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光回转,那时的黎里是运河周边的大镇,太浦河与运河相连,运河的繁华令黎里与“丝绸之乡”盛泽一样出名,这里也上演过百舸争流穿梭往复的繁华盛况。数百年南来北往的商贾曾汇集于此。日升日落,周而复始,商船在这里讨价还价,装船卸货。黎里随大运河的兴旺而繁华,也随大运河的衰落而寂寞。</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黎里市河图</i></h3> <h3> “旧影”厅西边,是黎里古镇的总体规划模型,面积15平方米,全景展示黎里浦南片区6.5平方公里的规划蓝图。</h3> <h3> 繁华厅主要展示未来黎里的发展定位。未来黎里将形成三大片区:一是以揽桥荡为中心的现代人文休闲区;二是以市河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三是以寺后荡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体验区。</h3><h3> 三个片区以湖荡水系为轴,配以地面投影,以船为导览,寻根问源,引人入胜,随着移步不断换景,融入历史记载的“黎川八景”,呈现一派田园风光。</h3> <h3> 黎里人别出心裁在馆内建了檐廊,通往各个展区。我们沿着檐廊一路走,快走到尽头时顿觉豁然开朗,更令我们意外和惊喜的是,在檐廊的尽头,还隐藏着一个小花园。建筑“黎川苑”这样独特的巧妙设计,也只有聪明的黎里人才能做到。</h3> <h3> 出黎川苑东首是“中国锡器博物馆”。</h3><h3><br></h3> <h3> 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打锡在苏州历史悠久,史载所有制锡大家都出自苏州,明宣德年间,朱端所造锡器,奇古叫绝;明万历年间,赵良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乾隆时,仿照吴县制锡名家王东文手艺者无数。就连福建非遗文化连城四堡锡艺也起源于苏州。</h3> <h3> 序厅“古锡遗韵”大型木雕故事墙由木雕大师沈美波老师领衔,集结20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利用各种雕刻技法全手工打造。仅耗用缅甸花梨木材达3吨之多。一幅幅古人采锡用锡的场景,让人为之震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古锡遗韵”大型木雕</i></h3> <h3>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公元前2700年就有锡器出现了。史料记载,在所有苏州制锡大家中,有不少就来自黎里。作为国家非遗项目,打锡在黎里历史悠久,传承最早,流传有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场景复原打锡师傅的紫砂泥塑人物造型</i></h3> <h3> 黎里古镇中心街上保存着一幢完好的明代古建筑——毛宅,中国锡器博物馆就是由原先的毛宅改造而来。其建筑古朴雄浑,是由最初宅子的主人毛大亨建造的。毛家世代忠厚传家,人才辈出。毛宅所在的毛家弄长80余米,在明代毛家走出了4位进士、多位举人。</h3><h3> 虽然毛宅的门厅不宽,但宅院很进深,前后共四进,面积达1500平方米,里面搜罗了各地的锡器文物达1000余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锡器博物馆。博物馆由序厅、场景复原区、食具锡制品展示区、茶具锡制品展示区、酒具锡制品展示区、闺房锡制品展示区、文房锡制品展示区等组成,真实展示了采锡、炼锡、打锡等特色文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毛宅</i></h3> <h3> 锡器“一品锅”是镇馆之宝。这件宝贝曾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过国宝展览,它是馆长花费了15万人民币从英国带回来的。馆内很多锡器文物都是馆长多年的心血珍藏,大部分藏品是国外回流的。酷爱锡器收藏的他为了这些器物几乎跑遍了欧美国家。</h3> <h3> 不少锡器展品,模拟的是动物造型,加上创意处理,不仅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还有着很强的实用性。锡雕鲤鱼茶壶,整壶采用鲤鱼造型,提梁镶嵌墨玉,鱼嘴即为壶嘴,优雅别致。</h3> <h3> 漫步在锡器博物馆内,转身回首之间,目光总会被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小物件所吸引。展示柜内陈列的各式食具、茶具、酒具、闺房锡制品、锡雕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完全被其艺术感以及精致匠心所征服。</h3> <h3> 也许对于外行人来说,锡器可能只是破旧的金属器具,但是,对于黎里古镇来说,打锡这门老行当却承载了太多岁月的回忆。</h3> <h3> 由于工业机械的出现,锡这门老行当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近代,锡器还曾因“有毒传言”而失宠,很多人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锡器都贱卖了。</h3><h3> 其实锡本身的价值非常高,仅排在白金、黄金及银之后。古代中国皇宫里,就常用锡器来盛装御酒,因为如果酒杯里含有毒素,倒入锡酒杯内就能少许变色。古时候土豪都会在自家井里放置一块锡板,也是为了净化水质。</h3> <h3> 毛宅共有三个砖雕门楼,第一个“取余成大”,第二个“忠厚传家”,这两个都不加纹饰,第三个“刚经柔史”,上下都刻有缠枝花草,左右分别是耕与读的人物浮雕。</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第三个砖雕门楼上刻有“刚经柔史”四字</i></h3> <h3> 锡器博物馆东侧的门面上挂着老字号“万昌号铜锡店”的招牌。</h3> <h3> 因为太浦河,黎里的两岸便需要靠桥来沟通,所以这里的桥比别的古镇要多。黎里的桥有花岗石垒的,也有青石砌的,应着青龙、迎祥、梯云、进登、清风等桥名,富于变幻。黎里各式各样的桥最多时有八十多座,上可追塑千年,留存至今的古桥也有十余座。</h3><h3> 道南桥,是古镇最高的一座桥,建于康熙年间。你可以想象,当河水满满,你的目光穿越桥洞远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水上人家,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水乡风情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道南桥</i></h3> <h3> 迎祥桥,始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又重建。为三孔梁式石桥,高高耸起,大有临空飞架的不凡气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迎祥桥</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迎祥桥上部的石阶历尽岁月,尽显坎坷</i></h3> <h3> 一路上,我又看到了一个小牌坊。这牌坊名为“心迹双清坊”,乾隆十年,吴江知县邹玉章为府学生员汝殿邦之妻朱氏为夫自缢殉节一事所立,旌表其“节孝两清”。</h3> <h3> 黎里东端,青龙桥南端,九南街上,有一座天主堂。黎里天主教堂是吴江本堂,统领吴江教区。</h3> <h3> 青龙桥是一座单孔拱桥,建于明代成化18年(1483年),由一个游方僧建造。清代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两次重建。由于初建和重建的年代不同,石料也不同。桥的拱圈和桥耳是武康石,桥身不但有青石,还有花岗石。桥的四柱覆莲纹望柱是明代遗存。两对龙首桥耳雕刻十分精细,镇民希望龙能够镇压水患。护栏和抱鼓还保存得好好的。过去,桥下是黎里四栅之一的东栅,用以保护镇民安全,防止湖盗入侵。</h3><h3> 青龙桥和拱桥道南桥一样,桥面设计独特,上窄下宽,呈喇叭形,拱圈都是半圆形的陡拱型制。拱桥就好像半个月亮,又像一张扣在市河上的弓,在古人的眼里,沉重的石桥竟变得这么轻盈,大有欲飞的架势。市河水平如镜的时候,那水上的半月就和水下的半圆衔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浑厚的圆,又动又静。</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青龙桥</i></h3> <h3> 古镇黎里,安逸平和,不事张扬,淡淡妆,天然样,默默地散发着芬芳。她行将破茧成蝶,以独特的风姿,展现于世人面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