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的起源与蔡姓全民化

蔡宝瑶

<h3>   蔡姓的起源与蔡姓全民化</h3><h3> 作者蔡宝瑶</h3><h3> </h3><h3> 谈起蔡姓的起源,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这就涉及到蔡国的平民蔡姓全民化迟与早的问题,严格地说,蔡姓全民化不是某一个时期就都有了的。蔡国的平民开始冠以姓氏与两大问题有关,第一,与国家的动乱衰落,子民频繁迁移有关,子民迁移后要给自己的家族留一个符号啊;第二,与春秋战国时期蔡国出现了部分平民为国立功,地位升级了有关。蔡国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第十二世桓侯之弟哀侯开始的,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75年,他当国十一年时被楚国所虏,留楚九年,卒于楚。从这之前,即夏、商、西周没有一个人姓蔡,特别是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国家强盛,国泰民安,唯有贵族用专属的蔡氏冠名,那时候的氏不是姓,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周代的氏。始祖叔度公是姬姓蔡氏。周朝及周朝以前的姓非常少,百来个左右,而且是固定的。周朝自上而下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以姓氏为中心的承袭、祭祀、人际伦理、社会等级等行为规范和制度,后来被人们称为周礼,其中最核心的是分封和承袭制度的确立。周朝规定天子称姓不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须再以“氏”来划分具体的利益所在,但有权向诸侯封国赐氏,给他们划出利益区域。诸侯又有权在自己的封国内向卿大夫封地赐氏,卿大夫再在封地内分氏给子孙后代,这样就形成了层层叠叠向下伸展开来的统治网络。所以说“氏”特别多,是贵族的专属,平民是无姓无氏的,平民只有名。平民不得称蔡氏,平民对于蔡氏的概念都没有,因为平民没有这个权利,那是贵族们和统治阶级的符号,平民只能说我是蔡国人。</h3> <h3>  蔡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还得从朝代的规定与时代变迁着手研究。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公元前455—453年,晋阳之战,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大约在公元前453年之前为春秋时期,之后为战国时期。根据姓氏研究,西周至春秋中期为姓氏制度的成熟阶段,成熟的表现即为“姓”、“氏”之二分,既贵族男子称氏,名字前不冠姓,只冠氏(如叔度公姓姬,不称姫叔度,称蔡叔度),贵族女子称姓(五帝、夏与商遗留的姓),是为了区分同姓不得通婚所制定的,且姓在后(如周姫,齐姜等)。而春秋晚期至两汉,乃是先秦姓氏制度的没落与新型姓氏制度之形成阶段,此时的表现为姓氏的合一与姓氏的全民化。春秋时期,蔡国一度衰落,曾两次迁都。第十七世平侯(前533年—前522年)迁都新蔡;第十九世昭侯(前518年—前491年)迁都下蔡。这个时期蔡国虽有动乱,但正是春秋中期,是“姓”、“氏”之二分的成熟阶段,这还是指的贵族,而平民更没有姓氏的概念。这个时期即使有部分人迁移异乡,也只是把蔡国之国名“蔡”字冠个名,以作纪念、符号而已。前面我讲过,古代之姓皇帝所赐,很少而且是固定的。</h3> <h3>  蔡姓的全民化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既要尊重周朝的宗法制,又要结合蔡国的兴衰一起来讨论。蔡国第二十三世侯齐(前450年—前447年),在位四年,被楚国所灭,蔡国之平民四处逃难,迁徙他乡。这时侯正是春秋晚期,战国初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这说明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我个人认为,蔡姓的全民化应从蔡国的灭亡开始,即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公元前447年左右。这个定论会不会把蔡姓的全民化定迟了,我个人认为并不迟,周朝是(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把攻打商朝的那几年算起,周朝应该是八百年)。蔡国灭亡后,周朝又延续了192年,因为周朝的宗法制是相当严格的。《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由姬姓掌管各诸侯国,有了这种网络式管理,才使得周王朝统治了八百年。</h3><h3> 当时的诸侯国之多,大国吞并小国,蔡国是灭亡最早的诸侯国。国除,子民四散,迁徙异乡后,蔡国的子民全面开始以国名“蔡”冠为姓氏。许多诸侯国也是相继灭亡的,他们以国或者其它的方式为姓氏也就相应迟一些。除了上古皇帝所赐的姓氏保留下来的以外,蔡国平民是姓氏全民化较早的姓氏。如果把蔡国的子民冠为蔡姓,再往前推,也不过是春秋中期,根据姓氏研究,春秋中期只有部分平民倾向姓氏的苗头,但没有全民化。</h3> <h3>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公元前 十一世纪武王克纣以后,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分封于蔡国,称为蔡叔度。武王死后,蔡叔度参与武庚叛乱,事败被放逐。叔度之子胡,率德驯善,周公旦举荐为鲁国卿士,后又复封于蔡,称为蔡仲胡。至蔡平侯时,迁于新蔡,昭侯迁于州来(寿州),至春秋末相承二十三世,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蔡”为氏。南北朝时,后周赐蔡氏改姓大利稽(鲜卑族复姓), 至隋代复旧。” 依上所述,国破,子孙以国名“蔡”为姓氏是可信的。这里要阐述几个问题:1,不是武王或成王赐给蔡国的子民为蔡姓或蔡氏,更不是文王所赐,蔡国建立时,文王早已死。也不是蔡叔度或蔡仲胡赐蔡国子民为蔡姓蔡氏,是周王室赐给姬姓蔡国为蔡氏,当时各诸侯国都赐了氏,氏是贵族的专属,亦作王室的世袭统治。氏与平民无关,平民充其量是蔡国的一员,不是蔡氏的一员。直白一点说,每一个平民都是受统治阶级管制的一卒,奴役而已。周朝虽然进入到了封建社会,那是周朝的礼制与国策,但平民与商朝时期的奴隶制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平民不可违规,使用酷刑相当严重;2,西周及西周以前没有一个人姓蔡(包括叔度公以下的二十二代子孙都不姓蔡,他们姓姬,周王室赐予他们姬姓蔡氏,周朝礼制规定,男子不称姓,称氏,名字的格式是氏十字十名,所以叔度公称蔡叔度,仲胡公称蔡仲胡)。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因为姓是皇帝所赐,当然,也有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时所立的姓,上古及夏商各朝没有蔡姓的记录(包括西周时期),那个时期姓很少而且是固定的,既使由姓衍生出了蔡氏支派,“氏”也是贵族的专属(且氏不为姓,周朝姓、氏二分,叔度公世代为姬姓),氏是用来别贵贱的,有氏谓贵,无氏谓贱。周朝是由商朝的奴隶制转变过来的,那时候的平民地位仍然很低贱,平民的义务是征役,以身护国。再就是劳作,所收获之物三分之二交给所辖的诸侯国,平民再无其它的权利。所以氏并不属于平民。3,当时的蔡地是地名,建立蔡国之前,与蔡氏、蔡姓没有任何关系,切不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建立蔡国前的蔡地,认为蔡地可能有人姓蔡,是大错特错。蔡字是野草和龟的意思,是因为那里生长蓍草和大龟,为祭祀所用而得名。(就好比盐城的人不姓盐一样,是因为那里原产盐而得名)。后来是武王封叔度公于蔡地,建立蔡国,蔡国灭亡后,国人才以国为姓。4,东周是公元前770年才开始的,东周时期有没有蔡姓人?我的回答是,可能有!根据姓氏研究,春秋中期有少数平民倾向姓氏的苗头(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春秋中期平民冠以姓氏已有倾向,战国时期姓氏开始趋同,姓氏合一,并走向姓氏全民化。蔡国的两次迁都正是在春秋中期(公元前533年—前491年),国家动乱,可能有平民外迁异地冠以姓氏,但不是全民化。到了春秋未期,蔡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四处逃难,几乎大都迁移异乡(公元前447年左右),这时期蔡国的子民为了纪念蔡国给自已留个符号才冠以蔡姓。5,不要认为蔡仲胡功高盖世,复封到蔡国为侯,仲胡公既为始祖,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叔度公的始封,就没有仲胡公的复封(且周王朝也没有在仲胡公任期时封蔡国的子民为蔡姓)。没有蔡国,也就没有了蔡姓。蔡姓的始祖应是叔度公,也不要认为叔度公只是姬姓蔡氏,子民的姓氏不是他赐给的,要看到子民是以国为姓,而蔡国是叔度公建立的,他是蔡国的第一位君侯,想到这些就自然通了。</h3><h3><br></h3><h3><br></h3><h3></h3><h3> 完稿于2019年4月1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