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你的别名叫颍上

风儿

<h1><b>写在前面的话:</b></h1> <h3>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情暖今生,念如往昔。只看一眼,便是一生。一生念念不忘,是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精彩,给过你最悸动心弦的最美时光,也注定会成为你一生难忘的独一无二。</h3><h3><br></h3> <h3> 总有一个地方,让人魂不守舍。总有一处风景,能把心灵悄悄安放。从河南到安徽,从皖北到皖南,从水城到水乡,阅尽湖湾,走遍山水,我心仍归宿颍上。</h3> <h3>  归宿,乃是一种念想。一个“念”字,上”今”下”心”,是每个人今时今刻念念不忘的美好心事,是能令人嘴角上扬的温馨往事。我与颍上有着往事,且是近十年的过往,我眼看着它一天天变美,眼看着它一天天变靓,眼看着它一天天变为普天下的“大众情人”。就像爱一个人一样,爱一个地方你就会爱它的一年四季,爱它的一年二十四节气,爱它的每个鲜活的日子,爱它的一草一木。我如此热爱生活,我爱颍上当然会深深爱着它的一年四季。眼看着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就要远去,眼看着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即将到来,于是我决定再次前往颍上,去好好感受收藏季春的五彩与光鲜,去好好领略这个城市慢生活的曼妙与雅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来到颍上,爱上了喝茶品酒</b></h1> <h3>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h3><h3> 颍上,颍水之上的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平原大县,这里无山无川,沙颍河与淮河在境内交汇,是皖北地区唯一的千年古县。谁能料想到,就是这个不产一片茶叶、不见一处茶园的地方,茶文化却扬名大江南北,令多少茶客念念于心,不顾远隔千山万水,只为品上一口清香,坐享一下属于世外桃源般静美的时光。</h3> <h3>  以双集为代表的茶文化,慢慢在培育和叫响着颍上“双集茶”这个土得掉渣但金光闪闪的品牌。</h3><h3> 对双集茶文化向往已久,颍上朋友对它的描述胜过整个春天的花香。这次来颍上学习考察管子文化和淮河文化,我决定要前往双集一探究竟。</h3><h3> 已是六旬开外的计合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在双集街市开了一家茶馆,现在屈指算来他的茶馆已相当于一位中年人的年龄。</h3><h3> 历史和过往留给计合国的念想,依然是梦中的皖北水乡,梦中的桃花源,梦中的竹林七贤,梦中的那口古井。计合国说,晋朝时期,双集古井就已经被发现,它是淮河岸边的十大名泉之一。双集在那时并非集镇,而是一个风光十分优美的地方。两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分别从古井流泉的两侧穿过,周围是大片的竹林和桃园,茶亭、酒舍掩映其间。每逢春季,这里桃红柳绿,翠竹青青,碧水东流,流泉潺潺,且酒香水甜,吸引了无数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文人墨客、才子贤人来此雅聚。晋代七仙曾结伴周游,慕名而来。时至今日,竹林里就是现在的竹李村,桃园现在依然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而哺育和养育了双集长大的那口古井,现在还被当地人当宝贝般加以保护,给它盖上了风亭,加了井盖上了锁。平常这口古井的水只供给双集街市上的十几家茶馆或茶社,他们刷卡用电进行取水。</h3> <h3>  “颍淮之滨,焦岗湖畔。古有双井,水质甘甜,酿酒煮茶,余香千年。晋代七贤,留连忘返,双集之名,历史久远……”,村口古井旁的一块大石头上书写着作者丌龙的作品《双集茶馆赋》。就是靠着那口古井,计合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老茶馆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家老茶馆的门匾上,还写着“老茶馆、老字号,老井水,老味道”的标语,很显然他是一位文化人。</h3> <h3>  “计老板,给我们上一壶龙井茶。”客人的一声呼唤,便忙坏了计合国他那不时歇的手脚。一手掂着老茶壶,一手端着客人点的果盘,计合国把服务客人、推广宣传双集茶文化当成一种乐趣,且乐此不疲,一年接着一年的干下去。</h3><h3> “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财富”,计合国说,“双集满街都是茶馆或茶社,但双集不产茶,双集的茶出名则指的是茶水,我们街上所有的茶馆或茶社用的都是那口古井的水泡出来的茶,茶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且泡出来的茶富有营养,甘洌绵口,倒在茶碗里满而不溢。来我们老茶馆消费并不高,消费多少在于客人点的茶好呆。来这里的常客,以我们当地群众居多,无论农忙农闲,赶街上店,他们都会来茶馆坐坐,点上一壶十元八元的茶水,可以静享好长一段喜欢的时光,就像有些人在三月三逢会专门赶来听戏听书一样,各有各的雅好,各有各的生活情调,各有各的生活方式。”</h3> <h3>  说起双集茶,计合国显得特别兴奋。我们只需兑上一双耳朵,便能听到他娓娓道来的双集茶文化:“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双集集市犹如祖国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现在的双集小镇虽是一乡村小镇,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茶文化节,这也是一种传承与开发。我们茶馆的生意十分红火,老百姓也养成习惯了,逢集都是中午来,背集都是下午来,要是来晚了还得排队等桌。要是赶集上店,在街上碰见熟人或亲戚,他们都不会干巴巴的站在街头说话,而是相邀茶馆,边喝茶边叙话。每逢年节更是火爆,茶馆里坐满了各行各业不同类别的客人,有亲朋故旧、同窗好友,也有新婚夫妻、昔日恋人,还有携妻带子一家老小,前客刚走后客又到,茶房应接不暇,茶水供不应求。”</h3><h3> 计合国是个文化人,更热衷于整理、研究和开发双集茶文化。他凭着村里一些年长老人的口述,还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记忆,最初把有关双集茶文化的手稿和草稿,都用酒盒和烟盒去记录之,后又经过精心整理,形成宣传资料,采取茶馆或茶社上墙的方式,统一推广到双集街头大大小小的茶馆或茶社。</h3> <h3> 离开双集老茶馆,我们又来到素有“皖北竹海”之称的保丰河绿道景观带进行游走春天。更没想到,在保丰河游客服务中心的二楼,我们又有缘与一家名为“清和自在”茶社相遇。与双集老茶馆不同的是,这里的茶社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和禅意。坐禅喝茶,耳畔流淌的是古琴幽幽的声音,一曲古筝曲《高山流水》令人心旷神怡,怡情恬然。</h3> <h3>  在“清和自在”茶社喝茶,图的就是清静几分,悠闲自在。茶社位于竹海之间,透过纱窗还能依稀看见风儿摇动青竹的身影。茶香、竹香,还有这个春天的花香,让美美的日子也变得香喷起来。</h3> <h3>  春风十里,遍地诗意。从清和自在茶社走出,向西前行几百米之距,便到了一片新叶刚生的水杉林。这片绿意密密匝匝的树林,智慧的颍上人把它做成了空中休闲长廊和慢道,有点坐林听风、坐林听涛(竹涛)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句,只是我们坐爱的是水杉林,而非枫林。空中休闲栈道的林下摆放着各种样式的仿藤编款式的铁桌铁椅,这些休闲桌椅还不怕风吹日晒,更不用担心晴天或雨天。在合适的空间内,他们放置的还有晃悠悠。来这里修心养性,可以喝着自带的茶水,边喝边坐着晃悠悠吹着一帘春风,茶不醉人人自醉。</h3> <h3>  当然行走颍上,颍上喝茶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例如:滨河公园的清风茶楼,管仲老街的山水茶会等等。喝茶,讲究的是一个“品”字,品出来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文化与心情。自古以来茶酒相伴,来到了颍上,我爱上了喝茶品酒。茶且不再多说,这里的一匡天下酒、双泉酒,能让人喝出颍上千年古县的味道与风彩、豪情与壮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到颍上,爱上了逛街听戏</b></h1> <h3> 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沙颍河升起,颍上开启了万家灯火的模式。此时的管仲老街,已点亮满街红灯笼。无论是一条街,还是一座桥、一条船、一顶塔,都给这个安徽版的清明上和图平添了几多神秘的色彩与魅力。</h3> <h3>  这条十里老街,来未回回我不知道痴情地走过多少遍。走饿了,我就到外婆家就餐;走累了,我就到草塌别院住宿。不累不饿的时候,我就到街头听听花鼓灯戏、推剧、安徽大鼓,看看捏面人的、吹糖人的,还有草编虫艺的,或到音乐酒吧里听听音乐、唱唱歌。</h3><h3> 行走在管仲老街,一条长6.1公里的老街道全是文化的味道。颍上外城河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县里投资26亿对外城河进行综合治理,将滨水休闲旅游、地域文化传承、海绵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用现代滨河景观空间及功能,诠释颍上丰厚的历史文化。青砖黛瓦古韵街,千年城河水秀美的景象很快呈现在世人眼前。曾经的舟楫交错、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如今又迸发出新的风彩,不仅吸引着我的脚步停停留留,而且还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深深为它迷恋,一度留连忘返。</h3> <h3> 一条古河,一条老街繁荣一城文化。在颍上2000多人的文艺骨干队伍中,我热衷于他们的书法艺术。以水为灵气,以墨宝为魂,他们把一座颍城打扮得非常厚重,处处流光溢彩。管子文化园、河洲书院、管仲老街等,大凡文化文艺气息浓厚的地方,都有他们提写的馆名、街名和楹联。前往与管仲老街相邻的朱保华书法工作室,他正忙于收集现代刻字艺术作品,以便参加安徽省第四届现代刻字艺术展。朱保华,淮上守砚堂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委员、颍上县书协副主席,其作品以隶书见长,曾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展。朱保华说,颍上现代刻字艺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属大书法范畴,是集书法、美术、雕塑、工艺、设计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颍上县目前已成为安徽省现代刻字艺术主力军,处于全省第二或第三方阵,全县掌握现代刻字艺术的人数达40人左右,他们的作品两次入国展,数次入省展。在刘艺书法文艺沙龙处,我们见到了颍上县书协主席刘刚。县里五月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管子文化节,其中书法展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刘刚和县里几位书法家正在从来稿中挑选作品,以策划、布展全国十几家媒体主编书法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到颍上,爱上了明清风情</b></h1> <h3> 用春秋古韵、明清风情来唤醒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是颍上决策者们的伟大决策,他们深谙一座城市只有拥有文化,才会有颜值、有品位、有内涵、有温度、有爱心、有担当。花园小镇被颍上人建成了一条民国风情街,尤家花园被颍上人建得不仅有江南园林的秀气,而且还有皖北园林的大气(百年尤家老宅)。当谷雨节气那天,我鱼冠而入尤家花园,这里依然还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且不说这里的亭台、楼阁、水榭、假山、古塔多么俊美,就那满树满地的黄花、白花、紫花、兰花就足够令人心旌荡漾,偏爱有加。尤其那满树白米花团式的八仙花,开的真是花团锦绣,无以伦比。凡是有水的地方,水草都飘逸成新娘的一袭秀发,无数条红色锦鲤在草间游春,再加上水间一层白白的水雾,使得整个花园仙气升腾,花开至荼靡。园子不仅树上有鸟鸣,而且花下还有白鹅叫,真是花下做鹅也风流。目睹耳染眼前的一切,我才恍悟尤家大人为何能够写出“漫扫落花且作庭前锦绣,莫惊啼鸟聊为园中笙簧”的对联。</h3> <h3>  外墙古朴大气,内院细腻柔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艺术文化特色的明清苑也正春林初盛、春水初生。这里集聚了徽文化“三宝”,九大院落院院散落着徽文化的珍珠,处处熠熠生辉,成为徽文化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来到这里,我更惊喜于这里满院的春色。古色古香的老墙上悬挂着紫色的花藤,巷道或一扇扇古门上爬满了爬墙虎,根根青藤碧绿成绿色海洋,再加上成片成片的青翠竹子,使得整个明清苑院舍绿意流淌、春色盎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到颍上,爱上了岸边生活</b></h1> <h3>  管子故里,皖北水乡,生态颍上,休闲天堂。四月的颍上,一池城水一池春。沙颍河内,航运船只来来往往;江心洲滨河公园游船划开春天的波浪,管仲文化从管子文化馆起航;八里河风景区,雨点一阁颍上春,烟藏八里湖中画。岸边的淮河风情文化馆内记录着淮河流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淮河岸边人民群众红红火火的生活。行走到颍上水岸,一如水墨画卷的颍上春天会处处扑面而来,美成我眼里的那颗朱砂痣,凝固成我心底的那枚千年琥珀印。</h3> <h1><b>后记:</b></h1> <h3>  念,是一个人的盛世繁华,潮起潮落,兀自清欢;念,是开在心间的一束馨香,花开花落,独自芬芳。</h3><h3> 对于颍上的念,我是念念不忘。我念她的一川颍水,我念她的十里竹林,我念她的百年老街,我念她的千年古韵,更念她的一年四季,她的春夏秋冬,她的二十四节气。</h3><h3> 醒来又在颍上。四月谷雨,我再次踏上颍上这片热土,我来送颍上的春天走,我再接颍上的夏日至。<span style="line-height: 1.8;">岁月如水,走过才知深浅时光如歌。</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颍上滨河公园,我还遇见一位叫周晨的女士,她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闺女正沐浴着滨河公园美丽的夜色散步。周晨,是江苏省连云港人,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颍上修路,从此对颍上一见钟情,便在江心洲后院的别墅区购买了一套住房,在这里安家落户进行养老,成了颍上户口的编内人。她说,她喜欢颍上这种半农村、半城市般的慢生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相信周晨落户颍上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的一个人。颍上,是中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很适宜居住的一个平原水乡。</span></h3><h3><br></h3> <h3>  喜欢颍上的人,都会祝福颍上。颍上,你若安好,便是晴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四月,</b><b style="line-height: 1.8;">你的别名叫颍上!</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