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广东有三分之一的客家人,客家人的村落,选址之初就尽量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来。这里的左青龙,是指在东边有小溪或河流,右白虎指西边有长路,前朱雀是指前方有案山或者水塘,后玄武是指村后有靠山。对于村前的水塘,客家人称为风水塘,它一般坐落于村落前面中间的开阔地、宗族祠堂前,便于宗族活动。客家人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 故“池塘”有养人蓄财的寓意。其实这个风俗不仅客家人有,很多其他汉民系都有,只是叫法不同。</h3> <h3>由于过去的村落传统民居大多为土木建筑,取土建房,聚水成塘,土方就地平衡,实在是一个科学的工程行为。这个水塘,在雨时可以蓄水,避免村庄轻易内涝;平时可以作为村妇洗衣、洗菜的生活用水;在旱时,也可作为农作物的灌溉用水。</h3> <h3> 过去的土木建筑防火性能很弱,发生火灾时,水塘就成了灭除火灾的水源地,所以在很多地方,风水塘又叫做火烛塘。</h3> <h3>当它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它还能调节村落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让村庄的能量得到更好的交换,更加环保。风水之说,听起来很玄,其实它有很高的科学性,它是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和经验,以一种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的解释。所以说,风水塘往往伴随一个村落的起源,又默默守护着村民,见证着一个族群的繁衍发展。它不仅是一个村落格局的重要组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是人们遵循自然、敬畏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具体体现。</h3> <h3> 但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和环境都以挑战。有许多风水塘被填埋用来建房,即便保留下来的,大多也成为污水排放地,不堪重负,成为臭气熏天的污水池、臭水沟,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和功能。现在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对村落中的风水塘等被严重污染的水体的整治,可以采用“先控源截污,再清淤疏浚,后生态修复”。</h3> <h3> 控源截污,当前广东省对2277个省定穷困村示范村建设,把雨污分流、污水处理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为农村环境治理兜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建设项目完成后,将彻底解决污水对风水塘水体污染的问题。其他乡村建设时,也应把农村排污放在首位,避免反复开挖、重复建设。只要把污水排放和垃圾清理两项做到位,农村环境就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好转,风水塘截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h3> <h3>清淤疏浚:这个没有技术难题,就工程本身来说相对简单,只是认识问题。反倒是在农村实行责任制前,每年生产队都会对村里的水塘进行清淤,把淤泥作为肥料,晒成半干后送入农田,增加肥力、改善土壤质量。而从当前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许多水塘20、30年都没清过淤泥,腐殖物过多,不但让水塘水质显得混浊,让鱼虾和许多植物也生存不了,而且还浪费了肥料。通过清淤疏浚,改变水质和水塘环境,也能为下步的生态修复做好准备。</h3> <h3>生态修复:引进“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该技术利用食藻虫、沉水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解决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抵御外源污染,形成长效自净并改善水质。食藻虫是一种经驯化改良的可控蓝藻的大型枝角浮游动物。食藻虫可以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和有机颗粒,能够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而且食藻虫携带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显著提高沉水植物在种植初期的成活率。食藻虫本身还是鱼类最好的天然饵料,其把水体中的藻类、有机颗粒等转化为动物蛋白,同时又被鱼、虾等摄食,可以快速形成良性生态链,促进修复系统的稳定。 这项技术现在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面积越大、成本越低。 <br><br></h3> <h3>半亩方塘一鉴开,</h3><h3>天光云影共徘徊。</h3><h3>问渠那得清如许?</h3><h3>为有源头活水来。</h3> <h3>借用理学宗师朱熹的这首诗,让我们重温过去熟悉的记忆,也让我们从思想上注入“活水”,携手共同打造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