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李鹏

我的支教生活 <h3><ul><li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color: rgb(237, 35, 8);"><b>2018年8月17日,这个日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会忘记,因为这一天,我做出了至少目前认为是最纠结也最伟大的决定——援疆。也在这一天,我离开了居住了四十年的故土,离开了年迈的父母,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妻子,离开了即将中考的儿子,离开了亲朋好友......毅然踏上了西去的航班,来到了万里之遥的西部边陲喀什英吉沙县。</b></i></li></ul></h3> <h3>英吉沙,系维吾尔语,意为“新城”。清《西域图志》作英噶萨尔。自古就是叶尔羌与喀什噶尔间的重镇,清代设军台于此。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定名英吉沙尔。</h3><h3>英吉沙县隶属新疆喀什,是著名的“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h3> <h3>英吉沙小刀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刀王。</h3> <h3>色买提杏,看着就溜口水😋</h3> 我是为你而来,不在乎万里之遥。 <h3>  虽然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当真的到了英吉沙,仍然有些许的失落。要克服来自气候、时差和饮食上的诸多问题,干燥上火,经常失眠,生物钟很难调整,饮食不习惯等诸多不适不过,但来自当地的领导和老师的关爱如汩汩清泉湿润了干燥的气候,如融融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经过半年多的适应,我的内心已经对这片古老土地上生长出的灿烂民族文化赞叹不已。</h3><h3> </h3><h3><br></h3> <h3>英吉沙县鲁英中学,是2017年由山东济宁援建,乌恰乡和萨罕乡合并后而成立的一所年轻的学校。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半年多了,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仍继续。</h3> <h3>这所年轻的学校最缺的是老师,刚来一下子就安排我上8个班的化学课,着实累的不轻,每天都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半夜后才能进入梦乡。</h3><h3>在疆要干点什么,这是领导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我知道其中蕴含的深意。尽快和授援学校尤其是教务部门对接好,和教研组对接好,和备课组对接好,和所教班级班主任对接好。快速熟悉地情、校情、学情,用心备课上课,参与自习辅导,与当地师生互相交流学习。</h3> <h3>虽然相比于烟台的学生,这里的孩子们的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力也不是很强,但是听到他们谦虚有礼的一声声问好,看到他们求知好学的眼神和积极向上的行动,我认为,我的累是值得的,孩子们的成长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幸福。</h3> <h3>鲁英中学作为年轻的学校,各项检查工作必不可少,因此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我还建立了一个解说团队。详细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实地考察了学校的各个功能室,整理了学校的各项活动。成功的率领着我的团队完成了县、地区标准化检查工作。其背后的辛酸只有我和我的团队知道。</h3> <h3>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与维族的孩子们一起嗨起来。清明节到了,缅怀先烈,诗歌朗诵!在烟台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这,有想象不到的问题,那就是发音,往往为了一个字的发音需要练习百余次,没事,我有耐心,我可以挤时间。</h3> <h3>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h3> <h3>万里援疆路漫漫,我的支教情深深。援疆支教不只是诗和远方,也是勇气和担当。援疆到底苦不苦,谁的亲人不在身边谁知道;谁亲身经历了,谁知道。相信我的爱人能体谅我的决定,也相信我的儿子能体谅我在你中考时的离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恋过往、不惧将来,只顾沙土兼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