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的由来

星星之火

<h3>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h3><h3> 今年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活动的主题是“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h3><h3>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h3><h3> 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h3> <h5>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h5> <h3><b>中国航天事业之魂——航天“三大精神”</b></h3><h3>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统称航天“三大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 航天“三大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事业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h3><h3><b>航天“三大精神”的产生 </b></h3><h3> 航天“三大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发展航天事业的历程中培育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孕育,为实践所检验,并在航天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升华。航天“三大精神”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腾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h3> <h3>航天精神 <br></h3><h3> 航天精神是反映航天工作者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的宝贵精神成果。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元帅在成立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大会上勉励航天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毕生致力于我国的导弹事业。“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指导思想,后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作为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 </h3><h3> 1958年,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力量和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经验缺乏的情况, 1960年,苏联中止援助,我国的导弹仿制处于艰难境地,国防部五院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争一口气,突破从仿制到独立设计攻关”的口号。1961年,国防部五院又倡导在研制工作中树立“敢想、敢说、敢干”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敢”、“三严”作风,提出创造一个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的科研环境,在尖端科技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按照科学要求完成任务,一切工作都要严格保证质量。 </h3><h3>1966年10月,周恩来总理针对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周总理反复强调,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要加强管理,遵守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要过细地工作,切实保证产品质量。 </h3><h3> 经过20世纪70年代研制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火箭、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三项重点任务,航天科技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培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 1984年10月,航天工业部召开庆功授奖大会,表彰劳动模范和立功人员,在这次会议上总结提出了航天干部职工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出的六种精神,根据聂荣臻元帅倡导,航天精神的文字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0年5月,聂荣臻元帅亲笔为24字的航天精神题词(航空航天工业部时期,航天精神曾被称为航天传统精神。 </h3> <h3>“两弹一星”精神 <br></h3><h3> “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h3><h3> 1955年、1956年党中央先后作出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重大决策,1958年又 提出要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一批从国外归来的优秀科学家与新中国培养的一批科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以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投入到强国兴邦的“两弹一星”事业中来。</h3><h3> 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奋发图强,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付出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全部精力,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经过艰辛的攻关探索,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尖端技术,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h3><h3> 1964年6月,我国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h3><h3>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h3><h3> 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地地导弹飞行试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h3><h3>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h3><h3> 1999年9月18日,在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其中包括在航天部门工作的钱学森、任新民等9位科技专家。江泽民同志精辟阐述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h3> <h3>载人航天精神 <br></h3><h3> 载人航天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奋战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h3><h3> 1992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1999年11月2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并于次日安全返回。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观看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时说:“我所有的千言万语,都代替不了你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指出,参研参试人员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飞行试验成功的精神动力。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江泽民同志亲临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航天科技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h3><h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第一次正式使用“载人航天精神”的提法。2003年10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祝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提出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h3><h3> 2005年11月26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载人航天精神的实质和意义。他指出,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航天“三大精神”的基本内涵</b></h3><h3></h3><h3> 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航天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航天“三大精神”虽然形成的时代、提炼的年代、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一脉相承,其本质和内涵是一致的。以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航天“三大精神”,其基本内涵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h3><h3> 1.热爱祖国 </h3><h3> 热爱祖国,就是一切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与事业心,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矢志不渝、执著追求,全身心投入到航天事业中,为祖国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拼搏奉献。 </h3><h3> 航天人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化作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杰出科学家自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甘愿在艰苦的条件下投身中国航天事业。 </h3><h3> 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胸怀报效祖国之心,始终不渝地把中国航天事业视为强盛民族、提升国威的崇高事业,把强国强军视为神圣的使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航天事业。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祖国的荣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人民的幸福安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航天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心血与汗水。热爱祖国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柱,报效祖国是他们毕生的理想和信念。 </h3><h3> 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航天工作者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热爱祖国和报效祖国的奋斗史、奉献史。 </h3><h3><br></h3> <h3>无私奉献 <br></h3><h3> 无私奉献,就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默默奉献,必要时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长期处于国外敌对势力限制、封锁的条件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航天事业的特殊性,而且又是难度大、要求高的高科技事业,广大航天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无怨无悔,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他们舍弃高薪高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出国发展和成名成家的机会,默默耕耘在长期不为人知的工作岗位,奉献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奉献心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壮丽诗篇。无私奉献是航天工作者在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处处可见的崇高思想品质,贯穿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始终,成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遵循、实践的优良传统。 </h3> <h3>自力更生 </h3><h3> 自力更生,对航天事业来说就是指立足国内,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实现航天事业发展的目标,牢牢掌握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h3><h3>自力更生是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航天科技工业在自力更生中谋发展,在自主创新中求突破,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使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h3><h3>航天人有自力更生的志气,更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了避免受制于人,只能立足自力更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不断攻克新技术、取得新成果。中国航天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导弹武器装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能力;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载人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航天技术应用不断达到新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h3><h3> 但自力更生并不是关起门来不与别人合作,而是充分吸取国际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航天事业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规则,积极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航天科技交流与合作。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要掌握航天核心技术,掌握航天技术发展的主动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h3> <h3>艰苦奋斗 <br></h3><h3> 艰苦奋斗,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苦,埋头苦干,迎难而上,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敢于挑战极限,勇于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夺取航天事业的胜利。 </h3><h3>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国家经济、技术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物质条件极不丰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老一辈航天工作者不怕困难,兢兢业业,奋斗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伴随着航天创业者们走过荆棘,越过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告别繁华喧嚣的都市,隐姓埋名,扎根深山大沟,把智慧和汗水、青春和热血甚至是子孙和生命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h3><h3> 在新的历史时期,航天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并不富裕,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航天事业。广大航天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种种难关面前敢于胜利,奋力攀登载人航天的科学高峰。</h3> <h3>大力协同 </h3><h3> 大力协同,是指为了实现航天事业的发展,所有从事这项事业的单位或个人要胸怀全局、顾全大局、服从整体、互相支持、同舟共济、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神圣的使命。 </h3><h3> 航天工程、航天型号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单位共同完成。靠团结合作、大力协同,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的优势,通过四面八方的协同努力来弥补客观条件暂时的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航天事业仍然要坚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形成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再创中国航天新的辉煌。 </h3><h3><br></h3> <h3>严谨务实 <br></h3><h3> 严谨务实,就是以确保成功为最高原则,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严格按科学规律、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办事,细上加细,严上加严,慎之又慎。 </h3><h3> 航天型号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航天事业是一项高科技事业,必须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按照 科学规律办事,依靠科学,尊重规律,不懈探索,反复试验,才能掌握技术,把握规律,取得成功。航天型号对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一颗螺钉、一根导线、一个元器件质量的好坏,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型号的成败,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全局,来不得半点马虎。 </h3><h3>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航天科技工作者在研制试验工作中,把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相结合,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持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把握新特点新规律,特别是不断加强质量控制,实行零缺陷管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道程序、每一个部件、每一项操作,以严慎细实的作风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h3> <h3>勇于登攀 <br></h3><h3> 勇于登攀,是指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刻苦攻关,开拓创新,不断攀登世界航天技术的新高峰,不断创造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体现了航天职工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h3><h3> 航天科技是举世公认的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事业,难度大、风险大。我国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与航天人勇于登攀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密不可分。航天人面对科技高峰不畏难,面对尖端技术敢攻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勇于创新,铸造一流,追求卓越,奋力占领航天科技的制高点。 </h3><h3> 勇于登攀,体现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国防现代化事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懈奋斗、勇于创新的英雄气概。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攀登过程中拼搏进取,不断创新;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知难而进,攻坚克难,锲而不舍;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们百折不挠,从不气馁;面对成功和胜利,他们不骄不躁,再接再厉。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都是航天人勇于登攀精神的体现。 </h3><h3> 从航天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航天“三大精神”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航天事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发展道路,二是体现了航天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三是反映了航天工作者过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有机的整体。 </h3><h3> 航天工程是高风险的重大科学实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成功,要实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必须做到严谨务实;航天工程又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高质高效地完成技术乃至协作关系日趋复杂的现代航天工程,必须做到大力协同;航天事业难度大、风险高,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继承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航天技术要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进步,积蓄强大的发展后劲,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必须做到勇于创新、不断攀登。 </h3><h3> 广大干部职工要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智慧和力量,以豪迈的气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推进航天科技事业持续跨越发展,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前人和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谱写我国航天事业新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不懈奋斗!</h3><h3> <b>党群工作部编辑</b></h3><h3><b> 图片来源网络</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