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被采访人:滕棣华(唐江夫人)</h3><h3>采访工作组:王达程, 李毅,肖振环</h3><h3>摄像:刘郦团队</h3> <h3>滕棣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解放前爸爸在清华大学工作,她就是在清华的职工宿舍楼与唐江结下了60年的情缘。</h3><h3>1939年,唐江被送到晋察冀二分区剧社,自此开启了唐江的艺术生涯。学唱歌学跳舞学乐器,随着部队到敌后进行宣传工作,一次,他到一个村子教唱抗日歌曲,鬼子早就听说有小八路在附近10个村子活动,进村搜查。村长把他藏在了炕洞里,鬼子让点火烧水,村长不得不点火。等鬼子走后,村长马上把奄奄一息的唐江拉出来,他才活了下来。1940年,组织上派他到华北联大学习音乐,八个月里,他把教员给的一本音乐教材书全部背了下来,还自己试着哼唱些小曲儿,教员发现他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对他有问必答。战争年代,文艺主要是为兵服务,文艺工作者人人力争一专多能,唐江演过话剧,拉过样片,学过乐器,乐器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他学拉二胡吹笛子,能抓到什么就学什么。部队从山西向河北挺近前,给他假回老家看望亲人,正好遇到回乡的叔叔,当得知唐江喜欢乐器时,一点儿没犹豫,领着他到太原买了一把小提起,自此,他手不离琴,把能找到了曲子拉了一遍又一遍,成了剧社主要的演奏员。他参加了抗美援朝,下到连队到一线参战,战争的艰苦磨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的艺术创作深深地扎在了部队火热的生活里。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选为志愿军文艺代表,参加了志愿军联欢节,后来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一起参加了到苏联等9个国家的文艺交流演出活动。他们巡回演出400场,观摩国外歌剧、舞剧、音乐会等170多场,欧洲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成了不花学费的艺术大学教育,一年零二个月的交流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1953年唐江加入战友文工团进行演出,6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两年音乐基础课两年指挥课后,成为毕业典礼上首个为周总理汇报演出的学生指挥,受到了总理的赞扬,总理也就记住了他。经过多年的指挥实践,他已经成为一名难得的指挥,当中央决定进行东方红大歌舞的创作演出时,唐江被选作十大指挥之一,并和著名指挥家闫连坤一起担任了指挥组组长。在接受长征组歌的创作指挥工作后,他呕心沥血不分白昼,除了排练外,他吃饭睡觉入厕也是心心念念地哼着曲子,每天和我说不上两句话。他的二度创作得到了陈耕等全体人员的一致赞誉,在很多战友的文章和回忆里都有评价,我就不多赘述了。唐江的艺术成就和作品,我将给你们一份详细资料。</h3><h3>滕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她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为唐江写一本书。为此,她搜集了不少资料。为什么她80多岁的高龄,还有这个心愿,她告诉我们:唐江和我生活了60多年,我们没有花前月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对长征组歌,他是倾其所有,退休前指挥1000多场,退休后,又组建老战友合唱团,指挥演出200多场。他一生没有停止过工作,"他是累死的"。说到这里,滕老师眼含泪光,拿出了《融入生命的歌》老战友高唱《长征组歌》十年集锦。翻看着书页,我思绪万千:</h3><h3>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一直在路上。</h3><h3>冒着密集的春雨,我们转战到魏敏老师家。魏敏三个孩子已经等候在那里。魏金虎老师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一直战斗在话剧创作和演出的岗位上。谈到自己的父亲,他第一句话就是,魏敏的一生就是艺术的一生,编剧、导演到剧作家协会主任,他一直站在话剧的前沿。38年参军抗日,就是做文艺工作,他不仅自己全心投入,还注意后继有人的问题,在青年人中物色人选进行传帮带,孟兵就是跟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和孟兵一起创作了多部话剧。爸爸是个慈父也是严父,慈祥体现在生活上,三个子女没有动过一个手指头,严父体现在对我们人品的塑造上,特别是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每年寒暑假,都要送我去农村老家,他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不能忘本,每次回来上学,我都成了一个面目黝黑,手上长着老茧的十足农村孩子。一次大雨,奶奶家的土坯房北山墙倒塌,我被埋在了下面,虽然有惊无险,妈妈还是有些心疼,说了两句,爸爸不以为然,第二年继续让我下乡劳动。</h3><h3>爸爸弥留之际还叨念着他写的话剧台词,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我的血液里遗传了他的戏剧基因,让我一直坚持在话剧创作的岗位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