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线的日子(83)撤离前线

河澗居士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23日 星期四 雨</p><p class="ql-block"> 清晨,细雨如丝,悄无声息地飘落。我们开始整理行装,将所有物资装上卡车。闫副队长、王国庆、赵国连、吴运伟和救护车仍留守此地,他们要坚守到28号,为部队的撤离提供最后保障。</p><p class="ql-block"> 10时40分,我们的车子缓缓地从上坝启程。登上车的那一刻,战友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老山方向,眼神中满是眷恋与不舍。有人喃喃自语:“再看一眼吧。”有人则向着连绵的群山大声呼喊:“永别了——老山!永别了——东山!永别了——天保!”</p><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曾被鲜血浸透,充满了危险与紧张。然而,在离别的这一刻,却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不舍。连绵起伏的青山,在细雨中若隐若现;氤氲的雾气,如同轻纱般笼罩着大地;曾经不绝于耳的炮火轰鸣,此刻都化作了深深的眷恋。细雨飘落,洗去了往日飞扬的尘土,仿佛苍天也在为我们的离去而伤感,默默送行。</p><p class="ql-block"> 途经麻栗坡县城时,车队没有做任何停留,而是径直朝着烈士陵园驶去,去看望那些永远长眠于此的战友。九百多座墓碑整齐而又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其中大多数英烈都牺牲于1984年,尤其是4月28日与7月12日的两场惨烈恶战,带走了众多年轻而英勇的生命。从碑文上可以看到,这些烈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其中又以云贵川的子弟居多。陵园的中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庄严肃穆,巍然耸立。纪念碑两侧的铭文记载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烈史诗,只可惜行程匆忙,我们来不及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 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墓碑,就像一列列坚守岗位的士兵,永远守护着南疆这片神圣的疆土。在陵园入口处,35295部队张廷竹于清明节所写的《静静的,你们躺在这里》在木板上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静静的你们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静静的,你们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为如梦的山野,奏一曲无声的牧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梦一样飘渺的云雾和云雾一样浓重的梦</p><p class="ql-block">掩盖了你们苍白的面庞</p><p class="ql-block">细雨洗净了全身的血迹</p><p class="ql-block">硝烟散去, 冷却了唇际的最后一抹微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墓碑前,耸立着高高的云彩</p><p class="ql-block">耸立着宁静的黎明</p><p class="ql-block">一幅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p><p class="ql-block">覆盖在你的墓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你们的身躯撑起了她……</p><p class="ql-block">每一个躯体都是一块放下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每一块墓碑都是一个不倒的躯体</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坟茔都藏着一个生和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都有一段永不消失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个历史的缩影被烈火烧的通红</p><p class="ql-block">烧不死的石碑却岿然屹立着</p><p class="ql-block">仿佛还在倾听,倾听祖国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里依然有 琅琅的书声</p><p class="ql-block">甜甜的歌声 隆隆的炮声</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声音震撼亚洲</p><p class="ql-block">震撼世界 震撼宇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死亡不属于你们</p><p class="ql-block">不属于我们</p><p class="ql-block">不属于大写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于是,每一个站着的中国人都明白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排排有生命的长城</p><p class="ql-block">是绿色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静静的,你们躺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为如梦的山野,奏一曲无声的牧歌</p><p class="ql-block">正义的血染红素色的春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彩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一个和平的预言……</p><p class="ql-block"> 细雨中的陵园,氛围格外肃穆。我们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碑石,恍惚间,仿佛能听见那些年轻生命最后的回响。那些永远定格在二十岁的青春面容,那些来不及写完的温暖家书,都化作了山脉的脊梁,共同撑起了那幅完整的中国地图。</p><p class="ql-block"> 离开陵园后,车队继续前行。途经西畴老街镇,在傍晚时分抵达了文山古木镇。古木镇距离市区15公里,听闻此地颇为富裕,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种植三七的大棚。村中有着两口大水塘,塘水浑浊不清,却承担着镇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重任。所幸,我们有专门为司、政、后机关运送饮用水的拉水车。卫生队驻扎在粮管所,那是一处三合院,门口铺设着水泥地,与前线的艰苦环境相比,这里简直如同天堂一般……</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难得放松下来,我们一同观看了电影《陈赓脱险》,在光影之中,暂时忘却了一路的疲惫与离别的伤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