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提高语文素养 --低年段教学初探

.

<h3>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改革氛围下,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畅游美丽的母语世界呢?“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是其必经的三部曲。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h3> <h3></h3><h3>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二(5)班李海婷老师在上《彩色的梦》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彩色的梦》是一首诗歌,写得比较含蓄,读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懂。她着重分析诗歌的语言,让学生懂得作者要写的是什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她通过教师范读、图文结合、配乐朗诵等方法,在识字环节,通过学生自读,小老师领读,读词语,开火车读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生字有了深刻的认识,接下来再读诗歌,学生们都比较熟练了。</h3><h3><br></h3><h3></h3> <h3>  在课文的理解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注意破折号和省略号的读法,并且了解这些标点符号的作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诗歌的读法。她将诗意的语言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照生活经验或体验来理解。例如,“雪松们拉着手”,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看到的雪松树枝挨着树枝的情景,再想象“手拉手”的雪松,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学生的理解,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然后引导学生先说后写,降低仿写难度。</h3> <h3>  一(2)班王雪芸老师执教的《小猴子下山》,以娓娓动听的小狗熊的故事导入本课,不仅吸引全班同学,更吸引了在做听课的老师们,王老师抓住了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 )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h3> <h3>  最后全体语文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评课,六年级组吕建玲老师夸赞李老师执教的《彩色的梦》这堂课很成功,李老师的教学风格自有自己的魅力,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听课后颇有收益。吴瑞芳主任进行了评课式总结,首先肯定两位老师的鼓励和付出,作为年轻教师,王雪芸老师在备课反思中不断进取,从十几页的备课稿中,可以看到王老师的付出,才会有今天精彩的回报。其次,两节课都基于文本,李海婷老师抓住的文本的美,让学生仿写。王雪芸老师抓住本课中的动词鼓励学生练习说话,为以后的写话打下基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潜下心来,认真解读文本,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