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写回忆录于二零一九年四月的某日,午休醒来,看着老同学发来的照片,想起小时候一起经历的事情,忽然产生想写点什么的想法……。</h3><h1>一、我的父母亲和我的童年</h1><h3> 父亲,生于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二日,原籍河北邯郸。年轻时代出家谋生,辗转多地,后在张家口傅作义兵工厂工作,解放后为后来的张家口煤矿机械厂。</h3><h3> 父亲在煤机厂曾先后担任过厂办室副主任,煤机中学校长,总务科科长等职,后因病退居后勤工作。</h3><h3> 父亲通晓中国历史,书画功底非常好,可惜没有留下他的杰作。</h3><h3> 母亲,生于一九二九年一月十四日,原籍河北邯郸。经人介绍与父亲结婚,定居张家口。</h3><h3></h3><h3> 我,生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五日,那是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那个年代,五八年大跃进,六零年闹饥荒,有上顿没下顿的,人们生活的很辛苦,还好,父母亲都有工作,我和哥哥姐姐都去幼儿园,虽说有些营养不良,但也没闹出什么大毛病,很快就进入了学龄阶段……。</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轻时的父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轻时的母亲</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时候我和哥哥姐姐</h3></font></h3> <h1>二、我的少年时代</h1><h3> 一九六五年九月,我上学了,一年级一班,同年,文革气息初显,逐渐地开始出现大字报、地富反坏右批斗会、打、砸、抢……,没有好好地学习文化知识,经常外出玩耍,上山逮蝈蝈、逮蛐蛐、大水坑游泳,一直到小学毕业,期间,父亲由于曾工作在傅作义兵工厂,因此受到文革牵连,由于身体疾病再加上受制于文革冲击,于一九七零年致双目失明,那年父亲四十四岁,我不到十三岁。</h3><h3> 那些年,我十岁左右,经常领着父亲去十多里以外的附属医院看病,在学校,每当和同学争吵打架时,他们骂我狗崽子、是瞎子的拐棍……,倍受凌辱。也不知是受当年的影响还是我天生的性格,至今我依存软弱、内向、不喜社交,有软弱可欺之嫌。</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七零年小学毕业照</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生的我和哥哥姐姐</h3></font></h3> <h3> 记得带过我们的老师有:文有明老师,王立珠老师,杨桂英老师,张挺州老师等。感谢老师们的教导!</h3><h3>煤机小学65届一班同学录:</h3><h3>李桂臣,李玉明,常少辉,贾淑琴,王喜英,于桂琴,李美琴,宁国跃,马俊明,刘玉庆,席润喜,郭寅芳,孙秀兰,杨淑萍,刘建英,王秀荣,张建新(老),赵丙忠,召小慧,康怀荣,乜会清,张秀凤,武双喜,葛有凤,周淑芬,周俊锁,王少甫,韩云仙,赵秀芬,于爱国,李成德,宋雨萍,马瑛,张宝珍,王会花,谢晓文,李春生,张春节,闫胜利,张月英,王文胜,章建明,常小毅,冯荣生,黄至芳,张建新(新),高文国,王爱国。</h3><h3>在小学阶段让我遗憾的一件事是没有留下一张同学照。</h3> <h1>三、我的中学时代</h1><h3> 一九七零年九月,我上中学了,初一二班,那是文革中期,那个年代,没有高考,学生们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偶尔有学军、学工或学农的经历,记得到万全县张杰庄学农(水稻插秧),那是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如今想起来历历在目,退休后,我还专程骑车去过张杰庄,嗨,快五十年了,早就没了原样了……。</h3><h3> 在我上中学之前父亲就双目失明了,由于不能参加工作,于一九七二年父亲就退休了,时年四十六岁,退休工资每月五十三元,一家五口人靠父亲五十三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此时母亲没有工作),生活的比较艰难……。此间,母亲非常辛苦,除了日常家务外,要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经常到郊外的农民地里捡粮食,帮别人家带孩子,做临时工,后来到煤机五七家属工厂工作,母亲在五十岁的时候退休了。</h3><h3> 记得我刚上高一的时候,父亲得了一场大病,不得已临时休学,在医院里陪护父亲,大约有一年的时间,还好,那时候对学习成绩没有要求,直到上高二才继续上学。一九七五年底高中毕业,毕业后,打过草卖钱,到化工厂做过一个月的临时工……。</h3><h3> 我还记得初一班主任孙金梅老师,初二班主任谢素丽老师,初三班主任曾宪盈老师,高中班主任高尚礼老师。感谢老师们的教导!</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学时代的我哥哥姐姐</h3></font></h3> <h3>煤机中学70届二班同学录:</h3><h3>田有生,于明,张建新,杨培丽,史秀萍,张角如,张长红,郭香菊,陈玉梅,梁宏光,周淑杰,任仕英,郝淑英,刘建国,崔桂兰,杜光,张春花,李桂臣,张亚莉,郝玉忠,王秀荣,康怀荣,梁克宾,乜会清,周俊锁,王少甫,陈舒清,韩云仙,钱桂芝,宋雨萍,谢晓文,祁秀云,王文胜,胡桂兰,于建平,张春喜,温桂花,章建明,常小毅,余中利,王志忠,张翠凤,高文国,王志刚,赵业明,王树华,苗建国,王贵,王文,赵锦军,李贵连,段文宾,严肃明,王春英,应桂莲。</h3><h3> 没有留下一张同学照也是我中学时代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h3> <h1>四、参加工作</h1><h3> 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在父亲的努力下,我到煤机厂当临时工,两年后,一九七八年参加煤机厂招工考试,并取得良好成绩,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成为煤机厂铆焊车间一名正式职工(铆工)。</h3><h1>五、上函授大学</h1><h3> 一九八一年,中国矿业学院(徐州)在煤机厂开办函授班,经过考试我成为一名函大学生,机械制造专业,学期五年半,于一九八六年底拿到本科毕业证书,那几年,说起来还是够辛苦,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历时五年半,期间,谈恋爱、结婚……,现在想起来,够劲儿!</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毕业设计时在泰山上留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函大老哥们儿</h3></font></h3> <h3>函大同学录:</h3><h3>李祥迎,朗垣玲,钟德玉,高爱民,乜会玲,王荫乔,菜金良,高国康,常小毅,王辉,赵新民,任进贤,降光礼,郭淑芳,刘广谦,张卫华,马成祥,刘俊生,赵锦顺,李晓云,郑坤录,孙建军,邓如俊,任智,陈雪莲,贾华颜,王志平,田玉中。</h3> <h1>六、谈恋爱与结婚</h1><h3> 一九八三年三月,经邻居李翠英(李姨)介绍,与曲紫阳相识,前面说过,当时,白天工作,晚上自学,还要搞对象,还是很紧张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我们结婚了,和父母住在一起。</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婚照</h3><h3> 一九八七年初,我们要了自己的房子,与父母分开住,相隔不远,我们经常回去看望父母。</h3><h3> 一九八九年十月三十日我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常建衡。</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子一岁</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家福</h3> <h1>七、从事技术工作</h1><h3> 一九八六年底,函大毕业,我从一线工人调到技术组工作,从事煤矿运输机结构件工艺设计。</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技术组的同事合影</h3> <h3> 一九九三年九月,赴清华大学做科研项目(计算机工艺设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项目组成员</h3> <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九六年西安开会并参观兵马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