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读的日子是美好的

<h3>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h3><h3> 整理东西时,翻出两张1987年的购书发票。一张是1987年11月22日,在洛阳新华书店广州市场门市部购书2本,共花去6.45元。1987年时的我还是个小新兵,月收入12.5元,其中津贴10元,女兵卫生费2.5元,究竟是什么书,惹得我肯花去月收入的一半去买它们,实在回忆不起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定是自己非常喜欢或非常需要的书。另一张是1987年8月3日,在云南昆明“茨坝门市部”,花去1.35元,当时我在深山里集训,记得那次去昆明还是托当医生的老乡开了转诊证,以看病名义请的假,医院没去却逛了书店,买的书同样记不起来了,但肯拿出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买来的书,也一定是当时自己很喜爱的。</h3><h3> 面积不大的家里,里里外外摆放了11个书柜,堆在家里的几千册书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书已经没有了留存的必要,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去翻它,书满为患,每每动了淘汰的念头,总也下不了决心,几乎每本书都有份情结在里面,几乎每本书都是自己阶段时期内的阅读品味和精神需求,是自己的成长痕迹,回望人生路,哪个阶段都不忍抹去。</h3><h3> 书橱里的手抄本是30年前在深山的军营时抄下的,从一个战友那里看到了当时风靡一时的“五角丛书”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爱不释手,毅然将书借了回来,白天训练没有时间,只好在熄灯后打个手电筒趴在床边一个字一个字抄,为了怕队长查铺发现亮光用被子蒙着头抄写,书尽管不厚,但抄完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抄完按照书的形状装订了,请爱好美术的战友帮忙画了封面,从此成为自己永远的珍藏。</h3><h3> 许多年过去了,阅读的激情在遇到好书时还极易被点燃,只是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不知是自己的阅读品味提高了,还是书的质量下降了。如今的收入已是当年的千倍,但很难再有用月收入一半买书的激情了,甚至连花费十分之一收入购书的概率都不多。一是生活变成了日子,我不可能为了所谓的精神粮食影响了柴米油盐的物质粮食。再者当读者年份久了,口味也变刁了,买书也变得挑剔,很难有值得我如此冲动消费的时刻了。</h3><h3> 心态也变了不少,以前读书,除了精神需求,隐隐还有一份优越感,认为自己有追求、超凡脱俗,很愿意把一些褒奖之词定位在自己身上,甚至觉得不爱读书的人生好无趣和悲哀。幡然间醒悟,反倒为当年的感觉汗颜。真真切切感到,人的生活方式,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高低对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一定爱读书的就一定崇高,不读书的就一定低俗。千人千面,千人有千种活法,千人有千种生活方式,按自己认同的活法,只要不妨碍别人就好。毕竟人生苦短,过得是日子,活的是心态,就像当年,我肯花半个月的收入去买书,在书海里徜徉,我获得了心灵的愉悦,我的战友花一个月的收入去置办行头,按时尚标准装扮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愉悦,我丰富自己的心,她悦了众人的目,都挺好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但不读书未必就没有见识。读书确实能给人以力量,但不读书也未必没有力量。所有的故事都是故事,而所有的人生都是人生。努力奋进也好,随遇而安也好,都是一种生存状态,快乐就好,舒心就好。岁月更迭,流年光转,历经岁月磨砺,览尽世间百态,更是认定,人实在没有必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更没必要对别人指手画脚进行道德绑架。 </h3><h3> 只是,多年的习惯所致,自己还是喜欢亲近文字,感受墨香,在遇到一本好书和漂亮服饰只能择其一时,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当好书与柴米油盐只能择其一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柴米油盐。毕竟读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在我理念里,读书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还想说的是,其实生活有时比书中的故事更加绚烂多彩也更加曲折离奇。</h3><h3> 庆幸的是,我还没遇到过读书和日子必择其一的尴尬,对我而言,读书是美好的,有日子可过有书可读就更是好上加好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