</h3><h3> 根据摄制组的采访脚本和沟通的议程,4月24日上午在第一任团长王敏(95岁)家采访结束,中午聚餐交流后,下午到老单位察哈尔路16号院内,佰德人力大楼(原607团大礼堂位置)二楼会议室,采访了原南京军区国防动员科科长,江苏省革命委员会70办公室副主任,607团第三任团长刘天文(89岁),原607团二营水冶连(普查十连)指导员,三营副教导员,军务股长,大队党委副书记杨步云,原607团14连班长陈正柱,原二营水冶连班长,和许世友将军合影留念的女兵代表彭秀珍;刘天文团长回顾讲述了当年许世友将军决策成立铀矿部队的决心 ,他说:1970年6—7月月份以后,他在防化团接到命令,到军区报到 ,干什么不清楚 ,到军区机关后,许世友将军很快找他谈话,告诉他军区要成立铀矿部队找铀,造原子弹。许世友将军多次安排他到北京总参,二机部部长刘伟和有关部门要指标,要编制,要专业技术人员,并且安排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永银亲自负责部队组建的人财物方面的调动和筹备。早在1970年7.8月份,就抽调防化团四连官兵在南京栖霞山,南京幕府山,溧水洪兰等地区,在1958年前后,原苏联专家工作过区域,开展铀矿普查。并且抽调工兵三团(6450部队)等部队,在溧水开采铀矿。经过努力,部队编制从3000人,增加到4000人,为70年底,南字705部队的组建典定了基础;杨步云回顾介绍了许世友将军在70年8—9月份,多次到溧水洪兰七一工地视察,看望工兵部队开采铀矿和防化连普查找矿,用碱法提取冶炼浓缩铀的现场,1971年到1974年底前,又多次到幕府山地区,白云石矿东化车间二营水冶连,安徽大别山金寨县响洪甸三营驻地,看望部队。并且多次和南京幕府山二营官兵合影留念情景;</h3><h3> 原14连班长陈正柱向摄制组回忆介绍了当年钻探连队指战员,在南京幕府山、栖霞山、溧水、浙江安吉等地丘陵深山,身处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畏艰难,不怕辐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国防原子能事业翻山越岭勘探铀矿,乐于奉献的精彩故事。应摄制组要求,他给摄制组人员签名赠送了自己编著整理的《神秘的部队,特殊的兵种》一书。王增州导演还特意为远在北京的刘历远总顾问(谷牧副总理的儿子)专门带去一本;</h3><h3> 幕府山二营水冶连女兵彭秀珍手持老照片激动的说,这张照片是当年许世友将军在幕府山上,和607他二营官兵合影留念后,到水冶连冶炼车间,看到女兵们辛勤工作,高兴的招手,叫正在上班的部分女兵,一起合影留念,走到实验室后,又和东化车间部分工人,在实验室上班的二营水冶连女兵彭秀珍,程天珍一起合影留念,今天看到老照片,想想当时的激动心情,虽然核辐射伤害了我们的身体,我们有了那段当兵的历史,有了那段军旅情,把青春年华奉献给我国原子能事业,我们无怨无悔。(杨步云整理,内部欣赏不外传2019.04.29)</h3> <h3> 总政/八一电影厂大型文献记录片巜激情燃烧的记忆一一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摄制组王增州 (原基建工程兵政治部干事/报社记者)一行五人来我团拍摄采访原团首长及老兵/我接团政治处领导通知也参加了拍摄采访/地点在团部十六号/上午采访了95岁的王敏老团长/下午采访了刘天文团长/杨步云(十连指导员/大队付书记丿何玉高(政治处干事)我/水冶连女兵彭秀珍(7Z年在幕府山同许司令照过相)今天上午摄制组去安徽的606团/下午到幕府山拍矿区/坑道口/水冶矿池/老营区/明天去溧水/这部片子主要回忆反映当年的基建工程兵的施工和生活 —陈正柱</h3><h3> </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第三任团长刘天文接受采访。</h3> <h3>南京幕府山二营水冶连部分女兵和许世友将军合影。前排左起叶乃霞程天珍许世友将军孔繁星童光霞。后排左起熊惠敏赵晓群刘秀芳彭秀珍。</h3> <h3>许世友将军和南京幕府山白云石矿东化车间二营水冶连部分女兵及工人合影留念。左四许世友将军 ,左后五彭秀珍,右一程天珍</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二营水冶连和许世友将军合影留念的女兵代表彭秀珍接受采访。。</h3> <h3>刘天文团长和606团战友在察哈尔路16号合影留念(左起:杨步云,雍自勤,刘天文,许雅珍,何玉高,郭文玉2019.04.25)</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三营水冶连(1974年5月份分建以后为606团)南京有关中学部分学生兵代表郭文玉接受采访。</h3> <h3><h3> 三,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三)</h3><h3> 4月25日上午在老单位察哈尔路16号院内,佰德人力大楼(原607团大礼堂位置)二楼会议室,摄制组继续采访,原607团大别山金寨县响洪甸三营水冶连战友,南京71年学生兵代表郭文玉,雍自勤,大别山下女工兵代表许雅珍等战友应摄制组邀请到察哈尔路16号接受采访。刚到察哈尔路16号大门口,遇到多年没有见过面的刘天文老领导,(刘天文团长在1974年5月份,607团分团后,从江苏省革命委员会70办公室调到606团任副团长,当时606团第一任团长王兆臣,政委李建邺,先后番号为606团,291团,291大队,南字704部队,建字841部队,00040部队—编者注),在察哈尔路16号大门口,高兴的和老部下一起合影留念。刘团长说见到你们特别高兴,昨天我已经接受采访了,还有很多话想说,摄制组又邀请他继续接受采访。</h3><h3> 在二楼会议室首先郭文玉接受采访,他说:我们是1970年底,从南京几个中学【鲁迅中学(南师附中学);第四中学;第二十一中学;燕子矶中学;晓庄师范;五七中学(原为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后改为南京市梅园中学——编者注】。突然接到通知,集结到幕府山,并且秘密拉到花旗营部队营房(后来知道的),干什么都不知道。不让给外面说,不能给家里打电话,写信,要求特别严。当年我才18岁,心里慌慌的。当兵很辛苦,核辐射给战友们也带来伤害,但是国家没有忘记我们 ,符合条件的给补助,安排体检,符合评残条件的给评残。我们有一段当兵历史,感到光荣。……</h3><h3> 雍自勤说,我和郭文玉是同校同学,我们当时男生女生有80多人,各占一半。在花旗营部队营房训练,学政治,讲形势,提出保密要求。虽然没有穿军装,因为都是处在豆蔻年华的学生,带兵的训练起来也算整齐划一。就是穿的衣服是五颜六色了。训练三天后,军车把我们拉走了,好像在合肥吃的午饭,晚上7—8点钟,车子开到深山老林,黑漆漆的,还做船过一条河(响洪甸水库下面的一条小河,当时没有桥,后来是部队建的桥,老百姓很欢迎—编者注),当天夜里,带兵的安排我们住在老百姓家,用稻草铺在地面上当床铺,晚上还能听到狼叫,真是提心吊胆睡了一晚上。第二天,连队领导把我们带到一遍石子地上,说这就是我们营房,我们上山背过矿石,用锤子敲过矿石,后来进入水冶连车间,开始冶炼铀矿,虽然辛苦,现在回忆起来,也十分高兴,我们为原子能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虽苦忧荣。……</h3><h3> 许雅珍接着说:那时候当兵真的很辛苦,我们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天天读,天天读报纸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学习毛主席语录,提高政治觉悟。天天炼,天天出早操,军事化训练,打靶,投手榴弹,按照部队三大条令管理部队。业余时间还要出公差,白手起家,自己动手盖房子,上山背矿石,真是战严寒,斗酷暑啊,说天天汗流浃背一点也不为过。大别山下的铀矿部队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了兵指领导,解放军画报记者专门来到大别山采访 拍了好多照片,并且在解放军画报上刊登出来,叫《大别山下女工兵》,这几张照片我一直保留到现在,也一直激励着我们,教育晚辈们艰苦奋斗,奋发向上。……</h3><h3> 刘天文团长从家里拿来老照片,指着照片,告诉摄制组,这张照片是在幕府山山拍的,许世友将军手拿咖玛仪,亲自测试铀矿,听到咖玛仪,发出“咯咯咯”的声音,告诉现场人员,这里有铀矿,事后经过验证,还真的有铀矿石呢!………</h3><h3> 原部队干休所副所长何玉高一直陪同摄制组,忙前忙后,中午还盛情邀请摄制组同志和606团老战友,一起在南京河西晚宴酒店聚餐。上午的采访议程顺利完成。(杨步云编辑整理2019.04.30)</h3></h3><h3> 上图郭文玉接受采访视频资料</h3> <h3>刘天文团长和606团战友在察哈尔路16号合影留念(左起:杨步云,雍自勤,刘天文,许雅珍,何玉高,郭文玉2019.04.25)</h3> <h3></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三营水冶连(1974年5月份分建以后为606团)南京有关中学部分学生兵代表雍自琴接受采访。</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大别山三营水冶连雍自琴接受采访</h3> <h3>许雅珍接受采访</h3> <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607团大别山三营水冶连(1974年5月份分建以后为606团)女兵,当年解放军画报上誉为“大别山下的女工兵”的代表许雅珍接受采访。</h3></h3> <h3> 追寻当年登上《解放军画报》封面的基建工程兵607团某部水冶连女兵们足迹。她们为发展核武器的贡献将载入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史册。——2019.04.25上午</h3><h3> 上图前一为排长李琼,后排中间为许雅珍。</h3><h3><br></h3> <h3>当年解放军画报上的文字说明 。</h3> <h3>摄制组赵战士,王增州导演和郭文玉,许雅珍,雍自勤,杨步云,何玉高合影留念(2019.04.25)</h3> <h3>摄制组赵战士,王增州导演和郭文玉,许雅珍,雍自勤,杨步云,何玉高在家宴酒店合影留念(2019.04.25)</h3> <h3>刘天文团长给战友们解释说明老照片</h3> <h3>杨步云向摄制组介绍当年许世友将军在幕府山和607团二营官兵合影情况。很荣幸我离许世友将军不太远。</h3> <h3><h3> 四,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四)</h3><h3> 摄制组走进原607团幕府山营区</h3><h3> 2019年4月25日下午,我和何玉高,雍自勤陪同摄制组,一行七人,乘做摄制组的商务车,开始到幕府山工区采访。</h3><h3> 我们部队的战地小记者朱永成,现在各个连队老战友聚会,他基本上都参加了,为战友聚会摄像,拍照,制作小视频,小有名气了。听说摄制组要来幕府山采访,他主动请假参与给摄制组带路,向摄制组介绍幕府山工区情况。遇到门卫不让摄制组采访车子上山,他主动出面联系,门卫还有些不情愿,幸亏摄制组带来单位联系函,他们看到了以后,顺利放行。原来准备给单位联系函在这儿派上用了。</h3><h3> 幕府山这个令607团战友值得记忆怀念的地方,她承载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搜狗百科》上说:幕府山横贯于南京市鼓楼区北端和栖霞区西端,是一座位于长江南岸边的丘陵山脉,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5.5公里,宽约800米,劳山主峰高190米。 相传晋元帝司马睿过江,王导设幕府(参谋部)于此,故名。幕府山也名莫府山。又因山多石,古曾称石灰山、白石山。古有此名,至今。 幕府山山峦延绵起伏,登临幕府,远望景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下奔腾向前。清代的金陵四十八景,幕府山便有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六景。</h3><h3>《搜狗百科》上说:相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弋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渡江至此,其中司马睿所乘坐骑顿时化龙飞去,成为其称帝前之“吉兆”。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正式建都,创建东晋王朝。五马渡也因此而得名。……</h3><h3> 解放后,由于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幕府山上白云石成了无价之宝,专门成立白云石矿单位,几千人的队伍,大面积开采白云石,为南京钢铁厂,宝钢输送炼钢必备原料。到1970年底,我们部队成立时,幕府山地区已经面目全非,光秃秃的石头,光秃秃的山,到处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有时候山上放炮后的飞来石就落到我们的营房旁边。有一次,战士们在露天地吃饭的时候,一块石子差一点砸到碗 。赫的连队领导马上命令到宿舍里面吃饭。……</h3><h3> 当时,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幕府山地区1970年底到1974年上半年集结近二个营的兵力,有铀矿钻探勘察的,有采铀矿的,有坑道施工的 ,有水冶连冶炼铀矿的,先后有二营部,六连,七连(水冶连),八连(机械连),三营部,普查十连,普查十一连,修理连,运输连 ,还有工兵三团的部分战友。高峰时期,部队近2000人。当时可以说一支生气勃勃的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每天早上能听到各个连队的战士们出早操,天天炼的喊声和唱歌声音。121,1234喊操的声,有时候还能听到军歌嘹亮,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特别是二营水冶连女兵唱歌的声音更具有感染力。</h3><h3> 当时部队的管理是按照部队正规化的要求,因为当时部队大部分骨干都是刚从部队调过来的,所以管理起来,也得心应手。政治学习,军事训练,部队小上产,都比较上档次。</h3><h3> 摄制组到幕府山上后,在当年许世友将军和部队官兵合影的地方,采访了当年水冶连指导员杨步云。介绍了当年林彪事件(1971.09.13)和党的十大代表大会(1973.08.24—28)以后,许世友将军特别高兴,两次到幕府山地区视察,在山上和部队官兵合影留念的情况。介绍了在山下当时连队营房格局,现在已经开发成云谷山庄了。</h3><h3> 在山下东营区(黄坊村42号),原来部队时期的综合楼,当时是科研队,实验室,运输连等办公楼。技术人员对野外连队采集到的铀矿石进行分析鉴定;利用铀标准原对伽玛仪等探测仪器进行标准修正,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为指导部队进行铀矿普查和勘察做出了应有贡献。(杨步云整理2019.05.02)。</h3></h3><h3> 上图1973年3月25日许世友将军和幕府山地区607团二营官兵合影留念。</h3> <h3>照片左起,谢文金,周关校,杨步云,张文典,许世友将军,钱洪兴,刘洪昌</h3> <h3>五,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五)</h3><h3> 摄制组走进洪兰七一工地</h3><h3> 26日上午,原来准备到江宁大队办公区采访,因大队陈列室漏雨,资料入库,不太方便接受采访。为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摄制组决定直接到溧水洪兰七一工地实地采访。</h3><h3> 上午8时,摄制组一行四人在杨步云,何玉高,郭文玉的陪同下,从南京察哈尔路16号前往溧水无想茶社,和事先已联系好的原二营水冶连王志进战友,一营教导员徐高兰及其女儿丁南君接头,并由他们带路,到溧水洪兰七一工地。刚到工地,溧水籍原二营水冶连部分战友,听说摄制组要到原来部队七一工地采访,赵根生,王玉英,刘本玉,周玉妹等,自发打的到工地欢迎摄制组同志,看望部队时期的老领导。童光霞(和许世友将军合影的女战士之一)在无想茶社为摄制组同志和部队老战友准备了中餐。</h3><h3> 走进七一工地,虽然没有了当年风光,但是还有一遍遍历史痕迹。当年的大礼堂,连队和三营的营房还在,小卖部,水冶连的配电房还在,当年部队官兵经常在旁边洗漱,用水,有时候还在里面洗澡的水库还在,现在更美了,水变清澈了,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h3><h3> 当年采矿连队炮声隆隆,钻探连队钻机轰鸣 ,水冶连队粉碎机,球磨机轰轰,水冶车间流水潺潺 ,一派蒸蒸日上景象。当时部队营房也很气派 。开始是战士,工人们用业余时间,白手起家,先生产,后生活,用毛竹,毛草,油毛毡盖的干打垒营房。1970年7月份后,由防化团四连,工兵三团部分官兵入住。1970年底,607团一营组建后,陆续建成砖木结构的营房。有一营部,一连,二连,三连(水冶连),四连(机械连)营房。1973年初,在一营水冶连的西面,盖了大礼堂。1975年后,增加了团卫生队,科研队和普查三营冬季收队的营房,1979年后,二机部兵指还在这里办了教导队,培训连队党政干部。我有幸还参加了第二期政工干部培训。……</h3><h3> 现在大礼堂还在,当时部队开大会,首长作报告,传达上级文件,上级会议精神,都在这里进行。官兵们经常在里面看电影,文艺演出,是当时部队文化中心。旁边还一有个小卖部。何玉高战友在现场看到大礼堂后,高兴的说,1980年我受团首长委托,参加了基建工程兵在济南召开的群众工作会议,回来后,团首长叫我为部队传达会议精神,给那么多官兵作报告,还是第一次,心里好紧张。他高兴的在大礼堂前面留个影。…… </h3><h3> 在原来部队采矿的山头下,摄制组采访了徐高兰同志。徐高兰回忆说:洪兰铀矿是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在直升飞机上测到的,国家1958年开始开采铀矿,1961年下马后,有个王师父看守,一个大烟囱,二间平房,其他什么都没有来,烟囱是烧煤生产蒸气,冶炼铀矿用的 。</h3><h3> 溧水的铀矿是贫矿,含量万分之二以上。1969年溧水县委打过报告给二机部,要求恢复生产,开采铀矿。但是没有批准。二机部刘伟部长后来到溧水时,对我说,64年第一颗原子弹上天,有溧水的原料。我们听了真的很兴奋,溧水人实实在在的为原子能事业作了贡献。她手指着山头说,这个山头附近,就是当时工兵部队,后来607团官兵们勘探,打坑道的地方,当时部队很辛苦,为原子能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她还告诉摄制组,这个地方是水冶连冶炼车间和实验室的位置,1970年8—9月份,防化团四连在这里进行碱法冶炼铀矿,用几十口大锅,把铀煮出来(后来改为酸法提取)。防化团四连杨步云领导当时是部队化验员,理所当然的参加了实验室工作,在当年国庆节前,部队官兵和溧水七一工地的工人们,共同努力 ,靠土法上马,冶炼出浓缩铀,许世友将军在现场看到后,特别高兴,连说几个好,好,好。……(杨步云编辑整理,内部欣赏不外传2019.05.04)</h3> <h3>六,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六)</h3><h3> 摄制组专访徐高兰</h3><h3> 徐高兰,可以说是在特除年代造就的一个传奇人物,她早在1970年(当年22岁)就进入溧水县革命委员会 ,1971年担任溧水县委书记。607团组建时,她是一营教导员。曾经多次见到毛主席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常委。许世友将军当时是南京军区司令员兼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因为小有名气,将军对徐高兰也十分赏识。</h3><h3> 徐高兰回忆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毛主席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的构想。全国到处在探矿,找矿。洪兰矿区遗址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洪兰矿区据说是苏联专家在直升飞机上用仪器检测到的。1958年由二机部组织队伍开采,1961年下马。1969年,珍宝岛事件以后 ,溧水县委打过报告给二机部,要求恢复开采铀矿,但是没有被批准。</h3><h3> 一九七O年五月二十日,毛主席发表壮严声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败美帝及其一切走狗!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声。小国能战胜大国,弱国能打败强国……。要准备打仗,随时要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溧水县核心领导小组,县革委会领导,学习“520”声明 ,联系实际,一致认为,溧水有生产原子弹的原料,于是再次给省委打报告,要求恢复铀矿生产。县革委会安排我把报告送到省里,(当时领导们在南京33号地下防空洞开会),报告立马转到许司令那里,许司令派军区防化科长和参谋到溧水来找我,我把他们带到矿场,用仪器测出石头里有铀,并带了几块石头回南京向许司令汇报,接着省委书记吴大胜派秘书张寅生到云合,把正在农村劳动的我,接到中山陵8号许司令那里,许司令叫我洗脚上二楼吃饭(1970年7—8月份,防化团四连到洪兰矿区,看到徐高兰时,不管晴天阴天,平路山路,基本上不穿鞋,都叫她“赤脚主任”,听说许世友将军还送给她几双草鞋呢。——编者注)。当时有吴大胜书记,肖永银参谋长,李文清,杜平政委,边吃边讲,布置任务。…我连夜回来召开电话会议,动员全县人民打人民战争,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持,一定把洪兰矿区办起来,为国家做出贡献。(当时是十分保密的。)</h3><h3> 正是由于溧水县委1970年5月底给省委打的这个报告,6月初许司令下块心开炼铀矿,南京军区成立国防动员科,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成立70办公室,7月1日,许世友将军打报告给党中央毛主席,要求生产原子弹铀金属,造原子弹,周总理召开办公会议,派二机部部长刘伟到洪兰考察。许司令曾对我讲,要跟帝修反抡时间,争速度,越快越好。要丟掉洋拐棍,土法上马。你们争取三天拿样品,问我有什么困难,要多少兵给你多少兵。</h3><h3> 因为是七月一日,我们就把洪兰叫七一工地。溧水县有关部门,防化兵,工程兵组成了七一工地指挥部,由我具体负责(那时我是省革委会常委,)溧水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打人民战争,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持,有的公社送来石臼,碾子,铁锅等等。不管什么工具,能把半成品提炼出来就行。同时从县物资局等部门组织物资材料,从溧水铜矿,溧水182矿抽调工人和设备,招一部分年轻青年,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一个土法上马的矿区迅速组织起来,……</h3><h3> 与此同时,防化团四连,工兵三团的一个营的部队陆续进场,洪兰铀矿区初具规模。1970年国庆节前,我们用碱法处理,冶炼出浓缩铀,向许世友将军报喜,向国庆节献礼。607团成立后,溧水矿区走向规模化,正规化,由开始的碱法处理到后来酸法处理,离子交换。(1971年初,607团成立,七一工地逐步移交给607团。直到1984年607团集体转业,洪兰矿区停止开采,并且由607团对矿区进行了环保处理。移交给溧水县。——编者注)</h3><h3> 我们当时开展铀矿冶炼,不管是部队官兵,还是矿区工人,都是很辛苦的,防护意识也差,防护条件也很简单,到现在核辐射对人体影响逐步体现出来,部分战友因为核辐射伤害,生病致残,这是不可避免的。战友们的无私奉献,给国家原子能事业带来强盛,我们也无怨无悔。……</h3><h3> (杨步云编辑整理,不传播。2019.05.05)</h3> <h3>这位女性名叫徐高兰,22岁担任江苏溧水县委书记,当年正是她的一份报告促使许世友成立了我军第一支铀矿部队而且22岁的她穿上军装兼任这支神秘部队的教导员。她充满传奇深得许世友赏识,多次见到毛主席周总理,是党的十大代表,江苏省常委.......她回忆那段往事说,那个时候虽苦虽累,但心里是甜的......王增州导演(2019.04.26)</h3> <h3>七: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七)</h3><h3> 2019年04月26日中午,在无想茶社聚餐后,在回南京的途中,摄制组和我们,应徐高兰邀请,到她家里参观,顺便看看她家里的老照片。在徐高兰家,摄制组同志看到了徐高兰保存许多很珍贵的老照片,并且摄了像,徐高兰战友还向摄制组签名赠送了《许世友将军画册》。随行人员还仔仔细细参观了徐高兰的新居。一个个赞不绝口。三天的采访,摄制组不辞辛劳,耐心追寻,但是由于时间有限,607团的好多地方还没有光顾到,栖霞山地区的501矿床,响洪甸的一把火,芜湖的火龙岗,浙江莫干山,天目山的普查大会战,……好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只能留下一点遗憾。</h3><h3> 摄制组走进607团,追寻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时间是短暂的,主题是明确的,以许世友将军对成立第一支铀矿部队关心关怀和部队的建设发展为线索。采访的人员是有限的。607团从成立到集体转业,十四个春夏秋冬,部队官兵来来往往近万人,遍布全国各地。有的事业有成,有的英年早逝,但是部队的那段军旅情,终身难忘。每个人都有一段精彩故事。铀矿部队好几万人,拍成一集纪录片,能有几个镜头,也很难预测。不管怎么说,按照摄制组采访脚本和商量的采访议程,在战友们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我要感谢王敏团长,刘天文团长,徐高兰,陈正柱,彭秀珍,郭文玉,雍自勤,许雅珍几个被采访对象的支持。特别想提出的:郭文玉战友还帮助联系雍自勤,许雅珍战友参加采访。雍自勤,朱永成战友主动到幕府山地区;郭文玉战友主动到溧水七一工地陪同摄制组开展采访工作;陈正柱战友从建湖专程来南京接受采访;祁学华战友从江北来16号为摄制组提供服务;离退休办公室王青伟同志为摄制组采访提供方便;何玉高战友在摄制组采访的三天时间里,始终如一的陪同,忙里忙外,并安排丰盛的午餐;童光霞,王志进等溧水二营水冶连战友在无想茶社款待摄制组同志和老战友。……真的体现战友情,情意浓浓。🙏🙏🙏(杨步云编辑整理,不传播。2019.05.06)</h3> <p>江苏省溧水洪兰七一工地原来冶炼厂车间大烟囱。</p> <p>江苏省溧水洪兰七一工地原来冶炼厂车间大烟囱拆除文件。</p> <h3>后记: 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h3><h3> 走进南京,走进607团,</h3><h3>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掠影(后记)</h3><h3> 大型文献纪录片《激情燃烧的记忆—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前期采访拍摄工作开始。该片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广电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拍摄,谷牧之子刘历远先生担任本片总顾问。基建工程兵出身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亲自参与策划。2019年4月23日,王增州导演携摄制组一行四人,肩负着50万基建工程兵和该片总顾问刘历远的重托,走进南京,走进607团,追寻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足迹,回忆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根据摄制组的采访脚本和沟通的议程,4月24日上午,摄制组走进第一任团长(后任广东基建工程兵20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王敏团长家(今年95岁),进行了采访;下午采访了原南京军区国防动员科科长,江苏省革命委员会70办公室副主任,第三任团长刘天文(89岁);同时采访了原二营水冶连(普查十连)指导员杨步云,原14连班长陈正柱,原二营水冶连班长,和许世友将军合影留念的女兵代表彭秀珍;4月25日上午,采访了原607团大别山三营水冶连(分团后,为606团水冶连),71年从南京六所学校当兵的学生兵代表郭文玉,雍自勤,《解放军画报》上刊登的“大别山下女工兵”代表许雅珍等战友。4月25日下午,走访了幕府山地区当年许世友将军和二营官兵合影的地方及部队的西营区,东营区实验室。4月26日,实地察看了洪兰七一工地,采访了具有传奇人物的原一营教导员、溧水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省革委会常委、党的“十大”代表徐高兰。摄制组同志采访过程中,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并积极接受采访,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一个个精彩故事。配合摄制组完成采访任务,受到摄制组同志的赞许。摄制组高兴的和被采访和服务人员合影留念,接受采访和服务人员有:王敏,刘天文,杨步云,何玉高,陈正柱,彭秀珍,郭文玉,雍自勤,许雅珍,徐高兰,祁学华,朱永成,童光霞,王志进,王玉英,赵根生,刘本玉,周玉妹,王爱平,丁南君,王青伟。(杨步云整理编辑2019.05.0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