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家,我心中的桃花源 》

知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图 】知 秋 【 文 】知 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音乐《外婆瑶》】谭思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在心灵深处,总会藏着一些抹不去的记忆。令我时常想起而又难以忘怀的,还是儿时在外婆家的一段美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3 年春天,我五岁那年,母亲和哥哥陪我一起去外婆家走亲戚。外婆家位于陈屿区大麦屿的铁龙头,从坎门镇到铁龙头,要翻越一座玉环古城头的石峰山。石峰山毗邻一座休眠万年的火山,翻越石峰山须走三十多里山路,有4 个多小时的路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石峰山毗邻休眠萬年的火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山路弯弯,这对于我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可是一段漫长的路程,走得很累,每走几里路,腿就迈不动了,就要歇一口气。我当时忍不住对母亲讲,能不能拿一把斧子把路砍得短一点,走起来可以省点力气,引得母亲和哥哥发笑,大概是笑我儍的可爱吧!把我送到外婆家后,母亲和哥哥就回坎门去了,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外婆家,与外婆和小舅舅一起生活( 时年外婆已是67 岁的年迈老人 ),这一住就是三年半时间。我后来才知道,是外婆念及我们家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特意把我接过来与他们一起生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家座落在铁龙头的一个小山村里,山村大多竹篱茅舍,依稀百十来户人家。外婆家是一座四合院,老式的青房瓦舍,房屋高大,冬暖夏凉,院落地势略高,独立台门,里面住着四户人家。院子背靠小山坡,房前屋后有桃树、棕榈树和茂密的竹林掩映。山坡上则种植着桑树、柠蔴和其他农作物。院子右面紧挨着小姨妈家的茅草屋,中间隔着一条上山的小路,外婆有事要找小姨妈时,只要站在院子里面的小矮墙边喊一声就能听到。院子左面的山坡上有一个很大的晒谷场,收获季节村民们便在这里打谷扬场。这里也是孩子们喜欢玩耍的地方,平时我和邻里的孩子常常在这一带捕知了,捉蜻蜓,逮金龟,为童年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离外婆家正门不远便是一条大道,道旁是河塘和水田。早春时节,原野一片新绿,水田里的紫云英和河塘上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河塘和稻田里的蛙声此起彼伏,与山后面的鹧鸪声遙相呼应,使平日里宁静的小山村平添一份勃勃生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铁龙头的右面紧靠大海,与大麦屿隔海相望。在铁龙头与大麦屿之间,有一条约两米来宽、几百米长的青石板路相连。这一条青石板路,可是大麦屿与陆地相连的唯一通道,每逢初一十五涨大潮的时候,海水就会把整条青石板路淹没,路面看不见了,只见一片汪洋大海,人们只有等退潮以后才能行走。退潮以后,当人们从石板路上走过,可以看见路边的滩塗上有很多跳跳鱼在蹦哒,海蜈蚣在慢慢地爬行,一些红脚小螃蟹,在路人经过时一惊一乍,飞快的躲进洞子里,路人走远了,又慢慢的从洞口爬出来四处张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麦屿岛上住有几百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房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栉次鳞比,到了晩上万家灯火的时候,大麦屿宛如仙山琼阁、海市蜃楼,显得格外美丽,是一颗名符其实的东海明珠。我的二姨妈家就在山顶上住,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碧波荡漾的东海,和从东方喷薄而岀的朝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印象当中,外婆曾多次带我到二姨妈家玩。有好几次遇到大潮汛,青石板路被海水淹没了,我回不了外婆家,就在二姨妈家住下。二姨父和二姨妈为人和蔼可亲,对我特别好,每次到他们家作客,总是拿刚刚捕捞上来的海鲜招待我,有小黄鱼、大活虾、水潺、乌鳞鲳、带膏的小鱿鱼、双层壳的棱子蟹等等,又肥又鲜,特别好吃。二姨妈家里表兄妺较多,与我年龄相仿的是阿飞哥。阿飞哥比我年长两岁,从小喜欢下象棋,为人纯朴憨厚,他对我很呵护,与我很投缘。</b></p> <p class="ql-block"> <b>我慈祥的二姨妈和二姨父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我与書飞哥青年时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铁龙头的左面是水网地带,从陈屿区所在地双峰乡到铁龙头方圆几十里是一马平川,河流纵横,盛产金黄稻谷。每逢清明时节布谷鸟叫的时候,正是农民插秧种田的大忙时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绿遍山原白滿川,子规声里雨如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唐代诗人翁卷的这首诗,活脱脱的描述了儿时留在我心中铁龙头小山村农忙时节的情形,成了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她从旧社会走来,依然保留着旧时女子裹脚的习俗,裹着一双三寸金莲。外婆家是一个大家庭,外公是名裁缝,一个本份的手艺人,心地善良,待人和睦,在当地口碑很好。外公和外婆劳苦一生,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用在了养育子女和培养下一代上面。外婆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大舅舅倪金谦是黄埔军校第七期学生,1929 年12 月毕业后在南京工作,也曾把我母亲接到南京读小学。二舅舅倪孔时,听母亲讲有点不务正业,没有什么出息。三舅舅倪志光从小参加革命,曾跟随大部队转战南北,屡立战功,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三舅妈孙梦雁曾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作战英勇顽强,荣立了三等功。小舅舅倪志明从小思想进步,一直是陈屿区双峰乡合作社(初级社和高级社)的会计,他以社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年都被区乡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母亲在五个姐妹中排行第四,算是受过正规教育,能够识文断字,在坎门镇居民村担任村主任。外公和外婆在有生之年,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养育了这么一大帮子女,且大部分都有出息,实属不易!1953 年,我慈祥的外公去世,享年70 岁。我和外婆一起生活时,实际上家里只有外婆、小舅舅和我三人。</b></p> <p> <b>  鲜叠渔村风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三舅舅与故乡亲人在鲜叠老家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舅父和文毅等四个姐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7 年 陪我探望鲜叠老家</b></p> <p class="ql-block">   <b>我与小舅父和文毅等四个妹妹合影</b></p><p class="ql-block"><b> ( 2017 年 07 月 24 日 )</b></p> <p> <b>我与父母亲、小舅舅、哥哥和姐妹们支边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我与三舅父合影</b></p> <p> <b>  三舅舅与小舅舅年轻时合影</b></p> <p> <b>我心中最敬重的三舅父与三舅妈合影</b></p> <p>   <b>陈毅司令员颁发的《革命軍人証明書》</b></p> <p> <b>華東軍區颁发的《立功囍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爱整洁。一有空,就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每餐吃饭之前,外婆给我做规矩,要我先洗手、后吃饭,这个习惯,我是从小养成的。外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每次出门,不仅衣着整洁,发髻也梳理得乌黑油亮,很有气质,总是给人以精神矍铄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心地善良,从来不杀生。外婆对我说过,青蛙不能伤害,若谁杀了青蛙,青蛙会在夜里入梦来索命的。在外婆家三年半时间里,我们吃的都是以清淡为主,没有杀过鸡宰过鹅,外婆是从来不杀生的。此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在往后的几十年生涯中,养成了不杀生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信奉基督教,而且很虔诚。每逢礼拜天,外婆总是牵着我的手,要到离铁龙头四、五里远的双峰乡基督教堂去做礼拜,不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每逢外婆跪在教堂做礼拜时,我也跪在外婆身边,静静的看着外婆做祷告时那副虔诚的样子。有几次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朦朦胧胧中,感觉到外婆跪在我的床前,口中默念着什么,为我做祷告,外婆是用心在呵护着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外婆对我疼爱而不溺爱。记得有一次我跟外婆去双峰乡做礼拜的途中,想让外婆给我买一个小皮球玩,外婆没有答应,怕开了一个头,以后我会要这个要那个,养成坏习惯。一路上我叽叽歪歪哼个不停,外婆对我说:“我们身边是不是有一只蜜蜂在哼哼呀!”我朝外婆身边看了好一会儿,说:“没有啊,外婆!” 外婆看着我笑起来了,原来外婆是把我比作那只淘气的小蜜蜂啊!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是外婆在给我做规矩,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节省,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尽量不要买,做到勤俭持家,外婆小时候对我的敎育使我终生受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外婆家生活,经历了三个寒暑,乡村的传统习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清明节,既是祀奠祖先的日子,也是春耕大忙时节。农村喜欢用釆摘的新鲜艾叶捣碎后掺入到糯米粉里,做成青绿色的清明包子,蒸熟后带有浓郁的艾草香味,又香又甜真好吃。端午节,外婆家里也包粽子,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甜的豆沙棕,还有一种是白米粽,需要醮糖吃, 都很好吃。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当地的食品店通常要做一种印有仙女图案的“巧人”饼食过节,我每年都能吃到香甜可口的“巧人”。这段时间若到亲戚家串门,外婆是一定会到食品店包一盒“巧人”送人的。七夕之夜,如天气晴朗,外婆会提前给我洗好澡,在大院子里摆上那张宽厚的长櫈,让我躺在上面乘凉,一边搧着蒲扇一边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眺望着浩翰的银河,帮我寻找哪一颗是牛郎星,哪一颗是织女星。外婆告诉我,这一天人世间的喜鹊都飞到天上去帮助他们搭鹊桥,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外婆的故事使我沉浸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中秋节的时候,外婆早早给我准备好香喷喷的月饼,並在中秋之夜晚陪我一起赏月。农历九月,是出游赏秋、登高望远的日子,在家乡农村,都有做九层糕(或叫九重糕)的习俗,象征着长长久久、步步高升之意,小孩子一般都喜欢把九层糕一层一层剥开来吃,有滋有味的!冬至节,相当于过小年,外婆是一定要烧一碗香甜可口的湯圆给我吃的,外婆告诉我,吃了这碗汤圆又长了一岁了。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地方有办年货,贴春联,燃烟花爆竹,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舞龙灯等习俗。小孩子最喜欢过年了,每逢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到最喜欢吃的东西,又可以拿到押岁钱,小孩子们聚在一起可开心了。在外婆家,家乡农村一年四季传统习俗留给我的印象终生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6 年下半年,我到了入学年龄,外婆送我到大麦屿小学去上学。大麦屿小学座落在大麦屿山顶一座破庙里,教室不大,设施简陋。我当时与阿飞哥是同班同学,可开心了。记得有一天上午课间休息时间,阿飞哥领着我跑到教室外面去追赶黄牛,玩过头了,耽误了上课时间,回到教室后,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通,这是我上小学后第一次受到老师如此严厉的批评,印象特别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上小学期间,外婆的身体渐渐不支,常常卧床不起。我母亲知道后,便把我领回坎门,转学到坎门区中心小学读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7 年 06 月,我慈祥的外婆以最深沉的大爱和无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如油枯灯灭,离开了人间,享年70 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外婆去世已经62 年了,每逢想起外婆因为撫养我而积劳成疾,过早的离开了人间,我心中便会涌起一种強烈的自责感,也就更加深了我对和外婆在一起生活这段日子的怀念,我在外婆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外婆家成了我永不忘怀的心中的桃花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生遭逢多苦事,不过生离死別时。每当想起儿时外婆对我种种的好,外婆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会止不住辛酸落泪,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唯愿外婆在天之灵安好,在浩瀚的星空中,外婆永远是那颗始终照亮我心灵的最明亮的星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知 秋 完稿于杭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9 年 05 月 30 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知秋近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0 年 06 月 06 日知秋于杭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0 年 08 月 08 日 知秋编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4 年 03 月 06 日 知秋敬印</b></p>