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行记 骆驼道大汖村

爱摄

<h3>山西阳泉盂县梁家寨乡骆驼道古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光是这土里土气的名字就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向往。</h3> <h3>骆驼道村依山而建,进村已经是黄昏时分,瞬间被斑斓的色彩震惊了,原本斯文的城里人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顾不得劳累,顾不上吃饭,长枪短炮,狂轰乱炸,恨不得把所有美景收入镜头。</h3> <h3>古村、古道、古树,古民居,构成了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遗憾的是缺少了袅袅升起的炊烟,让人不由得伤感失落……布谷鸟和村里的公鸡一直在唱歌、聊天,村里太空了,他们寂寞。<br></h3> <h3>小雨中行走在青石板路上,真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错觉。少数“柴门”贴有对联,有的院子还挂着过年时的荟纸,风吹雨淋大多褪色。院墙上挂着我不认识的农具,屋里的顶棚和墙上糊满了报纸,家里摆着爷爷奶奶家里见过的躺柜、板箱、老式立柜和好几个水瓮,墙上挂的相框,里面有先人遗像,也有全家福、孩子们的结婚照、满月照……</h3> <h3>进村这一天正是谷雨,下起了小雨,小雨洗净了空气,洗净了肺腑,洗净了石板路,洗净了路边的花草,哪儿哪儿都是湿漉漉,亮闪闪,纯粹的北方有了江南的味道。最美的要数是春花吧?正赶上柳树吐芽,梨花和桃花交接班,田地中、院落里,小路旁,粉如霞,白如雪,高高低低,角角落落里也充满生机,俨然世外桃源。</h3> <h3>骆驼道村山路蜿蜒曲折,仿佛一座迷宫,吸引我们驻足探究,听每一棵古树、每一级石阶,房前屋后一簇簇苔藓讲述岁月的故事,多少人来了又走了,他们怎样生活,怎样相爱,怎样死去……</h3> <h3>村里住了一天,只见过六个人当地人,三个人忙着筹备农家乐。听房东讲,村里常住的只有三十来个人,最年轻的也六十岁了,年轻人外出刨闹生活,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看这些留守老人。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太不容易了,光是这高高低低的台阶出出进进就多不方便。</h3> 山里的路修通了,山外的人来了,山里人的心思也就活泛了。离开的时候,房东向我们推销自己种的花椒、核桃,大家少买一些也算精准扶贫。<span style="font-size: 17px;">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山里山外,口里口外,各是各的精彩。</span> <h3>包头离山西不远,我们一行五人有四个祖籍山西,每次听到山西方言都觉得亲切,把几个说成几怪,饭咸说成饭寒,还有那些形容山西人抠门小气的段子,一桶酒兑了三担水,喝的昏的晕的跌倒碰的……好像回到小时候的东河老院。</h3> <h3>从小学地理,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真正的古村落都已经逐渐消失。特别是发展经济开发旅游,古村古镇多起来,尴尬的是古村古镇成了联锁店,成了商业街,千篇一律。像骆驼道这样原汁原味的古代村落真是看一眼少一眼。<br></h3> <h3>村里没有学校、饭店、药店,没有银行,更不会有网吧电影院。幸好有电视看,算是一点文化生活吧。无法想象小村在通电通水以前是什么样子,农家人靠天吃饭的酸甜苦辣,养儿育女的艰辛不易……</h3> <h3>先人们就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过着日出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知足而快乐只是我们的想象,贫穷带给人的更多是无奈。每个房间供着财神爷,有了国家富民政策,真正的财神只能是自己,求神哪如求己靠得住,那么多穷人财神哪能忙过来。</h3> <h3>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古老的村落,因着山水的阻隔,交通的不便,地理位置的偏远,自然条件的艰苦,在历尽千年风雨之后得以完整幸存。<br></h3> <h3>晚上住在山里,吃农家饭,睡土炕。抽着烟袋锅的是房东,70岁不显老,常年劳作一看就是勤快人,院里院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养着鸡堆着刚砍的柴火。我们挑剔老人的住宿条件不好老人也不生气,只是嘟嚷,这里不是天北京,比不了……晚上怕我们冷,几次拿玉米棒子给我们添火。</h3> <h3>没到旅游旺季,在这偏僻小村吃面可以有,要烩菜就算奢侈了。房东大妈削了一盆土豆,一棵烂了一半的白菜,一边摘菜一边念叨可惜可惜,我刚拉开灶台的灯,大妈马上关了,怕费电。手忙脚乱总算开饭,村里人吃豆油,我们吃不习惯,和我想象中的老家味道不一样,差挺多。五个人,住一宿,两顿饭,花200块钱,民风淳朴的小村。</h3> <h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哪里知道这些好看的小花儿叫地黄,白白错过了。同样随处可见的香椿到摘了不少,嫩的掐出水来。想起小时候邻居刘奶奶,忻州人,打我记事就行动不便,每次跟奶奶去串门,都会从桌上的小罐子里抓出几根腌好的干香椿给我,香味浓也咸得很。一晃已经过去四十几年。<br></h3> <h3>行程第二站太行山下滹沱河边的个大汖村,据说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汖是生僻字,字典上念pin,当地人念chang,不知道是哪个文化人给起了这么形象的名字,有山有水的好地方。</h3> <h3>一进景区就开始收门票了,30块。电瓶车送到山脚下,再走1.5公里山路进村,一路新修的台阶挺好走,苍松翠柏,山涧哗哗流淌的瀑布,小庙传出悠扬的诵经声音,山里适合隐居修行。</h3> <h3>村里房屋大多是用黄黏土和石头盖成的,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房屋错落有致,虽残破,但干净,青石铺成弯弯曲曲和深深浅浅的巷道把家家户户连在一起,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是有点儿夸张了,和我们的五当召大小规模差不多?</h3> <h3>村入口的位置正在建大型游乐项目,高大的观景台马上完工,已经有乌央乌央旅游团队来参观,住宿、餐饮招牌多起来,老人主动要求拍照招揽生意,五块钱一个的小米面馒头我们没买老板不高兴……小村的宁静已经被打破,幸好我们来的算早。</h3> <h3></h3><h3>小村落同样见不到当地的年轻人和孩子,不过见有健身器上了山,媒体宣传,政府重视,眼看着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h3> <h3>全程只有三天时间,时间太短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不过,有遗憾才有期待,春天还没离开,就已经惦记着,秋天再来住上他十天半个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