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草地诗篇》

龙山之巅

<p>图文/付涛</p> <h3> 周末,去了趟渭南的老城旧物旧书市场。来“淘宝”的人挺多,再翻翻看看中挑了几本书,无意见发现几页版画散落于书堆中,初略看了看,版画时代特征明显,印刷精美,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很是喜欢。买了几本书,问老板这几页画咋卖,老板爽快,随书送。正合吾意。</h3><h3><br></h3><h3> 晚上回来看淘来的书画。版画是1976年徐匡的《草地诗篇》。越看愈发觉得雕刻细致,黑白分明。立刻装框上墙,拍照发圈显摆。过后还给看到的同事显摆说,版画咋样,女民兵英姿飒爽,正符合毛主席诗词:《为女民兵题照》 &nbsp;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练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版画家艺术高超,能用黑色的墨汁画出一匹白马........云云。仅此而已。</h3><h3> </h3><h3></h3> <h3>  时隔一周,从网上淘了一本1976年第4期美术杂志。翻看时看到了一篇读画札记,骁征的《从两幅画的创作谈英雄形象的塑造与深化》,事情这样凑巧,说的正是淘到的两幅版画《草地诗篇》及《凉山需要你们》,于是又把《草地诗篇》拿到跟前图文结合,研究一翻。</h3><h3><br></h3><h3> 以下是引用读画札记部分原文:</h3><h3> 此作亦称《女民兵》,是徐匡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中一位英斯飒爽的女民兵正伏在马背上写诗,英俊白马的白马温驯的底下头。远处伫立一高压电杆,一女民兵正骑马而来。蓝天白云之下的草地,一片生机盎然之景。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刀刀到位,一丝不苟,创造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即马背写诗。通过这个细节刻画了那一代女青年的风采。是文革后期反映知青题材的著名版画。它不仅以细腻的风格吸引了观众,更可贵的是艺术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构思故事情节方面的独到之处。 </h3><h3> </h3><h3></h3> <h3>  徐匡一谈起这幅画,首先谈到的是在部队军马场的战斗生活。 在辽阔无边的牧马草原上,画家想的是红军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想起了毛主席长征途中在马背上吟成的那些不朽诗篇。这在当时那种情形里,不算是一种矫情,因为这样的场面,谁都会有点诗兴,而整天在自己耳边回响的,也只有那几句毛泽东诗词。在草地上,有时狂风怒卷着黑云、暴雨伴随着雷电;有时轻风吹拂着野草、蓝天映衬着白云;有时工人们冲入嘶鸣的马群,显得那么剽悍顽强;有时青年们在漫步的马背上高歌,又显得那么愉快自豪。在诗境迷人的草地上充满了斗争,而牧马工人艰苦的战斗生活又洋溢着画意诗情。女子放牧班的先进事迹,女知识青年跳入水塘抢救军马的高尚行为,以及她们持枪跃马的英姿、豪迈开朗的性格,风尘仆仆的形象……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英雄气概,激励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于是,表现女牧工的草图一张接一张地画了出来,其中有一张是表现一个知青伏在马鞍上写日记的情形。 </h3><h3> </h3><h3></h3> <h3>  读完札记,原本一副看似简单的的版画,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历史、人物、时代......这些信息远远超出眼前看到的这幅画。让人了解了一幅画、一位画家、一幅画创作后面丰富的历史背景。</h3><h3><br></h3><h3> 再也不会落下一张随便会被送人,甚至是当做废纸扔掉的纸片!</h3><h3> </h3><h3> 2019.4.24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